聶娜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骨與創傷中心 重慶 400038)
骨折是老年患者的常見疾病。根據一些研究者的調查與分析,到2050 年,全球髖部骨折患者可能達到626 萬人次[1]。在臨床研究領域,骨折患者的營養狀況已經開始得到關注。微型營養評價精法在患者護理中所發揮的作用也開始得到關注。本次研究以老年骨折患者為例,分析微型營養評價精法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表1 實驗組、對照組的營養評分()

表1 實驗組、對照組的營養評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 t P實驗組 91 8.7±1.2 13.5±0.3 34.745 0.000對照組 91 8.6±1.1 12.1±0.2 28.958 0.000 t 1.044 38.481 P 0.298 0.000
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182 名老年患者。將91 名患者編入實驗組,另91 名編入對照組。實驗組男51 例,女40 例,平均年齡為(70.4±6.5)歲。對照組男52 例,女39 例,平均年齡為(70.5±6.6)歲。經檢驗,實驗組、對照組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 >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護理工作實施期間開展生命體征檢測、吸氧、采血及靜脈輸液等護理項目,并在患者出現緊急情況以后及時采取搶救護理。患者出院之前,護理人員也會為其提供健康指導。
實驗組在給予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微型營養評價精法。護理期間利用MNA-SF 評分開展術后評估,相關量表涉及到了患者的體重指數、體質量減輕情況及活動能力等多個方面。護理人員會向患者告知營養不良條目,讓患者對營養不良給疾病恢復帶來的不利影響有所了解,并對患者的飲食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如為患者提供海魚、黃豆、動物肝臟及蘑菇等富含微量元素鋅的食物,為患者提供蘋果、獼猴桃及香蕉等維生素較為豐富的水果等。
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前后的營養評分、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與感染發生率。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對照組護理前的營養評分無顯著差異(P >0.05)。患者護理后的營養評分均優于護理前(P <0.05),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護理后的營養評分更為理想(P <0.05),見表1。
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之間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對照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例)
實驗組的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實驗組、對照組的感染發生率(例)
微型營養評價精法是一種簡易化、快捷化與經濟化的營養狀況評價方法。此種評價機制與傳統的人體營養評價方法之間具有較為良好的線性相關性,是適用于老年患者營養評估的營養評價方法[2]。
對于骨折患者而言,營養不良會影響其自身的康復速度,也會讓他們的殘疾風險有所增加。因營養不良而導致的敗血癥和術后精神障礙等疾病也會嚴重影響骨折患者的生活質量[3]。老年骨折患者中營養不良現象較為普遍,老年骨折患者營養不良的原因具有多樣化的特點[4]。一般情況下,導致老年骨折患者營養不良的原發因素與老年人自身營養物質攝取不足及器官功能退化以后出現的營養吸收不良有關,如胃腸功能減退易導致老年骨折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的表現[5]。繼發性因素與慢性疾病及創傷應激等多種因素有關。本次研究表明,微型營養評價精法在老年骨折患者護理過程中的應用,可以讓護理人員及時發現營養不良風險,并借助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促進患者身體素質的提升。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感染發生率差異表明微型營養評價精法的應用,可以在提升患者免疫功能的基礎上,促進骨折修復。現階段臨床研究領域已經肯定了營養篩查在骨折患者護理中的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微型營養評價精法在老年骨折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可以有效促進老年骨折患者營養狀況的改善,有助于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