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元園
(北海市中醫醫院 廣西 北海 536000)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老年患者增多,由于生理功能的改變以及不合理的用藥習慣,使≥60 歲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率高于中青年人,甚至對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3]。因此,加強對老年患者藥物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積極干預可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本文對我院2017 年—2019 年期間234 例老年患者藥物不良反應進行統計、分析、總結,現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17—2019 年向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上報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表,對年齡≥60歲患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回顧性分析我院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資料,統計年齡、用藥類別、不良反應癥狀、不良反應累及組織器官等內容,以 Excel 軟件進行分類分析,重點分析其藥物不良反應。
我院2017 年—2019 年期間上報的不良反應報告表共計483例,其中年齡≥60 歲老年患者234 例。
依照患者年齡分組,列舉各年齡段藥物不良反應數量占比,詳見表1。

表1 各年齡段藥物不良反應數量占比(%)
上報病例藥物采納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病例報告數據庫中廣泛適用的藥品分類方法統計,經分析,不同類別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構成比詳見表2。

表2 不同類別藥物不良反應構成比(%)
經分析,列舉不良反應累及器官或系統構成比及主要臨床表現,詳見表3。

表3 不良反應累及器官或系統構成比及主要臨床表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患者臟器結構功能逐漸衰退,同時組織結構對其服用藥物的反應能力,以及藥物在體內的作用強度、時間、性質均會產生變化,因藥物的排泄途徑、吸收、代謝等原因所致[4]。一系列變化可造成體內血藥濃度增高現象,加上藥物用量一旦超出安全范圍,便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風險。
本文對我院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234 例老年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60 ~69 歲老年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可能是由于此年齡段患者的住院人數較多所致。
中藥制劑及抗感染藥物類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與張莉等[5]報道的相似,其中,中藥制劑以清熱解毒類、活血化瘀類注射劑為主,此與本院為綜合性中醫院,且中藥注射劑品種及臨床應用較多有關。藥物本身成分、中藥制劑中的輔料成分及在制備過程中產生的雜質等均可能誘發過敏,且應注意長期用藥及配伍禁忌[6]。而抗感染類藥物的不良反應多,與使用范圍廣、使用量大有關,另外臨床治療期間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會影響藥效,增加多重耐藥菌的發生風險,也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
老年人藥品不良反應以皮膚及附件、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全身性損害的反應多見。主要由于其易被肉眼觀察,易于感覺,或反應較明顯,故易被患者及醫護人員發現,上報率較高。對于遲發性的損傷,如肝腎損傷、血糖異常、血液系統等方面的不良反應上報較少,我院或在相關方面監測還不到位[7]。因此加強管理老年患者的用藥、積極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預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最常見的皮膚及附件的不良反應,通常先停藥觀察,結合癥狀的嚴重程度及范圍大小,可以選擇外敷軟膏劑和其他外用制劑改善癥狀,或者使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藥物治療[8]。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通常停藥便可緩解,嚴重時可選用糖皮質激素,減輕神經毒性反應[9]。發生全身性損害時,通常立即停藥,對癥治療,如予氨林巴比妥等退熱,吸氧或保暖等處理,加用糖皮質激素及抗組胺藥物治療。
結合本文結果,總結臨床經驗,故提出以下措施,(1)用藥前必須詳細了解患者相關信息,如藥物過敏史、既往史等,特別是合并慢性疾病、需長期服藥等情況,應當考慮遠期效果,謹慎用藥;(2)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優化治療方案;(3)重視中藥制劑、抗菌藥物等藥物的合理、個體化應用,加強不良反應的監測[10];(4)盡量避免中西藥的聯合使用,必需合用時考慮相互作用及間隔時間,簡化用藥方案,避免發生不良反應[11];(5)臨床藥師參與臨床,使臨床上醫護藥一體化團隊緊密配合,尤為重要,可加強老年人用藥教育及監測,指導家屬督促患者用藥,并對醫護人員進行宣傳、培訓。
綜上,老年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的好發年齡為60 ~69 歲,通常是由于中藥制劑及抗感染藥物所致,往往累及皮膚及附件,因此,向患者提供合理、積極的治療干預措施,可有效預防藥物不良反應,從而保證患者的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