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璐 姚錦華
(東莞市常平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廣東 東莞 523560)
調查數據表明,目前學齡前兒童齲齒幾率多發,其原因是家長未能正確掌握兒童的飲食規律,缺乏對兒童牙齒疾病的相關防治知識。臨床數據表明:學齡前兒童的齲齒的發生率逐年升高,截至目前己超過65%,這已成為影響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1]。鑒于此,本文為了探究有效預防學齡前兒童齲齒的臨床干預措施和方法,特選取120 例作為觀察對象,現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已完成家庭醫生簽約的120名學齡前兒童,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 例,所有幼兒均納入全程跟蹤。觀察組口腔衛生采用派發的牙膏、刷牙并配合個性化的漱口水漱口。其中,男性兒童40例,女性兒童20例,年齡3 ~4 歲,平均年齡(3.25±1.04)歲;對照組60 例遵照原來的生活方式進行口腔管理。男性兒童39 例,女性兒童21 例,年齡3 ~4 歲,平均年齡(3.02±1.01)歲;兩組兒童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入選標準:選取常平鎮第二幼兒園小班(均為3 ~4 歲兒童)的120 名幼兒進行口腔檢查和口腔健康教育(這些都已完成家庭醫生簽約環節),檢查后向幼兒發放《口腔健康處方》,并簽署《家長知情同意書》。
觀察組:(1)早餐前及睡前給予刷牙,統一使用本課題組專門派發的舒客牙膏、舒克兒童牙刷,卡通口杯(男生為藍色,女生為粉紅色)。每次取黃豆大小的牙膏刷牙,刷牙時要針對3個牙面來清潔牙垢,即牙齒的內、外側面以及水平咀嚼面。寶寶刷牙時最容易遺漏后磨牙和上磨牙的位置(其分別位于舌側面及頰側面),因此要特別注意。正確的刷牙方式為:1)先將牙刷斜靠著牙齦的邊緣,以一組兩只三顆牙為單位,上下來回移動牙刷清潔上下排牙齒的外側面,力道要適中;2)要橫刷、豎刷相結合,畫著圈圈地來回刷上下牙齒的外側,即畫“M”形刷上牙,畫 “W”形刷下牙;3)再重復以上動作來清潔牙內側;4)將牙刷直立放置在上牙門或下牙門內側,以適當的力道從牙齦自牙冠的方向清潔表面齒垢;。5)將牙刷前后移動,水平方向清潔咀嚼面。(2)早餐后用本課題組專門派發的控鹽勺取1 克食鹽或加入少許碳酸氫酸溶液兌沖100 毫升30 ~40 度的溫開水漱口,漱口時輪流鼓動兩腮,使含在口中的漱口水充分與兩側的牙齒接觸,利用小水流從齒縫流過的水力沖洗口腔內部,對前唇也如此,以便清除存留的牙膏。(3)午餐后及下午吃點心后均給予上述方法漱口2 分鐘[2]。(4)發放本課題組特別制作的60 張小卡片,每個小朋友派發一張,一周派發一次,如已經按照本方案的方法進行口腔護理的幼兒,請監護人在相應的日期上貼上小紅花。并進行月評比。給遵醫囑行為良好、表現優秀的小朋友派發精美禮品。
對照組:囑遵照原來的生活方式進行口腔衛生管理。
統計兩組齲齒的發生率,觀察并分析兩組兒童的刷牙習慣,包括每天刷牙2 次以上兒童所占比率、正確刷牙兒童所占比率和有飯后漱口習慣的兒童所占比率。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兒童發生齲齒29 例,其發生率為48.33%;觀察組兒童發生齲齒3 例,其發生率為5.00%。觀察組齲齒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兩組兒童在生活健康習慣的對比,觀察組在正確刷牙及刷牙次數等方面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兒童在生活健康習慣的對比分析[n(%)]
對于兒童來說,齲齒會引發其乳牙的缺失,這不僅影響了兒童乳牙的生長,還會影響到兒童正常的咀嚼進食功能以及后期的發育,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恒牙的健康生長。因此,為了兒童牙齒的健康發育及其身心成長,必須針對性地對兒童齲齒現象給予人工干預措施[3]。
綜上所述,實施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干預措施,家庭醫生與幼兒家長建立穩定、互信、契約式的關系,為兒童提供主動、連續、個性化服務,對兒童齲齒的防治給予針對性的綜合干預,可以有效降低齲齒的發生率,有助于兒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不僅是預防學齡前兒童齲齒的有效方法之一,對于臨床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