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揭陽市慈云醫院(522000)林鴻斌
近年來,2型呼吸衰竭的發病率持續上升。若不及時對該綜合征進行治療,將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方法逐漸受到廣泛重視,且被應用于呼吸衰竭治療中[1]。為了明確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方法在2型呼吸衰竭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展開探討。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10月我院接收的65例2型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治療意愿情況,設置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33例患者,對照組32例患者。觀察組包括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齡為45~86歲,平均年齡為(65.37±0.28)歲。對照組包括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為44歲~87歲,平均年齡為(65.59±0.37)歲。患者及家屬均認可本次研究,簽訂協議書。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實施同樣的基礎治療,分別對患者實施不同方式治療。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無創機械通氣治療。設置吸入的氧濃度在30%~50%,觀察患者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期間的反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報告主治醫生。
1.2.2 觀察組采用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對患者實施低壓高容量型氣管插管,對患者氣囊壓力進行檢測,保證氣囊的壓力始終保持在2.40~2.90KPa。同時,設置監測頻率為4h/次,間隔2h,為患者翻身和叩背1次。所有患者均采用相同類型的濕化器,細菌過濾器和呼吸機管路均為一次性用品,間隔6h為患者實施封閉性吸痰,保證無菌操作。設置吸入的氧濃度為30%~40%,流量為45~60L/min。觀察患者高流量吸氧治療期間的反應,發現異常及時報告主治醫生。若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呼吸困難、心率和血壓嚴重波動等現象,應將吸入氧濃度調整至60%;若患者仍無明顯改善,則需要再次對患者實施插管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呼吸參數相關指標的情況,指標包括呼吸頻率(RR)、血氧飽和度(SpO2)、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等。同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臨床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傆行В斤@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9.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x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配對t對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治療后的呼吸參數指標情況見附表,兩組治療后的呼吸參數指標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比較兩組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06%(2/33),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5.00%(8/32),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
2.3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97%(32/33),對照組總有效率75.00%(24/32),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明顯(P<0.05)。
2型呼吸衰竭是臨床常見病癥,學術領域也稱之為碳酸性呼吸衰竭[2]。臨床中,最為常見的2型呼吸衰竭,是由于手術后拔管不合理引起的。針對2型呼吸衰竭,通常采用的是常規機械通氣治療。雖然該治療方法可改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等呼吸參數,但是受客觀條件的影響,此種治療方法在治療效果方面仍受到一定的限制。隨著醫學技術的更新與發展,較多吸氧治療方法得到更新。曾有研究指出,經鼻高流量吸氧在呼吸衰竭中的應用,可提升臨床疾病的治療效果[3]。針對上述研究論述,本研究重點分析了經鼻高流量吸氧在2型呼吸衰竭中的應用價值。
通常來說,呼吸衰竭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患者呼吸頻率增快,血氧飽和度、血氧分壓和二氧化碳分壓不穩定。所以,在治療呼吸衰竭疾病時,可從上述指標改善情況角度,對患者治療效果加以評價。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呼吸頻率與二氧化碳分壓顯著低于對照組,能證實在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態方面,觀察組具有更為突出的效果和作用。分析其原因,對照組采用的是常規無創機械通氣治療,該治療方法可降低患者的再次插管率,可取得相應的治療效果。但是,此種治療方法受到的客觀條件因素較多,比如通氣治療的時機、吸氧頻率等[4]。諸多條件的限制,影響了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的效果。觀察組采用的是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方法,此種治療方法屬于新興的氧療方法。在臨床中,經鼻高流量吸氧可對管路內氣體產生加溫和加濕的影響,進一步增大氣體流向,從而使患者可以在相對舒適的環境中實現對氧氣的吸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此種治療方法的氧氣吸入濃度量進行設置,可有效調整患者的多次呼氣風流量水平的氣流量,調控患者真實吸入的氧濃度。此外,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方式,可在氧氣流的沖刷下,減少生理死腔現象的發生,促使患者分肺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
附表 兩組治療后的呼吸參數指標情況對比分析(±s)

附表 兩組治療后的呼吸參數指標情況對比分析(±s)
組別 例數 RR(次/min) SpO2 PaO2(mmHg) PaCO2(mmHg)觀察組 33 23.34±2.47 0.95±0.42 81.47±5.12 50.46±3.48對照組 32 28.49±2.68 0.24±0.35 74.52±5.29 57.18±3.62 t 9.156 5.482 8.458 10.269 P 0.002 0.041 0.017 0.001
儲蘊等人在其研究中,分析了經鼻高流量吸氧與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方式,在術后呼吸功能衰竭中的應用效果[5]。該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均從不同角度上證實了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在呼吸功能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因此,可明確本次研究是具有現實性價值的。此外,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6.06%;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25.00%。該研究結果可表明,在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觀察組的價值更為明顯。經鼻高流量吸氧后,患者的呼吸逐漸恢復通暢,生命體征趨向穩定。與對照組常規無創機械通氣治療相比,觀察組治療方法具有見效快、安全性高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展開進一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75.76%和96.9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8.75%和75%。通過對兩組治療效果數據的整理與分析,可從比較全面的角度上證實,在呼吸衰竭治療效果提升方面,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的效果更加突出,應用價值更好。
綜上所述,經鼻高流量吸氧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與血氧分壓等呼吸參數指標,可充分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具有突出性的應用價值,可應用于臨床。因此,在日后對2型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時,可根據患者的實際病癥及治療需求,為患者實施經鼻高流量吸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