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450000)郭晨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由于長時間的意識障礙造成機體應激反應增強,能量消耗加快,再加上患者不能正常進食,因此營養風險發生率增高[1]。而研究表明營養支持治療可有效彌補患者的體能,提高其機體免疫力,減少不良反應[2]。因此,筆者為進一步探討營養支持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營養支持治療的效果,擬對我院神經外科重癥患者采取前瞻性研究,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外科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重癥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齡23~76歲,平均(52.89±6.17)歲,GCS評分為3~7分,平均(5.39±1.03)分。納入標準:均符合神經外科相關疾病診斷標準;GCS評分<8分。排除標準:嚴重感染、休克;其他嚴重疾病者;原發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癥者;免疫系統、血液系統、內分泌疾病者;嚴重肌營養不良;胃腸功能障礙或有胃腸手術史者。
1.2 方法 采用NRS2002作為營養風險篩查工具,于患者入院24h內完成第一次篩查,根據其年齡、BMI、營養狀態及疾病嚴重程度進行評分,總分≥3分者,表示存在營養風險,需對患者進行干預,對BMI≤18.5kg/m2判定為營養不良,對營養不良的患者采取營養支持治療,采用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相結合的方式,具體方法如下:36~48h內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留置胃管后,首先對患者進行流質食物支持治療,若患者在接受流質食物24h后食物儲流量<300mL,觀察患者胃液回抽顏色及大便顏色,若無異常則開始輸注腸內混懸液對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治療,平均2~3h輸注1次,開始時每次每小時輸注30~50mL,每日500mL,之后輸注量逐漸增加至每小時80~100mL,每日2000~2500mL。
1.3 觀察指標
1.3.1 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測量患者的上臂圍(AMC)和三頭肌皮褶厚度,檢測血清總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尿素、血糖水平。
1.3.2 統計營養支持治療的患者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GOC及牛津殘障評分(OHS)評估其預后情況,GOS評分為5分,OHS評分≤1分表示恢復良好;GOS評分為4分,OHS評分為2~3分表示中度殘疾;GOS評分為2~3分,OHS評分為4~5分表示重殘或植物生存;GOS評分為1分,OHS評分為6分表示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軟件完成全部數據處理分析,對連續型資料,若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配對t檢驗行治療前后比較,否則用非參數Mann-WhitneyU檢驗;無需分類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營養風險發生情況100例神經外科重癥患者中營養風險發生100例(100.00%),其中營養不良為92例(92.00%)。
2.2 92例患者營養支持治療前后各營養指標水平比較 92例患者營養支持治療后上臂圍、三頭肌皮褶厚度、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尿素水平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3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營養支持治療效果比較 住院期間92例營養支持治療的患者感染、多器官損害、反復消化道出血發生率依次為22例(23.91%)、6例(6.52%)、9 例(9.7 8%);預后恢復良好4 4 例(47.83%),中殘32例(33.70%),重殘或植物生存12例(13.04%),死亡4例(4.35%)。

附表 92例患者營養支持治療前后各項營養指標水平比較
神經外科重癥患者通常由于顱腦損傷病情較重而產生意識障礙,出現不能進食的情況,且重癥患者機體會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導致能量消耗量迅速劇增,機體蛋白質分解速度加快,經常處于負擔平衡狀態[3],上述情況均會導致患者出現營養風險,產生營養不良癥狀。患者往往表現為低蛋白血癥、免疫功能下降、電解質紊亂等,嚴重者甚至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不利于其原發疾病的恢復,甚至導致患者的病死率增加[4]。因此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進行營養風險評估并根據情況給予干預措施對降低患者的營養不良發生率,改善其原發疾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顯示我院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100%,營養不良發生率為92.00%,與以往研究[5]報道結果基本相符。表明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營養風險及營養不良發生率均較高,因此臨床對此應給予高度重視,對營養不良患者及時采取必要的營養支持治療。神經外科患者通常胃腸功能正常,因此采用腸內營養較腸外營養更適合患者的需求,更利于鍛煉患者的胃腸功能,維持腸黏膜正常結構,且并發癥較少,價格低廉,更能減輕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本研究采用腸內營養與腸外營養相結合的方式對92例營養不良患者進行營養支持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經營養治療后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上臂圍、三頭肌皮褶厚度均顯著升高,而尿素水平顯著降低,表明患者的營養狀態顯著改善,機體負擔平衡狀態得到有效糾正。預后顯示患者恢復良好比例高達47.83%,而死亡及重殘比例共占17.39%,較以往研究[6]報道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的死亡率低,表明早期營養支持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原因在于:患者營養狀態對機體白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有顯著影響,從而會影響傷口愈合,且會增加各種感染的發生率,導致并發癥增多,引起患者的原發疾病加重甚至惡化,而營養狀態改善有利于患者機體抵抗力的提高,縮短傷口愈合時間,減少并發癥,從而改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較高,早期對其進行營養支持可有效糾正其營養狀態,減少并發癥,從而改善其原發疾病的預后,因此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