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上蔡縣協和醫院(463800)趙會存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成人肱骨遠端復雜粉碎性骨折患者112例,依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56例。觀察組男25例、女31例,年齡25~70歲,平均年齡(47.21±9.52)歲。對照組男27例、女29例,年齡24~69歲,平均年齡(46.97±9.33)歲。兩組資料均衡可比(P>0.05)。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且簽訂同意書。
1.2 方法 (1)對照組:予以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取平臥位,外展患肢;將三角肌邊緣切開,使大結節處分離并暴露,骨折端手法復位后,依次擴髓,應用錐子鑿1骨窗,去除多余骨皮質,將髓內釘置入髓腔,利用瞄準器于骨折遠端、近端各打入1枚鎖釘,安裝頂尾冒。(2)觀察組采用復位雙鋼板螺釘內固定術治療:①取仰臥位,給予患者全麻后,患肢屈肘置于胸前;②選尺骨鷹嘴“V”型截骨(或肱三頭肌翻轉部位)入路,對暴露尺神經給予橡皮筋保護;③使肱骨髁間及遠端關節面充分顯露,將伸肘裝置剝離、保留;④將關節面臨床復位,用C臂機檢查復位情況,保證肘關節正常活動;⑤應用螺釘、克氏針對復位患者實施臨時固定;⑥將肱骨遠端內、外側用2塊適宜鋼板妥善固定,螺釘固定至對側柱,雙側交錯,且螺釘不可穿出關節面,應與鋼板成三角立體;⑦嚴重骨折患者,宜先固定復位簡單一側,再處理另一側。
1.3 觀察指標 ①統計對比兩組手術耗時、骨折愈合時間。②統計對比術后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感染、關節間隙狹窄、骨化性肌炎、尺神經受損等。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21.0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骨折愈合時間、手術耗時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手術耗時比較,觀察組短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附表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手術耗時比較(±s)

附表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手術耗時比較(±s)
組別 例數 骨折愈合時間(月)手術耗時(min)觀察組 56 8.17±1.26 102.13±16.79對照組 56 9.21±1.31 116.13±28.57 t 4.282 3.162 P<0.001 0.002
2.2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7.14%(4/56),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4.29%(8/56),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χ2=1.493,P=0.221)。
肱骨遠端復雜粉碎性骨折患者節面損傷程度大,移位明顯,手術治療是治療首選方式,但不同手術固定方式療效各異。髓內釘內固定術雖可緩解骨折情況,但適用范圍窄,對部分骨折患者效果欠佳,且其擴髓會破壞骨內膜血運,骨折固定復位后易再次移位、骨不連接、骨折愈合畸形等,導致患者肘關節功能障礙[1]。與髓內釘內固定術相比,復位雙鋼板螺釘內固定術操作簡單、抗疲勞、剛度及輕度較好,可快速完成固定,療效突出,能減少肱骨遠端骨折創面畸形愈合,保護尺橈神經,利于肘關節功能恢復。此外,復位雙鋼板螺釘內固定術有尺骨鷹嘴“V”型截骨、肱三頭肌翻轉部位入路2種方式,而前者可充分暴露患者肱骨遠端關節面,不影響術后關節鍛煉[2]。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手術耗時短于對照組(P<0.05),術后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均較低(P>0.05),可見復位雙鋼板螺釘內固定術治療成人肱骨遠端復雜粉碎性骨折患者療效確切,能縮短手術用時及骨折愈合時間,安全性高。同時復位雙鋼板螺釘內固定術還應注意:①要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固定復位方法;②對術者要求高,操作過程需避免傷及軟組織、神經,影響患者術后康復;③對于存在神經血管損傷的患者,需輔助顯微鏡修復損傷;④切口止血,置入負壓引流管后縫合;⑤術后1~2h內,拔出引流管;⑥術后需加強肌肉收縮能力、肘關節功能鍛煉。
綜上所述,成人肱骨遠端復雜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復位雙鋼板螺釘內固定術治療,療效確切,能縮短手術用時及骨折愈合時間,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