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473000)鄒永祎
非小細胞肺癌(NSCLC)是臨床極為常見的一種肺癌類型,而胸腔積液是晚期NSCLC患者一種常見的惡性并發癥,其可壓迫組織導致患者出現胸痛、咳嗽、氣短等癥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要及時有效的控制胸腔積液,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此次研究對比了胸腔灌注化療與胸腔循環熱灌注化療臨床療效的差異性,以期為臨床治療方案選擇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2月~2019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80例NSCLC并發胸腔積液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A、B兩組(A=40,B=40)。A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1~74歲,平均年齡(63.59±4.72)歲。B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63.67±4.59)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病理學、影像學檢查確診為NSCLC并發胸腔積液;積液量>500mL;預計生存期>3個月;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凝血功能障礙;其他部位原發性惡性腫瘤;重要臟器功能不全。
1.3 治療方法 A組接受胸腔灌注化療,在B超定位下穿刺,引流胸腔積液,待引流液逐漸變為無色透明后進行灌注化療,60~100mg/m2的順鉑使用50mL生理鹽水稀釋后灌入胸腔,30min變化一次體位以便藥物可充分接觸,4d進行一次。
B組接受胸腔循環熱灌注化療,使用BR-TRG治療儀,連接循環管道,將同劑量順鉑使用1000mL生理鹽水稀釋后注入熱灌注專用袋,加熱至43℃,選擇單灌單抽模式,每次灌注量為500~700mL,控制入體、出體溫度分別為43.0℃~43.5℃、/41.0℃~42.0℃,流速為150~220ml/min,每次10min,循環6次,治療總時間為1h,排盡液體后使用地塞米松封管。兩組治療總周期均為2周。
1.4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治療效果,完全緩解(CR):胸腔積液消失,且持續時間>30d;部分緩解(PR):積液量減少≥50%;穩定(SD),積液減少量<50%;無效:胸腔積液增加,30d內需要再次抽水;統計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進行數據分析,定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附表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B組臨床療效優于A組(P<0.05),見附表。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B組消化道反應(15.00%)、骨髓抑制(12.50%)、胸痛(15.00%)等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A組(32.50%)、(32.50%)、(35.00%)(P<0.05)。
由于晚期NSCLC患者會出現癌細胞胸膜轉移,在各種炎性因子介導下胸膜毛細血管壁通透性會發生極大變化,從而導致胸腔積液發生[1]。及時控制胸腔積液是穩定NSCLC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質量的關鍵。順鉑胸腔灌注化療是目前臨床治療NSCLC并發胸腔積液的常用手段,順鉑可通過與癌細胞DNA結合阻斷其合成與復制,從而抑制細胞有絲分裂,最終達到殺滅癌細胞的作用,還可促進胸膜細胞纖維化,從而減少積液滲出,而胸腔灌注給藥還具有局部藥物濃度高等優點[2]。而胸腔循環熱灌注化療是一種新型灌注化療方式,其將熱療與化療相結合,具有一定協同作用。此次研究結果顯示采用胸腔循環熱灌注化療治療的B組臨床療效優于接受胸腔灌注化療的A組,且B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這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首選癌細胞熱穩定性較差,在43°條件下即可發生誘導凋亡,而正常人體細胞可在47°條件下耐受1h;熱效能可激活機體免疫系統,加強機體對癌細胞的殺滅作用;熱灌注還可促進血管擴張,有利于藥物吸收。綜上所述,胸腔循環熱灌注化療治療NSCLC并發胸腔積液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均優于胸腔灌注化療,可作為臨床首選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