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二人民醫院(463000)邵榮芹 趙霞
子宮內膜異位癥(EMS)常見于育齡期婦女,是繼發性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延誤治療,將增加癌變風險[1]。米非司酮為婦科疾病處理中常用藥物,可抗糖皮質激素與孕激素,下調皮質醇受體與孕激素水平,本研究將分析其在EMS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EMS患者中隨機抽取72例經抽簽方式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對照組35例,年齡23~37歲,平均(30.5±4.9)歲,病程6個月~7年,平均(3.2±0.7)年;研究組37例,年齡22~36歲,平均(29.8±4.7)歲,病程8個月~7.5年,平均(3.5±0.8)年。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孕三烯酮治療,孕三烯酮(英國Aventis Pharma Limited;H20080256;2.5mg)口服,2.5mg/次,2次/w。研究組另應用米非司酮(廣州朗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80;25mg)口服,12.5mg/次,1次/d。兩組均治療3個月。
附表 治療前后不同組別性激素水平的對比(±s)

附表 治療前后不同組別性激素水平的對比(±s)
注:與治療前相比,aP<0.05。
組別 P(nmol/L) LH(U/L) FSH(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n=37) 5.05±0.75 1.18±0.34a 6.13±1.14 1.98±0.42a 15.23±4.27 5.18±0.97a對照組(n=35) 5.02±0.84 3.05±0.76a 6.15±1.09 2.90±0.67a 15.19±4.30 9.52±1.14a t 0.160 13.601 0.076 7.022 0.040 17.430 P 0.873 0.000 0.940 0.000 0.969 0.000
1.3 研究指標 ①治療前后不同組別性激素水平。在月來潮第2~3d,使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Maglumi2000,濟南舜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測定患者孕酮(P)、黃體生成激素(LH)、促卵泡生長激素(FSH)。②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2.1 治療前后不同組別性激素水平 治療前兩組P、LH、FSH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均降低,研究組比對照組低(P<0.05)。見附表。
2.2 治療效果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59%,比對照組的77.14%高(P<0.05)。
由于EMS存在性激素依賴,手術難以完全清除病灶,且面臨著較高的復發風險,甚至導致患者失去生育能力。因此藥物治療受到臨床關注。在該病治療中廣泛應用的孕三烯酮屬于三烯19-去甲甾類化合物,可競爭性結合雌激素與孕激素受體,削弱雌激素與孕激素活性,抑制巨噬細胞增殖,降低其生物活性,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獲取一定的治療效果[2]。但單獨使用時整體療效仍存在廣泛的提升空間。
EMS的發生、發展與性激素具有緊密聯系,高水平性激素將促進子宮內膜種植、增殖,且過量性激素將導致細胞異常分裂,導致內膜增生。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P、LH、FSH水平比對照組低,表明米非司酮可促進患者性激素水平的降低。米非司酮屬于競爭性孕酮拮抗劑,可競爭性結合孕激素受體,降低性激素水平,抑制其對子宮內膜種植、增殖的誘導作用,加快含高濃度孕激素受體的蛻膜組織變性與壞死的速度,促進患者臨床表現的緩解;可抑制滋養細胞增殖,促進其凋亡。鄧潔等研究認為[3],EMS治療中增用米非司酮可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
此外,本研究還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提示米非司酮可提升治療效果。與僅使用孕三烯酮相比,聯用米非司酮在降低性激素上具有協作作用,加快內膜萎縮,從而改善整體療效。
綜上所述,EMS治療中米非司酮可降低患者性激素水平、改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