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醫院(467599)郭靜超
1.1 一般資料 抽取了2018年1月~2019年2月于我院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1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用藥處方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年齡40~71(59.18±5.03)歲,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123例;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對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各項數據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患者的醫囑進行統計分析,觀察其用藥安全性和合理性。對患者的胃腸道危險指數進行分級,判斷其用藥安全性。
1.3 觀察指標 對180例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用藥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對患者的胃腸道危險因素進行分級。分級標準如下:①低胃腸道危險程度:無相關的危險因素;②中胃腸道危險因素(1~2項即滿足):年齡大于65歲、NSAIDs藥物服用劑量過高、沒有并發的消化潰瘍病史、藥物治療(包含低劑量或高劑量的阿司匹林、糖皮質激素、抗血凝藥物);③高胃腸道危險因素:有并發的消化潰瘍病史、含多項胃腸道危險因素(大于2項)[1][2]。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7.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若P<0.05時有統計學顯著性。
2.1 患者的用藥情況 選擇性COX-2抑制劑的使用率高,如附表。
2.2 患者的胃腸道危險分級情況 18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有31.11%(56/180)為低胃腸道危險,有66.11%(119/180)屬于中等胃腸道危險,有2.78%(5/180)為高胃腸道危險。
類風濕關節炎若不給予及時的治療會導致患者的關節破損、畸形和關節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致殘。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晨僵、關節受累、關節畸形、發熱、呼吸系統受累、循環系統受累等,發病的高峰期在35~60歲范圍內,女性發病率顯著高于男性。類風濕關節炎一般的臨床治療為指導患者進行關節功能訓練、關節制動等,此外,藥物治療也是治療的一大原則,臨床上常使用的藥物為非甾體抗炎藥物、改善病情抗風濕藥、糖皮質激素、植物藥等,本研究探討的非甾體抗炎藥物,其具有抗炎、止痛、抗風濕等作用。其作用機理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降低炎癥介質前列腺素的生成量;抑制患者淋巴細胞的活性和T淋巴細胞的分化,降低傳入神經接受到的刺激;此外,非甾體抗炎藥物可直接作用于疼痛感受器,抑制致痛物質的合成和分泌,減輕炎癥反應的嚴重程度,緩解患者疼痛以及晨僵現象。非甾體抗炎藥物還具有消炎的功效,其能通過抑制緩激肽的合成、阻擋白細胞聚集、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發揮消炎的作用。但非甾體抗炎藥物的副作用較多,會引起患者胃腸道不適,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胃內黏膜出血、皮疹、肝損害等等,需謹慎使用[1]。

附表 患者用藥情況觀察分析
我院使用NSAIDs進行治療時大多應用選擇性COX-2抑制劑,有關研究報告指出,選擇性COX-2抑制劑能提高胃腸道的安全性,但其缺點是,選擇性COX-2抑制劑存在一定的心血管風險[2]。有關研究指出,塞來昔布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并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首選藥物,該藥物的日需求量需小于或等于200mg,但我院在使用該藥治療時劑量大多大于200 mg,此現象應引起醫院的重視。
總之,類風濕關節炎非甾體抗炎藥物的應用仍然存在不合理、不安全的情況,臨床用藥需謹慎,并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