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康華醫院(523000)袁紅 馬烈 陳偉凡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是頸內動脈系統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發生短暫性血液供應不足,從而引起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具有突發性、短暫性及可逆性等特點。臨床研究表:對于TIA持續發作數分鐘患者,30min內即可完全恢復;而對于超過2h持續發作患者,多遺留輕微的神經功能缺損[1]。而不明原因短暫性缺血發作則是由于靜脈血中含有的活性物質或微栓子通過未閉合的卵圓孔逆行進入左心動脈系統。因此,加強不明原因短暫性缺血發作患者診斷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2]。右心學造影是臨床上常用的檢查方法,具有安全、無創、可重復性強的優點,但是在不明原因短暫性缺血發作患者中的診斷效果研究較少[3]。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右心聲學造影在不明原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價值,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4月期間治療的不明原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70例作為對象,設為觀察組,男41例,女29例,年齡18~80歲,平均(43.69±8.91)歲。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68例,設為對照組,男39例,女29例,年齡18~80歲,平均(44.11±9.63)歲。兩組入組資料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完成右心聲學造影檢查,確定是否存在卵圓孔未閉(PFO),參考左心室在3個心動周期出現來從右心房的微氣泡信號≥5個作為診斷依據。(1)儀器與設備。Philips EPIQ 7C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為X5-1。(2)造影劑:手動或聲振制備微氣泡混懸液:生理鹽水90%+空氣10%,迅速震動約20次,“彈丸式”注射。(3)被檢測者準備:①吸氣:胸壓升高達40mmHg(Vmv下降>10%或IAS向左擺動);②憋住:持續約8~10秒(使靜脈淤血/壓力達一定程度);③結束:腹部再加壓+把握好造影劑注射和憋氣結束時機(RA充分顯影時);④次數:靜息1次,輔助動作下3~5次。(4)操作:采用諧波成像,諧波成像檢出微泡。參考左心室在3個心動周期出現來自右心房的微氣泡信號≥5個作為診斷依據[4]。

附表 兩組右心聲學造影結果比較[n(%)]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右心聲學造影下陰性、少量分流、中量分流發生率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大量分流、陽性患者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
不明原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因復雜,普遍認為與腦動脈粥樣硬化、微栓塞、心臟疾病、血流動力學改變等有關,臨床多表現為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單眼視力障礙等,影響患者健康、生活。臨床研究表明:卵圓孔未閉與不明原因短暫性缺血發作存在緊密的聯系,且多數患者伴有卵圓孔未閉。從大的角度來說,卵圓孔未閉是間隔原發隔和繼發隔不完全引起的縫隙樣結構,導致機體分流類過少或無分流,造成常規經胸超聲心動圖診斷難度較大。近年來,右心聲學造影在不明原因短暫性缺血發作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5]。本研究中,觀察組與對照組右心聲學造影下陰性、少量分流、中量分流發生率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大量分流、陽性患者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右心聲學造影用于不明原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中能獲得較高的診斷符合率,能幫助患者確診,利于患者恢復。右心聲學造影是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能彌補超聲心動圖檢查的局限性,利用造影劑能提高檢出率。本研究中,患者檢查時以生理鹽水、空氣作為微氣泡造影劑,具有檢查方便、無痛苦等優點,適用于各年齡段,能準確的顯示心臟右向左分流信號。國內學者研究表明:肺循環右向左分流是腦卒中發作的獨立危險因素。最新研究表明:肺循環右向左分流除了肺動靜脈畸形外,亦存在肺內的小生理性動-靜脈通道,但是在正常狀態下開放相對較少或不開放,僅當機體處于缺氧、劇烈運動時才開放。但是,本研究中右心聲學造影臨床使用時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檢查時僅觀察1~3個心動周期,忽略了肺循環引起的右向左分流,尚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綜上所述,右心聲學造影技術方便、簡易、實惠,可明顯提高不明原因TIA,特別是年輕卒中患者,卵圓孔未閉的檢出率,對二級預防治療的臨床決策及治療起到指導作用,值得在本領域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