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第五人民醫院(528211)李超紅
1.1 一般資料 取具有明確診斷、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60例AMI患者,樣本入選時間為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本研究征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試驗組)兩組,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8∶12;年齡44~74(59.4±7.0)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3~14(3.3±0.5)h。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19∶11;年齡45~76(60.1±7.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0.4~13(3.6±0.7)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急診常規護理流程進行搶救,即患者家屬把患者送往我院急診科,急診科醫護人員對患者病情進行常規診斷,進而有針對性的實施急救治療或采用綠色通道行急救治療,在以上過程中護士要嚴格遵照醫囑囑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并告知患者及家屬一些注意事項,同時確保急救準備工作的全面性。
1.2.2 試驗組 實施急診護理套餐,具體如下:①接診、評估:遵照“快速、精確”的原則。對于“120”轉送的AMI患者直接實施急診護理套餐,搶救室直接接診;非“120”轉送的、伴有胸悶或胸痛等癥狀者由經培訓的分診護士初步評估后,初步判斷是否是AMI。針對胸痛、服藥不緩解者,快速執行AMI急診護理套餐,5分鐘內評估病情,10分鐘內做出首份心電圖,在完成抽血后20min內完成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鈣蛋白、肌紅蛋白檢測,同時將相關信息反饋給醫生以為搶救工作提出數據支持。②救治:對疑似AMI者,責任護士無需等待醫囑,快速初步辨識病癥;協助醫生問診,整體評估患者病情,詳實記錄各類信息;在醫生初步診斷急性冠脈綜合癥后,責任護士要完成各類交接單,并協助醫生與上級醫院PCl導管室相關人員取得聯系;遵醫囑給予0.9% NS250ml ivd 抽血,阿司匹林腸溶片100㎎×3粒嚼服,替格瑞洛180㎎、瑞舒伐他汀鈣片10㎎口服,泮托拉唑40㎎口服。③轉送:確診為心肌梗死者,經心內科會診、家屬同意后,急診醫生聯系上級醫院PCI導管室做好術前準備工作。搶救責任護士與主管醫生將患者轉送至有介入中心的上級醫院進行PCI治療,助理護士協助家屬完善轉院繳費等手續。
附表 兩組患者各項救治時間比較(±s,min)

附表 兩組患者各項救治時間比較(±s,min)
組別(n) 接診時間 首份心電圖完成時間 抽血時間 床邊心梗三項檢測完成時間試驗組(30) 3.7±2.3 8.6±1.6 10.5±3.3 23.4±6.1對照組(30) 7.4±4.2 15.8±4.9 17.2±3.8 36.5±7.3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試驗研究選用SPSS16.0軟件包,±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當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差異。
兩組患者接診時間、首份心電圖完成時間、抽血時間及床邊心梗三項檢測完成時間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為再灌注治療的首選方法,具備創傷輕微、康復迅速等優勢。有研究指出,AMI患者在發病6h內接受再灌注治療能使死亡率下降至5%~6%,若救治時間提前至1h內,患者的死亡率僅為1.2%[1]。本套餐在執行的全過程中,1名責任護士發揮主導作用,認真完成與上級醫院PCI導管室的交接工作,有助于強化對患者病情及整個急救流程了解的全面性,進而減少或規避護理差錯事件的發生。與此同時,強化輔助護士責任的明確性,進而確保各項輔助性治療與護理工作流程的規范性,在維護AMI患者診療安全性方面也體現出一定價值。在本次研究中,試驗組患者接診時間、首份心電圖完成時間、抽血時間及床邊心梗三項檢測完成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可能是:①由“120”轉運的AMI患者可由搶救室接診直接送入搶救流程,省略了常規急診救治中分診護士對AMI患者綜合評估環節,進而減少了患者就診至分診評估時間;②急診護理套餐實施后,責任護士可直接對患者行12導聯心電圖檢查,進而減縮患者心電圖檢查前的等待時間;③結合急診護理套餐救治中的相關內容,把搶救室的護理任務配置給2名護士,并明確其各自操作內容與流程,有助于提升護理資源利用率,減縮患者就診期間抽血、床邊心梗三項檢查等時間[2]。
總之,可初步認為急診護理套餐有助于減縮AMI患者的急救時間,進而提升搶救成功率,值得在AMI患者救治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