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東麗區金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00300)韓紀芳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自2017年3月~2018年9月于本社區服務中心就診的5 6 例中老年臨界高血壓患者,血壓范圍:收縮壓1 3 0 ~1 4 1 m m H g,舒張壓91~94mmHg;年齡49~64歲,平均(53.16±3.07)歲;體重50~82kg,平均(65.49±3.82)kg。患者均自愿配合研究,且未合并冠心病、腫瘤、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相同社區護理干預,包含以下內容:①心理護理:平穩的心態對于患者的血壓穩定有著重要的影響,若情緒波動較大,較易出現緊張、生氣、憤怒等情緒,可能導致血壓上升。在社區護理過程中,應當加強對患者的心理干預,指導患者通過適當的方法排解內心的不良情緒,并根據患者愛好指導患者放松身心,以此達到轉移不良情緒的目的。②飲食護理:社區護理人員先了解患者的日常飲食結構、體重指數等,根據高血壓飲食原則指導患者調整飲食,三餐規律、低鈉、低脂、低熱量、高維生素,并羅列飲食食譜,指導患者記錄飲食情況,并提醒患者定期測量血壓,根據血壓情況對飲食進行調節。③運動護理:通過運動能夠增強患者的身體素質,提升患者免疫力,有助于控制血壓。在運動護理中,指導患者選擇有氧、耐力運動,患者選擇感興趣的項目進行鍛煉,早晚各一次。同時,應告知患者運動應量力而為,每日運動30min~1h即可。④健康訪視:為維持患者正常飲食、生活,社區護理人員每月應當上門訪視2次,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了解患者近期生活、飲食習慣,糾正患者的不良習慣。并定期舉辦社區臨界高血壓健康宣教為主題的座談會、講座等,強調血壓定期監測、合理飲食、運動等對病情控制的作用,并指導患者正確應用血壓計,為患者發放宣教資料等。
1.3 觀察指標 統計患者接受社區護理前后的血壓水平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為計數資料比,(±s)為計量資料,分別以x2、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接受社區護理后血壓水平明顯性降低,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附表 患者接受社區護理前后的血壓水平變化(±s)

附表 患者接受社區護理前后的血壓水平變化(±s)
組別(n=56) 收縮壓(mmHg) 舒張壓(mmHg)護理前 134.26±3.15 91.25±3.07護理后 122.05±1.31 82.29±2.64 t 4.67 5.31 P<0.05 <0.05
社區護理顧名思義就是社區提供的護理服務,社區護理具有簡單、易得、貼近生活等特點。對于臨界高血壓患者而言,其病情進展不僅與家族遺傳、年齡等客觀因素相關,與其個人飲食、生活方式等同樣存在較大關聯,為避免血壓持續增高,應糾正患者的不當生活習慣,改善飲食結構[1][2]。社區護理能夠予以臨界高血壓患者飲食、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干預,通過綜合性干預手段,規范患者的日常行為,增強患者的血壓控制效果,避免高血壓進展過快。
在為臨界高血壓患者應用社區護理過程中,能夠通過心理護理穩定患者的情緒,降低負性情緒對血壓波動造成的影響,使患者能夠放松心態,避免情緒引發血壓異常,達到促進身心健康的效果。同時,采取飲食護理,根據患者個人的飲食情況,指導患者擬定飲食食譜,做好飲食記錄,并根據血壓及時調整飲食結構,一方面可避免飲食不當導致血壓增高,另一方面也可通過適當食療平穩血壓。同時,在社區護理過程中指導患者根據興趣、愛好進行適當運動,堅持運動能夠有效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提升其身體素質,對于穩定血壓水平有較好的輔助作用。且在社區護理過程中,強化對于患者的健康訪視,通過上門一對一訪談、一對多講座、多對多座談會等形式,增強患者對于血壓控制的重視程度,堅持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能夠有效增強患者對于社區護理的依從性,提升其健康知識水平。
本項研究結果中,為患者采用社區護理后,其血壓水平呈現明顯性降低,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原因在于,采取社區護理可綜合性改善患者的日常飲食、生活習慣,有效防止了不良生活習慣導致血壓上升,達到穩定血壓的功效。
綜上所述,采取社區護理能夠實現穩定中老年臨界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的效果,具有推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