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第二婦幼保健院(516001)鐘麗霞
輪狀病毒(Rota Vivus,RV)可引發胃腸道病變與腸道外器官感染,免疫機制尚未發育完全的小兒易被侵襲,秋冬兩季多發,該病起病急,進展快,嚴重者可引起死亡[1]。本研究采取系統護理干預,針對我院收治小兒輪狀病毒腸炎患兒,旨在明確系統護理干預在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將在我院就診,近期(2016年1月~2019年4月)收治以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為診斷的患兒總計268例,隨機數字法分成對照組(134例)男81例(60.45%),女53例(39.55%),年齡6個月~6歲,平均(2.1±0.2)歲。實驗組(134例)男81例(60.45%),女53例(39.55%),年齡6個月~6歲,平均(2.0±0.2)歲。兩組患兒資料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附表 兩組患兒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對照(±s)

附表 兩組患兒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對照(±s)
組別 例數 腹瀉消失(d) 脫水消失(d) 退熱(d)實驗組 134 3.24±0.32 4.12±0.41 2.16±0.21對照組 134 4.03±0.41 5.34±0.52 3.83±0.37 t 23.431 17.809 24.012 P 0.000 0.000 0.000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保持病房整潔以及衛生,完善相關檢查,給予飲食、健康、藥物指導等。實驗組系統護理:①基礎護理:介紹相關設施以及分布情況,了解患兒基本狀況。②心理護理:疏導恐懼、緊張以及哭鬧不止現象,爭取家長配合,并讓家長多陪伴患兒。③臀部護理:及時更換尿布,溫水洗凈臀部并擦干,涂抹無刺激油膏,勤為患兒翻身。④飲食指導:繼續母乳喂養,以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為原則,合理調整飲食,針對未發生脫水腹瀉可喂補液鹽。⑤消毒隔離:注重消毒隔離,嚴格洗手,及時消毒。告知其腹瀉的相關知識以及預防措施,幫助養成良好生活以及衛生習慣。
1.3 評價標準 ①對照兩組患兒腹瀉消失、脫水消失時間與退熱時間。②比較患兒在治療過程中依從性優良率。依從性優良率=(依從性優+依從性良)/總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采用百分比表現,數據相比采取X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時間對照 實驗組患兒治療后,腹瀉消失、脫水消失時間與退熱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組間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詳見附表。
2.2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優良率比較 實驗組患兒治療依從性優良率為100%,對照組為75.3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RV腸炎屬兒科一種急性多發性疾病,因小兒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治療多采取止瀉、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補液及對癥支持治療[2]。系統護理為全程管理模式,本研究中予以對癥護理、飲食護理、臀部護理、用藥護理及心理護理,重點加強對患兒實施對癥護理,叮囑家屬給患兒喂養去乳糖奶粉或食用稀粥、米湯等,便后及時清洗臀部,減少感染及尿布皮疹發生率,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實驗組患兒治療后,腹瀉消失、脫水消失時間與退熱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實驗組患兒治療依從性優良率為100%,對照組為75.37%,治療后實驗組患兒的治療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P<0.01)。
綜上所述,在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的護理中,采取系統護理干預,可明顯提高患兒對治療的依從性,進而縮短腹瀉、脫水消失與退熱時間,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并減少住院時長,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