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450000)王秋紅
1.1 臨床資料 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我院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患者202例(2018年7月~2018年12月),依照入院順序分組,參照組101例,其中男74例,女27例,年齡27~84歲,平均年齡(57.56±12.04)歲。試驗組101例,其中男72例,女29例,年齡28~85歲,平均年齡(58.28±11.63)歲。兩組臨床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數量1~4支,單純的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均采取全麻非體外循環下心臟不停跳手術方式。同時行主動脈瓣置換者29例;行三尖瓣置換者2例;行主動脈瓣、三尖瓣或二尖瓣成形者26例;均采取低溫體外循環手術方式。
1.2.1 參照組 采取常規干預:簡單介紹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方法、注意事項及并發癥等相關情況,術后指導康復鍛煉及飲食指導,出院時給予書面指導,出院后分別在1、3、6、12個月時進行電話隨訪。
1.2.2 試驗組 于參照組基礎上采取微信平臺的延伸護理服務:①成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護理小組,組員均能熟練操作微信平臺,并指導每位患者加群;②組員通過微信群叮囑患者堅持合理飲食,繼而有效避免不合理飲食對疾病恢復的影響;為患者制定詳細飲食計劃,少選用富含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食材,減少碳水化合物、食鹽攝入,增加維生素B、C、E攝入,堅持少食多餐;③術后組員向患者強調術后應加強體育運動,以避免發生栓塞及深靜脈血栓,但注意運動方式及運動強度要適宜,每次運動10~15min,每天運動2~3次,運動后1h內不得進餐,避免加重血管負擔。同時鼓勵患者獨立進行穿衣、進食、洗漱等日常活動,促進其自理能力恢復;④組員為患者制定詳盡健康行為計劃,以避免不良生活行為對移植血管影響,囑其遠離煙酒,保持心情愉快,控制體質量,遵醫囑服藥,定期來院復診等;⑤患者每周在微信群內報告自服藥、飲食、運動、體重情況,對出現異常癥狀及不適的患者一對一指導如何適當調整。
1.3 觀察指標 ①以自制遵醫行為評分表評價兩組遵醫行為,分值0~100分,得分越低遵醫行為越差;②干預前后以生活質量評定表(SF-36)評定兩組生活質量,評分越低質量越差。
附表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s,分)

附表 兩組患者SF-36評分比較(±s,分)
組別(n=101)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試驗組 43.28±7.62 90.21±7.82 27.341 <0.001參照組 42.65±8.01 81.42±6.13 24.657 <0.001 t 0.287 10.865 P 0.734 <0.001
2.1 遵醫行為評分 試驗組遵醫行為評分(91.02±4.83)分,較參照組(86.87±4.46)分高(t=6.942,P<0.001)。
2.2 SF-36評分 干預前兩組SF-36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兩組干預后SF-36評分較干預前升高,且試驗組干預后SF-36評分較參照組高(P<0.05),見附表。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是當前治療冠心病最常用術式。但其僅可改變病灶血管血流方向,并不能有效預防血管再阻塞發生。相關文獻顯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血管再阻塞發生率為16.5%左右,可能與術后患者缺乏有效監督,遵醫行為較差有關[1]。因此,于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幫助患者改變不良行為,減少或消除血管再阻塞危險因素,意義重大。采取微信平臺的延伸護理服務,能通過出院監測隨訪、行為及飲食指導、活動指導等,降低機體對外界刺激的不良應激反應,緩解焦慮、緊張情緒,保證手術效果延續性,降低血管再阻塞率[2]。本研究可知,試驗組遵醫行為評分較參照組高(P<0.05)。可見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患者采取微信平臺的延伸護理服務,能提升遵醫行為。本研究發現,試驗組干預后SF-36評分較參照組高(P<0.05)。可見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患者采取微信平臺的延伸護理服務,能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對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患者采取微信平臺的延伸護理服務,能提升遵醫行為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