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石新醫院(523631)彭梅芳 肖京萍 蔡香茹 李前龍
慢性失眠癥主要采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西藥治療多采用鎮靜安眠類藥物,但因慢性失眠癥病因較為復雜,長時間服用易造成生理性藥物依賴,影響患者日間功能[1]。中醫認為十二經脈均直接或間接上達于耳,耳與五臟六腑存在密切聯系,使用耳穴貼壓治療慢性失眠癥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延長睡眠時間等[2]。非藥物治療則采用認知行為療法,從調整認知行為出發,改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及不良睡眠行為,從而提高慢性失眠癥患者整體療效。本研究旨在探討慢性失眠癥患者給予認知行為療法聯合耳穴撳針治療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失眠癥患者8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0.96±2.78)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84±1.37)年。對照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1.03±2.14)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5.76±1.28)年。納入標準:年齡在18~65歲,有較好的認知功能;患者主訴入睡困難,或難以維持睡眠,已明顯影響日間功能。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附表1 兩組睡眠質量總評分比較(分,±s)

附表1 兩組睡眠質量總評分比較(分,±s)
?
附表2 兩組癥狀改善評分比較(分,±s)

附表2 兩組癥狀改善評分比較(分,±s)
?
1.2 方法 對照組口服艾司唑侖片(北京中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0687)治療,1mg/片,1片/次,于睡前30min口服,隔日治療1次,共治療30d。觀察組采用認知行為療法聯合耳穴撳針治療。認知行為療法:由1名心理咨詢師及1名助手共同完成治療,步驟如下:①第1周:全面系統評估患者失眠狀況,包括睡眠、心理、醫學等全方位臨床調查,尤其關注與失眠癥狀產生及維持相關因素,填寫記錄表并布置記錄睡眠日記;②第2周:查看患者睡眠日記,形成案例個案概念化,根據個案概念化介紹相應的治療方法,明確患者可按照指導進行,并確定影響治療的相關干擾因素、排除干擾因素,保證治療順利進行;③第3~5周:查看患者睡眠日記,根據記錄內容按需修改治療方案,討論治療依從性問題,若患者病情需要可給予對抗-喚醒評估,討論影響睡眠干擾認知問題,必要時幫助患者調整睡眠時間窗;④第6~8周:總結前幾周所遇到的問題及獲得的成功,討論并明確患者認為有幫助的治療措施,并持續進行。耳穴撳針:選取神門、皮質下、心為主穴,腎、脾、垂前、交感等穴位為輔穴,采用單側取穴的方式,使用直徑為0.2mm,長度為0.6mm針一次性清鈴撳針按壓粘貼于穴位上,給予恰當的力度刺激,以耳部發紅為止。指導患者于留針期間每天按壓埋針穴位3~4次,1min/次,按壓時間及力度以可承受程度為主,按壓間隔時間為4h,強調于每日睡前30min必須按壓1次。
1.3 觀察指標 ①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第1周、第4周、第8周評估患者睡眠質量,包括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睡眠效率等七個方面,采用0~3分評分法,總評分21分,睡眠質量越好,總評分越低;反之,越高[3]。②癥狀自評量表:于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估患者癥狀改善情況,包括人際敏感、軀體化、精神病性、焦慮等9個方面,總評分越高,癥狀改善越差[4]。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睡眠質量 兩組治療前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1周、第4周、第8周PSQ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癥狀改善情況 兩組治療前SCL-9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SCL-90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艾司唑侖片是治療失眠癥的主要藥物,藥物中含有的苯二氮卓類藥物可促進大腦內GABA與GABAA受體相結合,增加細胞膜對氯離子的通透性,降低神經系統興奮性,發揮中樞的抑制效應。但服用后易出現困倦、認知功能減退等不良反應,且停藥后則會引發反跳性失眠等癥狀,長時間服藥導致藥物依賴性加重[5]。
祖國醫學將失眠癥歸結為“不寐”等范疇,認為該病癥在外邪所感、思慮勞倦、七情所傷等因素下而發病,其病機在于氣血、陰陽、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神明被擾、神不安舍。耳穴撳針為《素問·離合真邪論》中記載:“靜以久留”的刺法,通過將針留于相對應的穴位,使其對應穴位產生持久且有效的刺激,確保該穴位處于持續興奮的狀態,從而改善機體癥狀。選取神門、皮質下、心、腎、脾、垂前、交感等穴位,上述穴位通過針刺久留的作用能夠對各腧穴產生持續有效的刺激,大大提高腧穴的傳導性及興奮性,最終達到雙向行及良性調節的作用。認知行為干預則通過對患者病情的了解,養成記錄睡眠日記的習慣,幫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改變以往對疾病不合理的認知,從而緩解軀體不適等癥狀[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睡眠質量及癥狀改善評分均較低,表明與西藥治療相比,認知行為療法聯合耳穴撳針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癥狀,提高其睡眠質量,聯合治療操作簡單、患者接受度高,且起效快、療效確切、作用持續時間長,可避免病情反復現象。
綜上所述,慢性失眠癥患者給予認知行為療法聯合耳穴撳針治療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改善其對病情的認知水平,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