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鄭市第二人民醫院(451100)王冰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1.年4月~2018年4月期間我院79例牙周病伴牙列缺損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41例使用圓錐型套筒冠義齒修復方式,設為甲組,38例使用傳統可摘義齒修復方式,設為乙組。甲組男女比例為25∶16,年齡29~74歲,平均(52.3±9.9)歲,患牙105顆;乙組男女比例為23∶15,年齡28~73歲,平均(52.8±10.1)歲,患牙97顆。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均行基礎治療,詳細、全面檢查口腔狀況,記錄牙周疾病情況、牙齒缺損程度、牙齒松動情況,將牙菌斑與牙齒結石去除,針對性處理牙周病,行根管治療,積極緩解牙齦炎癥。甲組經圓錐型套筒冠義齒修復方式治療,基于患者牙槽骨被吸收的程度、牙齒松動情況、患牙牙位修復設計套筒冠類型;基于圓錐型套筒冠基牙要求準備基牙,高度>4.0mm,頜面磨除大約2.5mm,頜面為平臺形,在基牙間建立同一就位道;調整肩臺,保證其光滑,呈直角或斜面,用細部印模材與硅橡膠基底完整壓力模型的制作,灌模后制作內冠(厚度0.3~0.5mm),囑患者試戴,對邊緣密合與固位力情況進行觀察;試戴外冠與支架,查看牙列高度、頜間距離與頜平面;基于患者病情完成圓錐型套筒冠義齒的制作,粘結內冠,試戴義齒與圓錐型套筒冠,完成修復。乙組經傳統可摘義齒修復方式治療,基于頜頁高度對可摘義齒進行制作,在預備牙體時防止過度切削,保留充分的抗力形與固位形;印模,將其作為根據制作臨時的金屬支架或蠟牙,囑患者試戴,觀察咬合情況,制作義齒,基于患者情況適當調整。治療完成后兩組均隨訪1年。
1.3 研究指標 ①治療前后兩組咀嚼功能。包括咀嚼效率、牙齦指數,咀嚼效率的測定使用過篩稱重法;牙齦指數通過觀察患者牙齦健康狀態判斷,0~3分,分數越低,牙齦炎癥、水腫程度越輕,顏色越正常。②兩組滿意度。以wheel效果調查表調查。非常滿意:85分及以上;滿意:60~84分;不滿意:低于6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工具為SPSS26.0,用t、χ2檢驗計量(±s)、計數(%)資料,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兩組咀嚼功能 治療前兩組咀嚼效率、牙齦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咀嚼效率均提高,甲組高于乙組,牙齦指數均降低,甲組低于乙組(P<0.05)。見附表。
2.2 兩組滿意度 甲組滿意度為95.12%(3 9/4 1),高于乙組的7 8.9 5%(30/38),P<0.05。
牙列缺損通常為牙周病所致,牙周病的出現又會進一步破壞牙列的完整性,殘余牙齒所承擔的頜力將顯著大于牙周負荷,加重牙周組織被破壞的程度,出現新的牙齒缺失[1]。本研究中,治療后甲組咀嚼效率高于乙組,牙齦指數低于乙組,表明圓錐型套筒冠義齒修復可促進患者咀嚼功能的改善。該修復方式的應用可顯著降低基牙牙齒支持組織應力,保證其在受力時與天然牙的生理狀態更加接近;圓錐型套筒冠義齒在口腔中就位后可緊密貼合基牙,多個患牙被緊密固定,形成牢固整體,促進牙齒咀嚼能力與承受能力的提升。此外,缺損牙列被修復后咀嚼面積有所增加,咀嚼效能得以進一步提升。此外,本研究還顯示,甲組滿意度高于乙組,提示圓錐型套筒冠義齒修復可促進患者滿意度的提升。經該方式修復后,在口腔進行咀嚼時,可均勻分配壓力,降低基牙應力,避免患牙移位,為修復牙周組織提供有利條件,改善修復效果,促進患者滿意度的提升。馬駿等研究認為[2],固定義齒修復重建可改善牙列缺損患者牙周組織恢復情況,提升患者滿意度,與本次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附表 治療前后兩組咀嚼功能的比較(±s)

附表 治療前后兩組咀嚼功能的比較(±s)
注:和治療前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 咀嚼效率(%) 牙齦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4168.41±8.53 90.45±3.28a 1.45±0.36 0.84±0.22a乙組3869.02±8.47 82.57±5.49a 1.44±0.37 1.10±0.31a.0.3197.8110.1224.324.0.7510.0000.9030.000
綜上,牙周病伴牙列缺損患者應用圓錐型套筒冠義齒修復可改善咀嚼功能,提升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