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精神病醫院(453000)李素敏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嚴重慢性并發癥,本研究旨在研究傷口殘留潰瘍分泌物或膿液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對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影響。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選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感染患者72例,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齡26~76歲,平均年齡(48.98±9.97)歲;糖尿病病程4~20年,平均病程(11.52±3.10)年;糖尿病足感染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3.20±0.68)個月。患者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傷口殘留潰瘍分泌物或膿液細菌培養與藥敏試驗 根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1]進行以下檢驗:清洗足部傷口潰瘍面,棉簽沾取傷口深處分泌物或膿液,并置于待用無菌試管內送檢;種植于Millicell 24孔細胞培養板[產自默克化工技術(上海)有限公司]進行細菌培養;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對菌種進行鑒別,紙片擴散法行藥敏試驗。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②觀察病原菌藥敏分析情況。
2.1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情況 72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中,檢出細菌109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15株,金黃葡萄球菌20株,糞腸球菌13株,銅綠假單胞菌12株,大腸埃希菌24株,其他菌種25株。
2.2 病原菌藥敏分析 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紅霉素具有較高耐藥率,均>65%;對亞胺培南、呋喃妥因、利福平等耐藥率較低;糞腸球菌對四環素、克林霉素、環丙沙星耐藥率較高,均>60%,對亞胺培南、青霉素等耐藥率較低;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慶大霉素、環丙沙星耐藥率較高,均>60%,對呋喃妥因耐藥率較低,見附表。
本研究對72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進行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發現,檢出細菌109株,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葡萄球菌、糞腸球菌糞、大腸埃希菌為主要致病菌;且革蘭氏陽性菌對青霉素、紅霉素具有較高耐藥率,并對亞胺培南、呋喃妥因、利福平等耐藥率較低;糞腸球菌對四環素、克林霉素、環丙沙星耐藥率較高,對亞胺培南、青霉素等耐藥率較低;大腸埃希菌對氨芐西林、慶大霉素、環丙沙星耐藥率較高,對呋喃妥因耐藥率較低。大腸埃希菌為臨床常見致病菌,其耐藥性與超廣譜β-內酰胺酶相關,對氨芐西林、環丙沙星具有較高耐藥率,可能與藥物濫用有關;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葡萄球菌為典型革蘭氏陽性菌,而革蘭氏陽性菌是目前院內感染重要致病菌,對多數抗生素均具有不同程度耐藥性,主要因為糖尿病病程長,長期應用抗菌藥治療,產生耐藥性;且與患者感染周期長,免疫功能低下,病原菌耐藥性較強等因素相關。此外,有研究指出,糖尿病足感染者預后與感染程度有關,發病初期給予合理治療,并保持破潰面清潔,并合理選擇抗菌藥,對改善糖尿病足感染具有重要作用[2]。

附表 病原菌耐藥率[n(%)]
綜上所述,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糞腸球菌、大腸埃希菌為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主要致病菌,臨床治療中需根據藥敏結果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