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南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23000)馬小玲 韋日春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規模的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養老問題已成為社會熱點問題[1]。安享晚年是每一個老人所希望的,但當前依然存在著“醫”與“養”的問題[2],甚至部分老人生活狀況極為惡劣,生活質量水平較低,對社會的穩定造成影響。因此,在養老問題十分嚴峻的當下,如何將社區護理與家庭醫生聯合參與的醫養結合模式滲入到家庭養老當中,真正起到服務作用,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本文將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探究,旨在提高社區醫院的服務水平以及老齡患者的生活質量。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3月~2018年11月期間于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留存檔案的高齡失能患者56例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齡68~80歲,平均年齡(75.38±3.91)歲;疾病類型:冠心病8例,高血壓11例,糖尿病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齡68~82歲,平均年齡(75.94±3.76)歲;疾病類型:冠心病7例,高血壓12例,糖尿病9例。經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作對比,兩組間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即定期回訪用藥情況、提醒患者來院復診等。
1.2.2 觀察組患者采取醫養結合模式進行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護理方案的建立。社區護士詳細了解參與本次醫養結合模式護理的患者資料,如患者個人信息、家庭信息、疾病發展情況、以往治療情況、用藥情況以及護理需求等信息,根據患者疾病情況作出分類,并以相同類別的患者為一組。本次有3名護理人員組成,包括2名社區護士以及1名家庭醫生。每兩周護理一次,每次護理結束后根據社區護士根據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調整護理方案,以便下次改進,總共護理6個月。②健康護理。根據患者目前的健康狀況以及疾病發展情況制定詳細的健康方案,明確健康計劃以及目標,每周根據實行結果調整方案。指導患者學會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水平,每次護理詳細記錄患者血壓、血脂及血糖水平的變化。定期開展健康講座,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從而實現自我管理。③心理護理。制定心理輔導服務體系,建立專業心理咨詢流程,定期開設心理咨詢活動,加強心理健康宣教。每次護理時對患者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根據患者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的疏導。耐心傾聽患者心理想法,鼓勵其將內心需求表達出來。鼓勵患者多參與老年活動,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④生活護理。為患者制定符合健康需求的飲食方案及運動方案,并叮囑患者嚴格執行,指導其家屬做好監督工作,于下次護理時根據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作出相應調整。告知家屬盡量滿足患者合理的生活需求,鼓勵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⑤疾病護理。家庭醫生于每次護理時為患者進行全面的檢查,評估患者疾病發展情況。社區護士詳細告知患者藥物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叮囑患者謹遵醫囑,按時按量用藥。
1.3 觀察指標 ①于護理前及護理后6個月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以及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兩組量表均包含20個評分項目,每項分值范圍在1~4分,兩表以50分為界限,分值越低,表示抑郁或焦慮程度越低[3]。②于護理前及護理后6個月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對患者進行評估,該量表設計具體生活自理量表以及工具性生活能力量表兩部分內容,共包括14個項目,總分為56分,總分≤14分為正常,總分≥16分為存在不同程度生活自理能力障礙[4]。③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采用本社區醫院自擬的護理滿意調查表對患者進行調查,該表包含“極其滿意”、“較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滿意度=(極其滿意+較滿意)/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以(±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使用X2檢驗計數資料,若P<0.05則可視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護理前及護理后6個月心理狀態比較(±s,分)

附表 兩組護理前及護理后6個月心理狀態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DSSAS護理前 護理后6個月 護理前 護理后6個月對照組2861.75±9.0942.25±3.9460.58±9.1741.39±1.52觀察組2862.18±9.2830.16±3.8260.35±9.2830.84±1.02.0.064.260.039.57 P>0.05<0.05>0.05<0.05
2.1 兩組護理前及護理后6個月心理狀態比較 如附表所示,經6個月護理后,兩組SDS、SAS評分均有所下降,但兩組間作對比,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差異可視為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護理前及護理后6 個月生活自理能力比較 護理前,觀察組A.L評分為(47.19±0.31)分,對照組為(47.53±0.48)分,無明顯差異(P >0.05);經6個月的護理后,觀察組ADL評分為(25.23±0.46)分,對照組為(33.38±0.75)分,兩組ADL評分均明顯降低,但將兩組作對比,觀察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兩組經護理滿意度作對比,觀察組(96.43%)高于對照組(75.00%)(P<0.05)。
對于身患疾病以及各種并發癥的老年患者而言,其對于疾病的耐受度較低齡患者低,且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較低,大部分患者需要家屬全方面的生活監護,不僅造成患者生活質量的下降,同時也增加照顧者的時間及經濟負擔[5]。因此,改進老年患者的護理模式十分必要。醫養結合模式是在養老模式的基礎上為老年患者提供專業的醫療及康復服務,它能夠將養老及醫療有效結合,實現醫療結合的服務供給[6]。在醫養結合模式的護理中,社區護士及家庭醫生發揮出專業的溝通協調能力以及疾病預判能力,從而對患者作出一系列護理措施,使患者整個護理流程更加合理且有效[7]。通過醫養結合模式,患者的健康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心理需求也得到滿足,從而提高患者健康意識水平,學會自我管理,控制疾病的惡化,使生活自理能力大大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負擔,從而實現老有所依。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在SDS、SAS及ADL評分比較中,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經過護理,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6.43%)高于對照組(75.00%)。由此證明,在老年患者的護理中采取社區護士與家庭醫生聯合參與的醫養結合模式可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壓力及生活自理能力,達到養老與醫療相結合的作用。此護理模式也得到了患者的認同感,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