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陽地區醫院(455000)朱利瑋 張合風
心力衰竭作為肺心病常見并發癥,發病率約為8%~10%,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1]。目前治療慢性肺心病并發心力衰竭仍是以藥物為主,但由于長期服藥,患者心理負擔較大,生活質量較差。研究發現,在實施治療方案的同時配合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有助于緩解患者痛苦,減輕其不良情緒,提升其生活質量[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76例慢性肺心病并發心力衰竭患者,探究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現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河南省安陽地區醫院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并發心力衰竭患者76例,按照入院順序分為整體組(n=38)與常規組(n=38)。其中整體組女15例,男23例,年齡56~80歲,平均(66.95±5.04)歲;常規組女17例,男21例,年齡57~79歲,平均(67.18±4.83)歲。兩組基本資料均衡可比(P>0.05)。所有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整體組在常規組基礎上接受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評估。在掌握護理程序的條件下,護理人員系統評估患者身體、心理、營養、有無肺性病病史及利尿劑藥物過敏史等情況。(2)診斷與目標。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氣喘、呼吸困難等潛在健康問題,并根據現存問題制定相應護理目標,先行解決威脅生命安全的問題,再對影響患者身心不適的問題進行處理。(3)護理實施。①基礎護理:對患者脈搏、病情變化進行密切監測。②氣道管理:教會患者正確排痰方法,定時輔助其排痰,危重者可應用吸痰器協助其排痰,必要情況下,可利用氣管鏡直視下排痰。③營養支持:指導患者多進食富含熱量、蛋白、維生素食物,病情危重者可予以半流食或鼻飼飲食。④情感支持:結合心理狀況評估結果,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可通過正性暗示法、立體化心理干預等形式轉移患者注意力,減輕其不良情緒,并通過成功案例分享、音樂、普及疾病知識等增強患者治療信念,注意護理實施過程中,盡量使用鼓勵性語言,以免加重患者心理負擔。同時鼓勵家屬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1.3 觀察指標 應用漢密爾頓焦慮(HAMA)、抑郁(HAMD)量表分別對兩組護理前后進行評估,得分越高,則代表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不良情緒評分比較(±s,分)

附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不良情緒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HAMAHAMD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整體組3824.05±5.028.04±1.0722.15±4.227.41±1.64常規組3823.87±4.7312.76±1.9821.97±3.8512.87±2.39 t 0.16112.9280.19411.612 P 0.8730.0000.8470.000
護理前兩組HAMA、HAMD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整體組HAMA及HAMD評分較常規組低(P<0.05),見附表。
慢性肺心病并發心力衰竭具有病程長、遷延反復等特點,患者長期受病痛折磨,易產生抑郁、恐懼等復雜心理。因此加強護理干預具有積極作用。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通過系統評估患者情況,結合臨床護理經驗,從而制定科學化、針對性較強的護理方案,相較于常規護理干預,其更具全面性、連續性及整體性。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通過系統評估慢性肺心病并發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況、身體狀況,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利用交談、正性暗示法等形式轉移患者注意力,并借助音樂、成功案例分享、疾病認知普及等方法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度,緩解其緊張情緒,提高其治療信心,進而改善其治療依從性。本研究結果發現,護理后,整體組HAMA及HAMD評分較常規組小(P<0.05)。可見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肺心病并發心力衰竭患者,對減輕焦慮、抑郁等情緒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肺心病并發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減輕其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