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浦中學 連云港 222000)
指向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生物學教學更加關注育人目的,更加強調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組織以探究為特點的學習實踐活動是落實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在“人的生、殖”一節教學中,充分體現“學思踐悟[1]”生物學教學主張,圍繞“我從哪里來?”的困惑,質疑出生之謎、感受生殖過程、認識生殖細胞、探秘生殖系統、分析受精過程、描述胚胎發育、解惑出生奧秘、升華生命境界等學習模塊開展探究學習,由淺入深,環環緊扣,使教學過程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問題解決為主線,以知識構建為明線,以情感升華為暗線課堂貫穿,通過圖片、模型、視頻、音頻、動畫、擬人化的角色扮演、故事等資料的輔助,學生經歷學習、思考、實踐、感悟的螺旋式上升,明晰認知,感悟新生命的誕生,感恩父母、珍愛生命、健康生活。
本節內容是蘇科版初中生物學8年級上冊第7 單元“生命的延續與進化”中第21 章“人的生殖與發育”的第1 節。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本節課屬于一級主題“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二級主題“人的生殖和發育”的內容,課程標準要求幫助學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人體的生殖系統可以產生兩性生殖細胞,通過受精作用產生新的個體[2]。教學重點是男、女生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受精過程和胚胎發育過程;難點是受精過程和胚胎發育過程。本節內容安排在植物、動物的生殖與發育內容之后順理成章,通過本節學習,為下一節“人的個體發育”學習做好準備,也為后續進一步學習“生物的遺傳與進化”打下基礎。
“我從哪里來?”這幾乎是每個人在孩提時代都會發出的疑問,然而并非每個人能得到科學解釋。8年級學生正值青春期,渴望得到相關的科學知識,通過對學生進行關于人的生殖前概念的調查發現,學生對于“男、女最重要的生殖器官”“受精的場所”“新生命的起點”“懷孕的開始”“懷胎十月”等內容,不同程度地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有的是與科學概念相抵觸的錯誤概念,因此,本節教學要求教師正確引導學生直面科學,在解構錯誤前概念中構建科學概念,感恩父母、健康生活,升華生命價值。
1)通過對男、女性生殖系統和精子(卵細胞)組成模式圖、模型的觀察、分析,說出人體生殖系統的組成及其結構特點,感受人體構造之美,認同生命觀念素養中的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
2)通過對受精、胚胎發育與分娩過程的描述與概念模型的構建,體會科學探究的思維和方法,培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歸納總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發展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
3)通過本節相關內容的學習與探究,感受生命形成的美好與神圣,體驗生命孕育過程的不易與付出,珍愛生命,感恩父母,健康生活,升華生命價值。
課前準備:1)采訪父母,了解母親孕育“我”的過程、母親孕期和分娩的感受。2)懷孕體驗:當一天蛋寶寶的媽媽。
4.1 質疑出生之謎:真實問題,設疑引入 教師出示圖片,大頭兒子的困惑:我從哪里來?并提問:你能幫他解決困惑嗎?學生表示對此問題并不清楚。
該問題涉及人的生殖,生殖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正處于青春期的大家對自身的認識充滿神秘感和好奇心,這很正常。今天,就讓大家跟隨大頭兒子一起走近科學,了解“人的生殖”的奧秘。
用大頭兒子的困惑:“我從哪里來?”的真實問題引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消除學生的緊張和羞澀,正視這一話題。
4.2 活動1——感受生殖過程:觀看視頻,生命溯源 教師播放精、卵結合至新生命誕生的生殖視頻,并提問:通過視頻,你知道新生命的起點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學生:受精卵。精子+卵細胞→受精卵。
利用視頻影像讓學生初步了解“人的生殖過程”。此部分知識視頻里解釋得非常清楚、到位,教師只需引導學生歸納得出新生命的起點是受精卵,精子和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即可。
4.3 活動2——認識生殖細胞:自主探究,列表比較 生命真是太神奇了,“我”原來就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來的。精子、卵細胞是怎樣的細胞?它們有什么特點?教師出示精子和卵細胞的圖片,學生自主探究:閱讀教材第121 頁第2 段的內容,完成精子與卵細胞比較表(表1)。

表1 精子與卵細胞比較表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觀察圖片、分析教材資料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比較精子與卵細胞的區別和聯系,可培養學生歸納與演繹能力、模型構建能力。
4.4 活動3——探秘生殖系統: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精子和卵細胞分別在哪里產生?
4.4.1 合作探究 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教材第121~122 頁中的男、女性生殖系統組成模式圖,討論:1)組成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主要器官分別有哪些?它們各自有哪些功能?2)產生和輸送精子、卵細胞的器官有哪些?胎兒是在母體的什么器官中發育和產出的?
4.4.2 交流展示
1)男性生殖系統。初認男性生殖系統側視圖;再認男性生殖系統正視圖,主要器官的結構與功能連線;精子的起源地在哪里?精子從產生到離開的路線是什么?
2)女性生殖系統。初認女性生殖系統側視圖;再認女性生殖系統正視圖,主要器官結構與功能連線;卵細胞的起源地在哪里?卵細胞產生和停留地在何處?
對比男、女生殖系統,學生發現結構和功能相似的幾組器官,體會人體的共性之美和平衡之美。對比人的生殖和植物、動物的有性生殖,體會自然界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合作探究人體生殖系統器官結構和功能特點,培養學生生命觀念素養中的結構與功能觀。發現人體從結構上看,存在著共性之美和平衡之美,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和人類都能適應環境并不斷進化發展,體現進化與適應觀。
4.5 活動4——分析受精過程:合作探究,構建概念 播放配音故事《精子與卵細胞的神奇約會》。學生思考:1)精子、卵細胞在何處相遇?2)什么是受精?3)所有的精子是否都能與卵細胞結合?4)這個故事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是最優秀的”,感受生命來之不易,形成珍愛生命的情感。
學生觀察精、卵結合動態圖,嘗試描述受精過程并構建概念。繪制精子與卵細胞相遇的路線圖(圖1),構建“受精過程”概念。在貼紙上寫出睪丸、精子、附睪、輸精管、尿道,卵巢、卵細胞、輸卵管、子宮、陰道等詞語,將其黏貼在空白紙上,并用箭頭將它們之間聯系起來。

圖1 精子與卵細胞相遇路線圖
交流展示:1)受精卵形成意味著什么?2)從受精卵的形成到嬰兒出生的過程稱為什么?3)如果卵細胞沒有受精將會怎樣?
學生通過精、卵相遇配音故事的分享,接受情境熏陶和生命洗禮,并感受生命來之不易。通過觀察精、卵結合動態圖解讀受精過程,利用卡片的排序、連接與展示,自主構建受精過程概念,訓練科學思維能力。
4.6 活動5——描述胚胎發育:互動探究,循序構建 受精卵的形成意味著新生命誕生。這個受精卵又將有怎樣神奇的歷程?分享一枚受精卵的“成長周記”。
4.6.1 出示“第1 周”圖片:受精卵→胚胎
思考與交流:1)人體的胚胎發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2)受精卵發生的變化是什么?在哪里“安家落戶”?3)胚胎發育初期營養物質的來源是什么?
4.6.2 出示“8 周末”圖片:人體雛形(胎兒)
教師設問:胎兒在母體內是怎樣獲得營養和排出廢物的?并出示“胎兒在子宮內發育”圖片。學生分析得出:胎兒通過胎盤和臍帶從母體血液中獲得營養和排出廢物。教師追問:胎兒要從母體獲取營養,懷孕期間孕婦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4.6.3 播放不同階段胎兒與母親的模擬“對話”了解胎兒的孕育過程,胎兒和母親的種種變化。
4.6.4 構建胚胎發育過程概念:命名排序,描述過程 利用材料袋中4 張圖片(胚胎、受精卵、成熟胎兒、胎兒),完成3 項任務:
1)觀察形態結構特點命名:胚胎、受精卵、成熟胎兒、胎兒。
2)根據形成時間節點排序:受精卵→胚胎→胎兒→成熟胎兒。
3)依據排序描述發育過程:從受精卵發育到成熟的胎兒的階段為胚胎發育。
4.6.5 播放分娩動畫:40 周,出生(嬰兒)
描述分娩過程:1)出生前,胎兒周圍存在著羊水;2)胎兒在子宮內能比較自如地調整自己在子宮內的位置,即呈現頭朝下腳朝上的方向;3)胎兒從母體排出時,頭先出來;4)胎盤連著胎兒從母體陰道排出。
構建分娩概念。分娩:成熟的胎兒連著胎盤、臍帶等附屬物從母體陰道排出。
追問:從母體出來的嬰兒幾秒后就會啼哭,有何意義?肚臍是怎么形成的?
課前準備分享:1)親情采訪父母;2)模擬體驗孕婦的感受。
提問:為了你的誕生,母親要經歷生與死的考驗,生育不容易;對父母來說,養育子女更辛苦。你的點滴成長都有父母的心血,你的開心、任性、哭泣……所有的一切都牽動著父母的心弦。你應該怎樣做?
依據時間軸,設計不同場境,引導學生有序地認識胚胎發育的過程。逐步構建“懷孕”、分娩的概念。以學生感興趣的QQ 聊天的形式展現胚胎發育中母親和胎兒雙方的變化,體會母親懷孕的變化,增進珍愛生命、感恩父母的情感,引導學生構建胚胎發育過程的概念。
4.7 活動6——解惑出生奧秘:師生協作,構建概念 和大頭兒子一起用文字(受精卵、精子、卵細胞、嬰兒、胎兒、卵巢、胎盤、睪丸、胚胎、母體、受精、輸卵管、分裂、子宮、分娩、氧氣和養料、二氧化碳等廢物)和箭頭構建“人的生殖”概念圖(圖2)。

圖2 “人的生殖”概念圖
大頭兒子的新想法——生命來之不易,感謝父母給予生命,要做更好的自己。
首尾呼應,“我從哪里來?”通過師生協同學習,釋疑解惑。感悟生命來之不易,感恩父母給予生命,要做更好的自己。
4.8 活動7——升華生命境界:暢談收獲、拓展探究 學生發表自己的感想和體會:1)釋疑解惑:人類新生命的孕育和誕生是通過生殖系統完成的;2)感恩父母:尊重和感謝父母,尤其是母親,母親孕育和生育,經歷了很多生理和心理的負擔,要感謝父母的愛心和責任心所創造的生命奇跡;3)珍愛生命:自然界中所有新生命的誕生和孕育充滿著艱辛,充滿著冒險和挑戰,是生命的延續,每個人能降生都是足夠優秀和非常不易的,應敬畏生命、珍惜生命;4)健康成長:了解自己生理、心理發展的過程,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友情觀、親情觀,健康成長。
課外拓展探究:1)雙胞胎是怎樣產生的?2)試管嬰兒是怎么回事?
總結收獲,梳理概念,升華情感。將生物學知識與生活、社會相聯系。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健康生活。
本節教學設計充分體現“學思踐悟”生物學教學主張的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的課堂策略,圍繞“人體的生殖系統可以產生兩性生殖細胞,通過受精作用產生新個體”這一重要概念的構建,創設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以生活中生物學現象“我從哪里來”問題解決為驅動。通過閱讀與引導、體驗與關注、情境與模擬、實踐與感悟引領學生的手、腦、眼、口、耳等多種感官積極參與其中,觀察與探究、質疑與釋疑、討論與展示、互動與評價,構建與分享;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探究等手段獲得直接經驗,再對這些經驗、猜想逐步頓悟、領悟、感悟、構建;通過作業與檢測、學后反思等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解決,螺旋式上升式培育學生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素養,提升關鍵能力。
課堂教學是學習、思考、實踐、感悟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體現“學思踐悟”教學主張的價值。將生命教育融入生物學課堂教學實踐是本節課的一大特點,引領學生認識生命存在、認識生命的發展、升華生命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