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


摘要:新課程思想下的教育教學活動若要培養低年級學生的任務意識就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實踐性對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的養成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低年級學生任務意識是否得到培養,受到教師、學生、學習內容三方面的制約。
關鍵詞:意識;任務意識;策略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21-0293-01
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意識或潛意識來支配的。有強烈的內在意識引領。比如:一個老師想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他便會絞盡腦汁地設計一些行之有效的組織活動來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熱烈的學習愿望,明確的學習目標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最重要的動因。”教育教學中,只有安排符合學生實際的任務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是真實的教育,有效的教學。
為了初步測試“任務”意識的作用,我安排了幾組實驗,它們分別是體育課任務、升旗儀式任務、生字學習任務。具體操作如下:
1.體育課任務
設立三組學生,他們在年齡構成、性別比例構成、家庭教育背景、班級紀律訓練等方面無差異性區別。設自然組、變量組1、變量組2。
任務意識在學生體育活動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恰當的任務布置可以提高學生活動的興趣,獲得成就感。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從活動中學到的技能,要比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更重要。活動期間,運動型的學生要給他設定層次更高的活動,活動才能激發他參與的熱情;運動能力一般或比較笨拙的學生要善于開發其“最近發展區”,讓學生選擇能力范圍內,又高于學生現有的心智發展水平的任務。通俗地講,就是讓學生“跳一跳,摸得著”,否則會挫傷他對活動探索的積極性,失去參與活動的動力。
2.升旗儀式任務
組織好升旗儀式,學生可以有條理地規劃一周的學習。但對于低年級來說,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暫,對國旗下講話內容并不一定能耐心聽個明白。為探究這一現象,特組織設計如下任務實驗
根據觀察與記錄結果可知,在升旗儀式中,適當的任務要求比簡單枯燥的“站直”、“保持安靜”、“認真聽”等指令更加符合學生實際需要。著名教育學家陶行之曾說過:“兒童都有希望獲得被認可的天性。”面對學生的點滴進步,教師都要以欣賞的態度給學生適時的鼓勵。任何事情要想起作用,外因一定是通過內因發揮作用的。所以,筆者常這樣鼓勵學生:“你的站姿真筆直!”、“你的眼睛一直盯著主席臺,你一定聽得很仔細!”贊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行為,鼓勵調動學生的內在的努力,以此來強化學生的內在成就感。學生努力以后獲得老師的肯定,學生就會有成就感、成就效應。持之以恒就會變成內驅力。
3.生字學習任務
所選生字為“清”、“美”、“去”“舟”,選一年級學生共40人,所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智力水平等它因素均相當。觀察及記錄如下:
通過設計觀察,不難發現,適當的任務意識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結合適當的組織策略及激勵措施,能夠達到很好的促進學習,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學習技能。其間,激勵措施亦即肯定表揚的話語,讓學生有情感上的共鳴。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學習的良好情緒,對于培養學習愿望起著很大的作用”。教師面對的是智商、情商參差不齊的學生群體,引導他們建構的知識有的是有趣的,然而大部分是有用而非有趣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由此可見,激勵措施在教師的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視。
任務意識是筆者在教學中思考調動學生積極性,把學知識作為載體,引導學生從中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獲得學習的積極情感體驗,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一種嘗試。我們所處的社會信息日新月異,在不久的將來,學校教育將很大程度轉變成學習方法的學習,在確保掌握基本技能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方法、自主閱讀能力逐漸成為重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