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和弟媳都是企業退休職工,倆人工資不高,平時生活精打細算,日子過得蠻滋潤的。不料,5年前弟媳罹患“腦萎縮”,雖經多家醫院診治,下肢癱瘓仍逐步加重,已成輪椅人,不得不請住家保姆24小時陪護,家庭經濟拮據起來。好在地方政府對失能老人提供了專項補貼,這如同雪中送炭。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我國在2000年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預測到2030年60 歲以上老人將達總人口的25%,即每4 個人當中就有一位老人。人到老年身體各項機能衰退,加上疾病困擾,健康隨時可能出問題,一旦臥病在床或致傷致殘,一家人都不得安寧。養老問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誰都回避不了。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實施“健康中國”的戰略,明確要求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養老屬于人生最后階段的健康服務,是全周期醫療保健應有的內容。我國失能老人已達4000萬,其生活照料和醫療救護的社會需求呈疊加趨勢,無論家庭還是社會都承受著巨大壓力。
養老方式多種多樣,目前我國公民主要還是居家養老,由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子女照顧,老屋老鄰居有不忍割舍的感情,不離家且享受天倫之樂,還能繼續為子女發揮點“余熱”,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然而,現實狀況是如今生活節奏加快,家庭結構小型化,獨生子女多,加之養老機構尚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多數老人還在等待觀望。
2013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加快發展養老產業的政策,以醫養結合為導向進行各種嘗試。例如,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定期派出醫護人員到養老機構巡診,或設置醫務室;在綜合性醫院開辟集生活料理和醫療康復為一體的老年病區;在基層政府統籌下將社區衛生服務與社區養老機構銜接配套,為居家老人提供上門服務;鼓勵民間資本介入社會養老機構的建設等等。相信這方面的供需矛盾將逐步得到緩解。
筆者有位同事退休后,夫婦倆通過考察選擇住老年公寓養老,每月的花銷相當于退休工資的一半,試住一年感覺滿意,不僅解決了吃住生活問題,還交了一幫志趣相投的老友。最近微信告知我,他已與養老機構簽訂了長期合約,準備一直住下去。他認為早住早享受,不必再猶豫。
當然,如何養老,各人的情況不盡相同,須從家庭經濟收入、老人病殘程度、子女撫養能力等方面綜合權衡,自愿選擇。但是,未雨綢繆有個預案,總比遇到意外手忙腳亂好。
生老病死是人人無法拒絕的“套餐”。筆者亦已耄耋之年,反復思量,日后歸宿的選項也是“落戶”養老機構,不再牽累子女,不再顧及世俗閑言,輕裝出發,選擇合適的養老院入住,與老伴朝夕相守,樂活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