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避型人格,又稱回避型人格障礙或者逃避型人格,該人格最明顯的臨床特征是自卑、逃避社交。
1.容易受到傷害 具有回避型人格特征的人往往內心脆弱,對外界的排斥極為敏感,會擴大別人無意的傷害。除非確信能受到歡迎,否則不愿意與他人交往。他們極度自卑,過度自我保護,幾乎不會主動克服困難,也從不會冒險,輕言放棄是常態。
2.內心孤單無助 他們大多孤身一人,除了父母至親,難有知心朋友或者伴侶。因為不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他們長期情緒苦惱、精神狀態異常。
3.行為舉止退縮 他們敏感羞澀,極易自我否定,并總是逃避社交活動,在一些社交場合總是選擇沉默不語。他們存在心理缺陷,導致內心深處的無力感。他們與社會始終格格不入,因為這個社會帶給了他們不安。
研究發現,這類人群幾乎無法承擔社會事務,也無法貢獻自身價值。他們與這個社會存在明顯的邊界感,導致社會融入度很低,會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
具有回避型人格特征的人,如何克服病態的自卑心理,重拾自信呢?
1.客觀認識自我 正確認識自我是關鍵,在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之前,首先要自我接納。創造合理的外界環境,讓他們看到自身的長處,逐漸建立自信,慢慢消除自卑,從而提高自我評價。
2.培養勇氣 勇氣的培養不是抽象的教導,而是實踐中的磨煉。在這個過程中,要學會和內在的自我對話,用心辨別哪些想法來自真實的自我,哪些想法來自理想的自我。你需要做的就是還原真實的自我,追逐理想的自我,可以嘗試做一些富有挑戰性的事情。
3.實現意向單一化 絕大部分敏感的回避型人格,在回避的同時,內心大都迫切渴望通過坦然面對來提升存在感。而當自己無力承擔面對的風險,以及未知的不確定性時,回避往往成了最為安全有效的選擇。這時,需要的意向就會產生矛盾,不僅精神意志得不到表達,肉體還要承擔相應的約束。只有通過找尋最原始的動機,保證需要的意向是單一的,解釋并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自我的內在和外在世界才會和諧統一,才能將注意力從自我過渡到外界,從而解放天性,從根本上減少自我損耗。
4.嘗試深度社交 回避型人格之所以逃避社交,其實是因為過度保護,防止自身受到傷害。可以嘗試通過網絡與外界接觸,然后在實際生活中循序漸進,克服人際交往的障礙,最終形成正常社交。同時,可以多看看關于心理學、社會學、人際交往方面的書籍,通過書籍不斷調試自己內心的狀態,增長見識、開拓眼界、克服困難,讓書籍幫助自己走出回避型人格的病態心理。
5.走出舒適區域 你想改變嗎?你改變的欲望強烈嗎?你想讓你的生活變得不一樣嗎?走出第一步往往比較困難,但是接下來就會順利了。可以從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在別人對你好的時候,接受,然后找機會回報,請他吃個飯,或者送個禮物。走出那最困難的一步,你會發現唯有改變才會帶來力量。
6.自我提升 要讓一個原來對自己不自信的人突然改變認知,覺得自己非常棒,那也是不太可能的。可是,人人都可以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在這努力的過程中,在慢慢變好的過程中,你對生活的掌控感提升了,就能慢慢變得自信了。
7.進行心理治療 心理學上有一種恐懼癥的系統脫敏療法,而這種療法對于回避型人格也同樣適用。通過系統脫敏,可以讓他們克服內心的恐懼,慢慢適應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