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里沒有什么技術問題能難住王大拿”“別人不能解決的,他分分鐘搞定”……從門外漢到“王大拿”,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工程部一科機械調試員王為民用了16年的時間,磨礪出精湛的機器人調試技術,并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為民看到展臺上的機器人靈巧地彈著琴作著畫,這一幕讓他驚呆了,并深深為此著迷。在此之前,他接觸的都是比較大型的加工設備和傳統機械,靈活的機器人仿佛給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正是因為如此,2004年,王為民進入安川首鋼機器人有限公司,成為一名機器人調試師。
對于王為民來說,從傳統程序式流程工作,轉換為需要主觀能動應變發揮的機器人行業,雖然熱情很高,但壓力也很大。“我明顯感覺到我的應變能力不足,儲備的知識遠遠不夠。”回想起當年的困境,王為民記憶猶新。在沒有任何技術指導課程、沒有老師、沒有課件的情況下,他只能拿著機器人的說明書對著設備逐個測試,直到搞清楚為止。“其中最難的是臺架實驗,即把焊接后的成品,放在疲勞實驗機上加載一定的力矩,進行拉伸、扭曲,輕載要求100萬次不能有裂紋,重載要求20萬次不能有裂紋。”2007年,王為民已經開始獨立承擔上海大眾底盤廠底盤部件生產線的調試任務。這不僅是當時該公司最大的一個項目,也是公司參與行業競爭的關鍵項目。

面對近乎苛刻的驗收指標,王為民承認自己是既擔憂又興奮。他說,“我必須多方翻閱資料,不斷測試,并為此創造了一種新的測試方法,最終測試周期竟然比競爭對手縮短了30%。”在關鍵的裝車實驗階段,他硬是熬了3個通宵,調試后生產的產品發送到德國大眾公司本部,一次性“過審”。圓滿完成調試任務后,客戶對王為民認真負責的態度和高超的技術給予高度贊賞并給公司發來表揚信,最終大眾底盤廠和安川首鋼建立了長期友好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2008年,公司接到了第一個國外訂單,王為民作為調試人員赴韓國承擔調試任務。當時的韓國公司還不太相信中方技術人員的實力,特意邀請德國的機器人專家進行監督審核。在語言不通、配套設備工具不全的環境下,王為民僅用60天就完成8個工作站的所有調試任務,刷新同類產品調試的紀錄,且調試的產品全部通過了德國專家的嚴格審查。“安安靜靜,任勞任怨。話不多,但技術高超,而且做得很完美”,德國專家對王為民大為贊賞。
2011年,王為民在廚房水槽打磨拋光項目中,又提出橫向增加氣動浮動裝置的構想,成功實現機器人打磨拉絲,同樣獲得了國家專利。
王為民在不斷的堅持和探索中一路向前,憑借扎實的功夫和平易近人的行事風格,得到了肯定和尊敬,這也是王為民平凡工作中不平凡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