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4日,“以匠心創造未來”匠心傳承——燕京八絕工藝體驗之旅系列文化活動首站北京石景山區蘋果園街道社區正式啟動。據主辦方介紹,此次燕京八絕進社區活動,將持續至2020年年底,計劃邀請20多位燕京八絕工藝美術大師和傳承人走進不同的社區,在集中展示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燕京八絕非遺項目的同時,大力宣傳北京燕京八絕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說起燕京八絕,很多人都不陌生。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燕京八絕指的是景泰藍制作技藝、雕漆技藝、金漆鑲嵌髹飾技藝、北京宮毯織造技藝、京繡、花絲鑲嵌制作技藝、北京玉雕、象牙雕刻八大工藝門類。它們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在清代均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新的高峰,并逐漸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
一直以來,燕京八絕因其精湛的手藝和精美的作品而為人稱道。早在20世紀初,燕京八絕便已享譽世界。然而,隨著民間工藝從業人員逐步減少,不少傳統手工藝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燕京八絕在發展中也曾遭遇困境。近年來,一批大師工作室成立,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培養傳承人;同時北京市鼓勵非遺進學校、進社區,培養一大批非遺粉絲;新一代藝術大師不斷創新工藝手段和藝術形式,讓古老的藝術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推動了燕京八絕傳承和發展。
驚艷時光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大量的手工藝,如造紙、木雕、剪紙、刺繡等。它們門類繁多,功能多樣,遍布于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豐富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不同的時代,傳統手工藝有著不同的風貌特征,而種類繁多的傳統工藝,也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文化史、美術史、設計史的發展過程中,手工藝是貫穿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在整個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北京,別稱燕京。遼、金、元、明、清均建都北京。自金元定都以后,全國的能工巧匠來到北京,各地手工技藝的精華由民間匯聚到北京宮廷,在不斷地融合和升華中形成了一系列極具“京韻”特色的宮廷藝術品。尤其明清時期,傳統工藝制作水平達到頂峰,燕京八絕大放異彩。氣勢磅礴的玉雕、錯彩鏤金的景泰藍、“捉刀代筆”的雕漆、雍容富麗的宮毯、溫潤如玉的牙雕、華美似錦的金漆鑲嵌、巧奪天工的花絲鑲嵌和精致典雅的京繡這八大工藝門類成為清宮御作的翹楚。
以花絲鑲嵌工藝為例。花絲鑲嵌,又名細金工藝,是將貴重的金銀通過壓條抽成細絲,彎曲勾勒成各種造型,鑲嵌以瑪瑙、翠羽和各色紅藍寶石。由一根根花絲到成為一件完整的花絲鑲嵌作品,要依靠堆、疊、編、織、掐、填、攢、焊八大工藝,而每種工藝細分起來又是千變萬化。清代時,宮廷以內務府管理皇家事務,其下設立造辦處專門承辦皇帝欽交活計。那時的造辦處召集了全國的能工巧匠輪流到北京服役,由此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手工匠人。匠人大量運用堆壘、編織、點翠等技法,形成了北京花絲鑲嵌工藝獨有的金銀首飾,花絲鑲嵌由此成為宮廷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金絲鑲嵌業分工變得更細,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
而提到燕京八絕,人們腦海中最先想到的可能是景泰藍。近年來,景泰藍蟬聯“國禮”寶座,亮相中外會議重要場合,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以來,景泰藍以典雅的造型、豐富的紋樣、莊重的色彩著稱。林徽因曾描繪景泰藍有“古玉般溫潤,錦緞般富麗,宋瓷般自然活潑”的特質。景泰藍具有繁瑣復雜的工藝,要經過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等108道工序。它不僅運用了青銅和瓷器的工藝,而且把繪畫和雕刻技術也融入其中,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清代,景泰藍的制作工藝和地位達到了頂峰。此時的景泰藍不僅繼承了明代豪華、古典、雅致的民族風格,而且鍍金技術更為發達。
如今,燕京八絕不僅指8種工藝門類,它同時也是一個飽蘊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符號。世代相傳的手工藝文化可以說是見證古老文化的活化石。透過燕京八絕獨特的材質、工藝,人們能看到傳統手工藝文化的變化發展。它們凝聚了無數工匠的辛勤勞動和無窮智慧,沉淀了人類文明世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已成為北京歷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支撐點,并成為北京的城市名片之一。
在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李蒼彥看來,燕京八絕如今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藝術,在時代的發展中,它們承載著更多的內涵。他對北京的傳統手工藝有著多年的研究。他認為,“燕京八絕代表的不僅是一種工藝,更是一種境界,甚至是一種哲學。”
薪火相傳
燕京八絕曾是清代皇家御用的奢侈品,它們汲取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逐漸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高峰。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隨即開辦工廠,延續中華百工的匠心文脈和技藝體系,燕京八絕成為國家創匯的主力軍。“那時北京擁有工藝美術工廠、花絲鑲嵌廠、雕漆廠、首飾廠、象牙雕刻廠、金漆鑲嵌廠、玉器廠、琺瑯廠、地毯廠等一批專為特種工藝美術行當設立的大型生產基地,光地毯廠就有8個。我們生產的工藝美術品大部分出口。”國家工藝美術大師、花絲鑲嵌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程淑美回憶。
只是在一度欣欣向榮后,隨著社會生產方式變遷等原因,傳統手工藝在發展中遇到困境,一度面臨著瀕危流失、后繼無人、民間寡趣等困境。對于燕京八絕來說,情況同樣不容樂觀,許多健在的國家級大師年事已高,一批身懷絕技的工藝巨匠逐步告別藝壇,傳統工藝面臨失傳危險。一度,燕京八絕成了亟須搶救的文化遺產。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提升,收藏熱興起,燕京八絕逐漸走進民間,被廣大收藏者和愛好者所推崇。同時,隨著社會各界對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不斷重視,以及人們對傳統文化認識的不斷提高,工藝美術逐漸從低谷中一步步走了出來。截至2010年,“燕京八絕”全部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們的傳承開始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
在經歷了各自的困難時期之后,現在“燕京八絕”開始復蘇。
近年來,以張同祿(景泰藍)、宋世義(玉雕)、文乾剛(雕漆)、程淑美(花絲鑲嵌)等為代表的工藝美術大師紛紛成立了自己的大師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為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培養傳承人貢獻了力量。
曾經生產燕京八絕產品的工廠也在自主摸索出路。例如,北京琺瑯廠從2005年開始將景泰藍引入建筑業,開啟了另一番新天地,同時注重將現代美學元素引入圖案設計,每年自主開發的新品能夠達到幾十種。
同時,政府也為了搶救歷史文化遺產作了很大努力。
據了解,2008年,北京市首次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到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范圍。2009年6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戚聿東等77位專家學者及北京當代商城有限責任公司于雙立等91名高技能人才分別榮獲2008年政府特殊津貼和首批市政府技師特殊津貼。專家與高技能人才同臺領特貼,讓燕京八絕的傳承人們很受鼓舞。
從2012年開始,北京市工藝美術高級技工學校、北京輕工技師學院、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相繼開辦并恢復了景泰藍、花絲鑲嵌、玉雕、雕漆、京繡5個傳統專業,設立了大師工作室,采取校企合作、聯合辦學的形式,探索建立了“工學一體,校企合作”的新型培養模式。
除了在人才培養方面下功夫,玉雕大師蘇然認為燕京八絕的傳承需要融入當代人的生活。她認為:“任何一種文化要想一直保持活力,都必須想辦法融入當代人的生活。燕京八絕也是這樣,比如據我所知,現在中國主持的一些國際會議的活動場地會使用帶有傳統特色的元素去裝飾,比如景泰藍工藝就曾和現代建筑相結合,當然這是國家級別的‘運用’,但也給了我們很大啟發,不管是‘官用’‘民用’,只要對于當代人來說具有實用價值,那么它的傳承自然會順理成章。”
讓燕京八絕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樣也是國家級非遺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鐘連盛的看法。他認為,非遺項目的展示不僅是作品的靜態展示,應該是活態的。一些有條件的非遺大師工作室、老字號企業建立博物館展示非遺項目的作品和歷史,“有的項目就只剩幾位傳承人自己在家做,尤其是孩子們看不到,這對于非遺項目弘揚是不利的。”
同時,對于非遺產業的未來發展,“金漆鑲嵌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柏群認為轉變觀念至關重要。要想讓傳統的非遺技藝在當代能夠生存并有所發展,必須正視產品與市場的關系。“無論政府如何支持,市場都對非遺的發展前景起決定性作用。只要有市場,就可以生存發展,脫離市場就會越走越困難。”在柏群看來,傳統工藝不能遠離當代人的生活和審美需求,需根據時代不斷創新。
隨著時代的更迭和商業化生產的普及,精工細作的手工藝品離我們的生活似乎漸趨遠去,但一物一世界,通過燕京八絕華麗的表象,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千百年來心手相傳的造物真諦。燕京八絕歷經百年風雨變遷,傳遞著中國人獨有的審美方式與思維方式,也傳遞著人們對生活的思考。而這種思考,給我們考量如何平衡傳統與時尚、手工與機器、昂貴與平價、古法與科技這些看似矛盾的命題時提供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