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當代文學藝術發展迎來全新的發展契機,呈現出絢麗多彩的發展形態。對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文學批評史進行線索脈絡的梳理研究,對我們總結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及文學批評的規律,有著非常重要的學理價值。對一個具體思想的分期研究不能簡單化、絕對化。任何一個階段的文學發展及文學批評現象,都存在一個萌芽、產生至成熟的演化過程,這使得我們的線索脈絡研究有了可能性。一個具體、特殊的文學活動現象,往往包含了過去的遺跡、現在的基礎和將來的萌芽,文學批評的思想更是包容了豐富深刻的內容。梳理、總結出批評家的思想演變軌跡,找出其與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聯系,是有必要性且有意義的。分期應該是相對的,即成熟與形成期相對,轉變與定型期相對。既要看到不同批評觀的思想特點,又不能割裂批評現象的思想整體。把一個連貫延續的批評過程分為若干階段,是我們更好地把握這一時期文學批評規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一
立足于文獻資料整理梳理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學批評學術史線索脈絡,面臨如何概括與描述文學批評發展歷程及其過程性與階段性關系問題,如何處理批評現象事件、思潮流派、論爭爭鳴、作家作品網狀結構構成問題,如何準確揭示批評發展規律特征等諸多重大的學理問題,以歷時性縱向研究角度從批評發展歷程中梳理厘清批評學術史線索脈絡,這是非常必要的一個基礎環節工作。
1.第一階段(1978—1987):撥亂反正新時期文學批評發展進程。(1)新時期面臨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改革開放思想奠基;(2)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思潮中的批評;(3)現實主義文學回歸中的批評;(4)改革文學思潮中的批評;(5)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中的批評;(6)尋根文學思潮中的批評;(7)文學論爭與主體論、方法論、價值論熱。
2.第二階段(1988—199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期當代文學批評發展進程。(1)市場經濟轉型的挑戰與機遇:以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為標志及節點,形成市場經濟轉型趨勢;(2)市場經濟大潮中的批評轉型;(3)大眾文化思潮中的批評轉向;(4)新寫實主義文學思潮中的批評堅守;(5)藝術生產方式變革中的批評重構;(6)接受美學視閾中的讀者反應批評;(7)學院派批評及批評理論建設。
3.第三階段(1998—2007):世紀之交的跨世紀批評發展進程。(1)20世紀回顧與新世紀展望:百年現代化進程的總結與反思,現代性與全球化問題與焦慮;(2)“批評自覺時代”與新世紀批評面臨挑戰與機遇;(3)重寫文學史思潮及問題反思;(4)重構現代性及問題反思;(5)后現代主義解構與重構的批評策略;(6)現實主義批評活力及多樣化形態。
4.第四階段(2008—2018):文化強國進程中的新時代批評發展進程。(1)改革開放深化與文化強國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為標志,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批評發展強勢;(2)批評核心價值體系構建:主旋律與多元化、民族性與世界性、現代性與傳統性關系;(3)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批評傳統回歸;(4)“請進來”與“走出去”的跨文化交流機制;(5)電子媒介時代的網絡批評及媒介詩學崛起,數字時代對批評的挑戰與機遇;(6)新時代中國特色文學批評發展趨向。
從上述我們對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學批評學術史線索脈絡的梳理,可以清晰地見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引領: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南方談話到習近平的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正是在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科學規范導引之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文學批評沿著科學正確的路徑前行。
二
西方批評思潮風起云涌與當代馬克思主義批評研究關系緊密,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在其中占據了重要的理論地位。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學批評就是在這樣的世界馬克思主義美學發展的大背景下展開其發展歷程的。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1923)開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被譽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和奠基人,以“總體性”理論影響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程;其《審美特性》(1963)、《社會存在本體論》(1971)在進行自我批評同時又超越了蘇聯時期保守主義立場,以社會存在本體論、日常生活等新的理論范式來闡釋自己的觀點,對布洛赫、本雅明、阿多諾、阿爾都塞等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思想發展具有啟示及推動作用。葛蘭西《獄中札記》(1929)提出創立“民族—人民的文學”的口號,對文學與社會生活、作家與時代人民、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關系,文藝批評的任務以及“文化霸權”等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布迪爾《藝術的法則》(1992)基于經濟、政治、文化三足鼎立而又相互角逐與相互制衡的場域理論,提出“文學場”以及作為象征資本的“文化資本”及文學自主性問題。此外,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批評在傳承發展馬克思主義基礎上不斷創新,并與精神分析、形式主義、結構主義、現象學、闡釋學、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以及形形色色的“新”“后”理論與方法,成為現代文論批評勁旅及主導力量,涌現出薩特的存在主義批評、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批評、巴赫金“復調”“對話”“狂歡化”理論批評,這些批評方法不僅為梳理批評發展脈絡及其學術史線索提供方向,而且為當代西方文論批評多元化發展夯實基礎。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1965)、《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1969)提出意識形態并非局限于經濟基礎反映而具有自身獨立性,是一種意識形態實踐和生產方式,奠定意識形態解讀及意識形態癥候批評基礎。詹姆遜《馬克思主義與形式》(1971)、《語言的牢籠》(1972)、《政治無意識》(1981)獲得了極高的聲譽,被稱為“馬克思主義的三部曲”。但杰姆遜本人后來卻并不認為自己專屬于文學研究,而是一個“文化批評家”,“注意的是世界范圍內的后現代主義文化的發展”,隨后他陸續出版的《后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可見的簽名》《地緣政治美學》《時間的種子》《文化轉向》等論著,都聚焦于彌漫在西方社會的后現代主義文化現象。伊格爾頓《意識形態導論》(1991)、《意識形態讀本》(1994),充分表明了他對這個范疇的高度重視,這與宣告“意識形態的終結”的某些理論圈子形成鮮明的對照,《批評與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認為阿爾都塞提出了一種關于文學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的更為細致的說明,他的貢獻在于對藝術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作了結構性的探索,指出了意識形態本身具有的結構上的連貫性,這種相對的連貫性,使其成為科學分析的對象。科學的文學批評應該力求依據意識形態的結構闡明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既是這種結構的一部分,又以它的藝術改變了這種結構。科學的文學批評應該尋找使文學作品受制于意識形態而又與它保持距離的辯證原則。《審美意識形態》用意識形態理論剖析現代美學,認為整個西方現代美學史是一部意識形態話語史和政治反應史,現代美學興起和發展是資產階級反對專制主義、建構屬于自己的話語體系的結果,形成審美意識形態批評方式及其癥候解讀批評形態。
從國內學界譯介國外當代馬克思主義批評發展狀況及文獻選編的情況看,張永清、馬元龍主編《后馬克思主義讀本——文學批評》(2011)、《后馬克思主義讀本——理論批評》(2011)中選編譯介有代表性的英國《新左派評論》與美國《重新思考馬克思主義》期刊所發表的一些最新成果,著重討論學術前沿話題及其現實問題。針對文學批評研究集中討論文學對象征世界的生產能力、現實世界在文學境域中被表征想象與接受圖景、支撐想象與折射的物質動力、烏托邦、灰色地帶與黃金時代等前沿話題;針對理論批評研究集中討論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全球化、后殖民、身份、身體、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生態政治等前沿話題,可謂21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發展及其研究狀況的一個縮影。周憲主編“方向標讀本文叢”(2005年)系列叢書,包括周憲主編《文化現代性精粹讀本》《視覺文化精粹讀本》、陶東風主編《文化研究精粹讀本》、閻嘉主編《文學理論精粹讀本》、周韻主編《先鋒派理論精粹讀本》等,對當代西方文化理論具有“方向標”式的學術前沿重要論文進行譯介。閻嘉主編的《文學理論精粹讀本》(2006),選編西方后現代主義著名批評家熱拉爾·熱奈特、琳達·哈琴、拉爾夫·科恩等當代批評前沿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并將其總體特征概括為“馬賽克主義”,認為這是21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基本走向。閻嘉指出:“哪怕他們關注的問題相同,其立場、出發點、依據的理論資源、論述的方式和得出的結論,也極為不同。……他們對相同的問題的看法極為‘多元,絕不追求一致的認同,幾乎找不到任何主調。……在后現代的消費時代里,西方文學理論和批評的確已經告別了前現代和現代的語境與基本格局,脫離了‘樹狀和線性的發展脈絡,擺脫了總有一種主導的思潮或理論支配著文學理論和批評走向的慣性,而走向一種‘馬賽克主義或‘非中心的游牧狀態。例如,就新的批評領域而言,有空間批評、鬼怪批評、電腦化(賽博)批評、后電腦化的現代朋克主義、生態批評、唯物批評、道德批評;就關注‘身份問題的文學批評而言,有流散者批評、女性主義批評、超性別批評和關注‘他者的批評,等等。它們的確呈現出一種‘非中心的游牧狀態。”①閻嘉對21世紀國外批評流派“眾聲喧嘩”多元價值取向以及“馬賽克”式的零散化與構成性特征的高度概括,切中肯綮,較為客觀地反映了國內學界對當代西方批評思潮流派發展狀況的把握,具有一定意義上的當代西方批評發展線索梳理與結構脈絡厘清的學術史研究意義。
三
國內文學批評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受到高度關注,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的引領在批評學術史研究線索脈絡表現得堅實清晰:一是20世紀80年代批評思潮與新時期文藝思潮及文藝理論思潮同步發展,在撥亂反正、正本清源與引進借鑒西方批評理論方法基礎上形成現實主義批評回歸與現代主義批評思潮;二是20世紀90年代在市場經濟機制推動下,立足現代批評轉型及其藝術生產制度、體制、機制改革,呈現批評理論化知識化與大眾文化批評分合傾向;三是21世紀10年來致力于新世紀批評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推進傳統文論批評回歸,呈現古今中外批評資源整合會通、批評多元化形態與核心價值取向的多維一體、網絡文學批評以及新媒體藝術批評崛起等構成的絢麗景觀;四是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民族復興”“文化強國”進程中基于對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的貫徹落實,加快批評理論實踐體系建設,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批評發展經驗,形成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的批評新傳統,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文學批評的創新發展。文學批評學術史呈現“新時期批評-現代批評轉型-新世紀批評-新時代批評”的發展線索與結構脈絡。
(一)馬克思主義批評的中國化與當代化發展指向
1.馬克思主義文論批評研究形成主流。新時期伊始,從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美學及文藝思想研究,到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論批評研究,陳涌、楊炳、程代熙、吳元邁、林煥平、童慶炳、張炯、陸貴山、錢中文、馮憲光、王先霈、王元驤等拓展創新馬克思主義文論批評研究空間。21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進展順利,成果豐碩,出版一批著作及高校重點教材,如袁貴仁等《馬克思主義哲學》(2009)、邢賁思等《馬克思主義發展史》(2012)等,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論批評研究及傳播進程。此外,還有童慶炳《文學活動的美學闡釋》(1989)、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1992)等,推動馬克思主義文論批評研究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張炯《創作思想導向》《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及其面臨的挑戰》《社會主義文學藝術論》等,形成社會主義文學研究體系;陸貴山的《人論與文學》《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選講》《文藝理論與文藝批評》《中國當代文藝思潮概論》等,將馬克思主義批評方法運用于當代文藝思潮研究;馮憲光《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當代問題》(2008)全面系統闡發馬克思主義文論批評體系建構與當代形態發展問題;王杰主編《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學術輯刊形成學界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平臺及成果發表陣地,成為這一領域研究的風向標。
2.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批評研究形成熱點。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批評研究一直都是國外文論批評研究焦點與熱點,幾乎遍及所有重要文論批評研究領域,難以一一列舉,我們把關注的重點放在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批評與藝術生產論研究及其中國化過程中的創新發展上,吳元邁、朱立元、馮憲光、黨圣元、陳炎、王杰、譚好哲、姚文放、胡亞敏等學者的成果豐碩。馮憲光《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1997)、《在革命與藝術之間——二十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文藝理論研究》(2008),辯證評價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批評價值及其對中國的啟示;馮憲光主編“二十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本體論形態研究”叢書,包括邱曉林《從立場到方法——二十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文藝理論研究》(2006)、傅其林《審美意識形態的人類學闡釋——二十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審美人類學文藝理論研究》(2008)等。從經典馬克思主義到國外當代馬克思主義,從新馬克思主義到后馬克思主義,不僅馬克思主義批評當代發展及中國化研究得到充分重視,而且凸顯面向當代現實的藝術生產及文學意識形態問題;王杰《審美幻象研究》(1995)、《馬克思主義與現代美學問題》(2000)、《審美幻象與審美人類學》(2002)、《現代審美問題——人類學的反思》(2013)等,闡發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及其文學意識形態問題,揭示意識形態生產規律與特征;張永清、馬元龍主編《后馬克思主義讀本(文學批評)》(2011)“譯序”所言“為國內讀者和研究者鑒察‘后馬及其批評理論的得失提供最初步的提示”,既推動馬克思主義批評中國化,又推動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的研究與傳播。
3.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關注當代發展問題。除藝術生產理論、現代批評理論研究成果中包含藝術生產與文學批評關系研究的一些內容外,針對這一問題的專門研究成果有:孫鵬程在《作為生產的批評——重讀馬歇雷〈文學生產理論〉》(2015)認為馬歇雷是一位精細的研究者,他對文學的認識是一種知識的生產,這種對文學批評歷史性的分析非常有特色,為作為藝術生產的文學批評研究提供了啟發與借鑒。姚文放《“癥候解讀”:文學批評作為藝術生產》(2016)認為“癥候解讀”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發端于弗洛伊德、拉康的建樹,成長于阿爾都塞、馬舍雷、卡勒等人的創獲,開辟了一個嶄新的論域。“癥候解讀”理論的標舉,標志著藝術生產論的研究重點從創作一端向閱讀和批評一端進一步拓展。肯定文學閱讀和文學批評的生產性,將其認定為一種藝術生產,這是在馬克思所開創的“藝術生產論”基礎上取得的一個重大進展。而“癥候解讀”理論的后現代性質,正預示著文學批評作為藝術生產的研究將拓展更為廣闊的理論實踐探索空間。此外,這方面研究還有溫恕的《精神生產與社會生產——二十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理論研究》(2008)、李益蓀的《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研究》(2010)、胡亞敏的《再論藝術生產》(2011)等成果,深化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研究空間。
(二)習近平文藝思想為新時代中國文藝批評奠定科學的指導性和方向性
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國文聯十大開幕式講話和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講話、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等重要文獻,構成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基本內容。近年來,習近平文藝思想研究形成高潮,許多報刊開辟習近平文藝思想研究專欄,如《文藝評論》開設“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與新世紀文學”專欄、《創作與理論》開設“習近平文藝思想研究”專欄,推動習近平文藝思想的研究持續升溫、走向深入。
1.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及其文藝思想體系研究。施建業《論習近平同志對黨的文藝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2016)、陳明華、王濟海《習近平文藝思想初探》(2017)、蔣述卓、李石《論習近平文藝思想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發展》(2018年)、胡藝華黃琛《文藝原創力:習近平文藝思想的重要支點》(2018)、董學文《習近平文藝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貢獻》(2018)、高洪《習近平文藝思想內涵研究》(2018)、吉狄馬加《習近平文藝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飛躍》(2018)等論文,詳盡地解讀闡釋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內容,提煉其中的主要觀點,呈現了習近平文藝思想及理論體系框架內容,闡明習近平文藝思想對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重要貢獻意義。
2.習近平文藝思想本質特征及創新性研究。著眼于理論思想體系的創新性、時代性、民族性、系統性與邏輯性特點研究。范玉剛《“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習近平文藝思想的人民性研究》(2017),基于講話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基本觀點,深入研究習近平文藝思想的人民性特征;胡光凡的《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人民文藝美學新境界——學習習近平文藝思想札記》(2017),認為習近平文藝思想具有鮮明的創新性,形成“新的人民主體論”“新的審美創造論”“新的批評鑒賞論”構成的創新性特征;徐勇《從新的歷史節點考察——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與21世紀中國文學》(2017),從21世紀以來中國文學面臨新世紀挑戰與機遇及其世紀轉型發展角度,闡發講話精神對于新世紀新時代中國文藝發展的重要意義,認為在此歷史節點上,“習近平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其實也就是提出了20世紀文學終結和新世紀文學的使命的命題”,闡明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凸顯其歷史性特征;胡藝華、張霞《論習近平文藝思想的邏輯體系》(2018),認為講話提出“文藝地位論: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邏輯起點”“文藝作品論:理清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現實載體”“文藝本質論:闡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核心要義”,凸顯習近平文藝思想邏輯體系的系統性特點。王棟亮等《習近平文藝思想的民族品格透視》(2018)認為“習近平同志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滲透著極強的民族性,其表現就是文藝創作要植根民族文化根脈,散發民族文化之魂,表達了民族復興的主題”。由此闡發習近平文藝思想的民族性特征。胡燕春、陳列兢《習近平文藝思想的民族性與世界性》(2018)從民族性與世界性關系中論述習近平文藝思想的民族性特征及世界性影響意義。張江《新時代呼喚新文藝》(2018)認為“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成為時代變遷與社會變革的先導,是新時代對文藝的迫切要求。文藝要成為新時代的參與者、推動者、建構者。記錄新時代,為時代前行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成為時代的推動力量,這是文藝最本質的使命”。由此闡發習近平文藝思想的新時代特征。
3.習近平文藝思想淵源及理論基礎研究。著眼于從思想觀念角度討論習近平文藝思想的文學觀、藝術觀、審美觀形成原因及意義。丁國旗《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兩個理論支點》(2016),認為習近平文藝思想深植于中國傳統文學觀念的土壤之中,體現出鮮明的古典詩學特征與詩學智慧,有著堅實的民族文化根基,與我國傳統文藝思想一脈相承。同時,習近平的文藝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有著不可分割的理論聯系,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方法論,閃耀著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思想光輝,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最新成果。著眼于習近平文藝觀的傳統文藝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理論基礎研究。黨圣元《習近平文藝思想中的文化文學經典觀》(2018)從“經典是凝聚治國理政的智慧源泉”“經典是彰顯時代精神的重要載體”“經典是傳播民族精神的重要橋梁”三個視角研究習近平的文化觀、文學觀中的經典觀。胡藝華《習近平文藝觀研究述評》(2017)對近年來習近平文藝觀研究狀況分別從價值意義、背景語境、理論淵源、主要內容、講話比較、創新點、貫徹落實等方面進行述評,提供習近平文藝觀研究的豐富資料。沈鵬碩士論文《習近平文藝思想研究》(2017)系統分析了習近平文藝思想的來源、主要內容、主要特征和重要意義,勾勒了習近平文藝思想的全景圖,系統全面闡發習近平文藝觀與審美觀內涵。
4.習近平文藝思想理論專題研究。從習近平審美觀、文藝觀、創作觀、鑒賞觀、批評觀等角度進行專題研究及體系構成的系統研究,深化拓展習近平文藝思想研究空間。一是“中華美學精神”專題研究,《文藝報》2014年開辟《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筆談欄目,發表閆國忠《美學面臨的重大課題——讀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有感》、尤西林《審美與藝術必須回歸本位,作為民族與人類精神文明的感性機制陶冶性情》、王柯平《可以推舉新的“三段論”:興于味,立于法,守于責》等論文,從中華美學精神傳承弘揚著眼,探討新時代美學研究發展趨向。二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專題研究,沈寶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習近平文藝思想的主題話語探析》(2018),從習近平文藝思想創作論研究角度,基于問題意識提出“文藝創作為了誰”“文藝創作表現難”“創作源泉在哪里”“創作評價標準是什么”等問題,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立場與觀點,亦為創作論的創新發展;王列生的《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本體論建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研究》(2018),提出“文藝的人民本體論命題重心由此呈現為:人民作為文藝存在的意義本源、人民作為文藝存在的利益主體以及人民作為文藝創作的現實動力”觀點,從文藝本體論角度探討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內涵實質。三是批評方法論專題研究,黃力之的《馬克思主義審美批評方法論的當代發展——習近平文藝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2017)認為,習近平文藝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馬克思主義審美批評方法論的當代發展,方法論應該成為習近平文藝思想及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文藝本體論專題研究,王超《習近平文藝本體論與中國古代文論話語》(2018),認為“文藝本體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的核心理論。習近平文藝本體論體現為‘一個中心和‘三個支撐,這個‘中心即人民”,并從‘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三個維度展開論述。‘三個支撐,即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五是文藝思想關鍵詞專題研究,朱首獻《習近平文藝思想關鍵詞》(2018)從關鍵詞研究視角對習近平文藝思想中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時代號角為主題”“以中國精神為靈魂”“以民族復興為使命”進行解讀闡釋,形成習近平文藝思想的理論體系框架。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人民的文藝,文藝的人民性,這是習總書記對新時期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原則科學準確的概括,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新時期的文學批評。在人民性這一科學原則的引領下,我們的文學批評才能總結出中國當代文藝發展的客觀規律,并引領中國文藝發展向著更高的境地邁進。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實際上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當代文藝批評的一種科學方式,不僅著眼于文藝思想指導與理論闡發,而且也立足于古今中外文藝現象事件、思潮流派及作家作品評論;不僅是堅持黨對文藝工作領導的重要歷史文獻,而且也可視為文藝研究及文藝批評的經典文獻,提供改革開放以來批評學術史研究的指導性與總體性思路。
【注釋】
①閻嘉主編:《文學理論精粹讀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第1-3頁。
(莫其遜,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本文系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改革開放40年文學批評學術史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8ZDA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