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虎子終于死了。
也許你想不起他是誰了。他是今年6月“虎子賣慘門”的主角。B站的博主“虎子的后半生”自稱患肺癌,上傳了不少視頻,其中不少內容就是感嘆多么艱難,有了十來萬粉絲。但是,同樣的B站在大眾點評上發現其在確診肺癌之后經常出入高檔場所、住2000元一晚的酒店、做足療按摩,視頻里病病奄奄,吃海鮮時生龍活虎,網友還扒出其在三亞有房,還有寶馬車……
然后,網友發起對虎子的集體嘲諷、咒怨,甚至虎子上傳的視頻往往被“癌細胞戰勝”等惡毒彈幕蓋得嚴嚴實實。之后,媒體介入報道,證明虎子的確被診斷為癌癥,顯示的足療店和2000元一晚的酒店是他為了湊任務數寫的評論,是為提升抽中“霸王餐”的幾率,并沒有真正消費過。虎子也試圖向公眾解釋,癌癥患者不一定就要病奄奄的。
虎子事件也是一種網絡極端化表達的標本。
然后,網友的態度就是“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他也被不少媒體釘上了“賣慘營銷不良up主”的恥辱柱。然后呢?他死了!
終于,有不少網友在他最后的視頻里打上了“對不起”的彈幕,但是不少網友繼續在視頻下面懟:“死了和賣慘,一碼歸一碼。”
從羅爾門到虎子事件,我的態度就是:畢竟痛苦、病情是真實的,能打賞一下就打賞一下,不愿幫的閃退、沉默。虎子的視頻并不是捏造事實的詐騙,況且以B站來說,對于這個15萬粉絲的UP的“投幣”打賞,也是聊勝于無,根本不算是大錢。之前羅爾門的打賞畢竟是十幾萬、幾十萬的大錢,多少和詐捐有一些相似,但是“虎子門”里的打賞并不是這樣。人家愿意和你分享自己抗癌經歷,打賞和捐款差著十萬八千里,本來就是一種很弱的社會關系,很多網友根本就沒有打賞,卻已經站在了主子的位子上,“爹味”十足地教訓起了人。
直播、短視頻、自媒體打賞機制,一定程度上寵壞了受眾,讓受眾有了自己是羅馬斗獸場里決定角斗士生死的貴族的錯覺,自媒體也自我矮化成了“戲子”,哪怕是機構媒體為了和網民打成一片,也通常以“小編”自居。
這種自我矮化的傳播機制,是對民粹情緒的推波助瀾。哪怕一個錢沒有打賞,只要是所謂蹭了流量,自然居于道德的下風,要接受網民最嚴厲的苛責、審視。侯寶林先生說:解放之前藝人沒有地位,但解放之后就不許打人了!不能因為有了網絡的打賞機制,博主就要回到過去的賣笑生涯。
另外一方面,虎子事件也是一種網絡極端化表達的標本。一個癌癥晚期病人的生活仍是有多個維度的,網絡自媒體為了極端化的表達,將一個豐富的人抽象成了幾個標簽,用來方便極化傳播:比如虎子就被抽象成了:有房有車,吃海鮮,住五星級酒店……
虎子也許有賣慘的地方,但他那不專業的“賣”,卻被輿論場里那些諳熟調動民意,更懂得撩撥互聯網之下人性陰暗部分的自媒體所利用。
我覺得B站這個操作還是挺到位的。B站在調查公告里面寫了這么一句話:我們堅決反對內容欺詐,但是也堅決反對網絡暴力的行為,“對于社會事件未經嚴謹調查論證,就通過煽動輿論情緒來追求流量的行為,是不符合國家建設清朗網絡空間政策要求的,是一種偽裝成正義的惡”。
愿網絡不猙獰,愿所有咒怨過虎子的人,一生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