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林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14-0221-01
小學階段是學生體驗科學過程,培養科學興趣,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茖W實驗是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過去或現在還有些教師對實驗不重視,只是照書上念講,沒有實際操作,學生對這門課學習沒有興趣,也淡化了教師對科學課的教學。因此造成了學生實驗能力差的現象。所以,提高學生的科學課實驗的能力,要必須切實加強實驗教學,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因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驗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方法,而且也是發展學生各種能力的基礎。實驗教學更是科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觀察、思維、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探索自然學科秘密和樹立愛科學、學科學的重要教學手段。在近幾年的小學科學教學中,筆者體會到:實驗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可激發學生動手實驗欲望;鼓勵自主探索,可增強學生自然實踐能力;讓學生獨立實踐,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要加強實驗的真實性和直觀性
任科學課的教師,要認真加強以實驗為基礎的教學原則,精心做好每個實驗的演示,教材中的實驗,從實驗理論到實驗操作,除教師進行傳授實驗演示外,還要讓個別學生隨著教師的操作步驟進行親身動手演示,親身實驗使學生掌握操作的基礎技能,并進行歸納總結實驗成功失敗的主要原因。讓學生通過親身的操作,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也增強了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實驗欲望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的特點,一個引人入勝的科學實驗課開頭,是教學成功的一半。為了吸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課前積極認真地準備,努力創設實驗情境,可激發學生的動手實驗欲望。
3.實驗操作要規范
實驗要有一定的規范操作,提高學生重視實驗的科學態度,教師進行演示實驗的規范操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學生看、模仿、教師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學生動與做。對學生的實驗操作規范一定要嚴格,做錯了要及時給予糾正,使之掌握基本規范操作。
4.改進實驗教學方法,細心做好實驗設計
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科學知識是從實驗結果中總結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把演示實驗化為學生親手操作,為學生創造培養創新能力的良好環境,讓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對實驗成功的積極興趣。
做好實驗設計,可以培養學生拓寬知識觀念,在加強實驗直觀教學時,也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對學生實驗設計要認真輔導,指點和鼓勵,不能把科學的知識變為死記硬背,要通過實驗讓學生去尋找、創新,提高他們的創新實驗設計能力,從而可以獲得一定的教學效果。
5.自主探索,培養學生操作能力
激起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在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探索,通過學生親手實驗,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如在《神奇的水》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疑激趣導入新課后,教師讓學生分組實驗,自主探索。分別將布片、紙條、木條、鐵片、玻璃片浸入水中,仔細觀察。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仔細觀察,小組討論思考,發現了物體發生毛細現象的先決條件,即水能在結構較疏松的物體中上升。然后再讓學生對比思考,為什么木條、布片、紙條的上升高度不一樣,進而引出下一個實驗。讓學生把粗細不同的玻璃管插入水中,然后觀察水上升的高度。通過直觀具體的實驗,學生明白了毛細現象在不同的物體結構中發生的程度不一樣。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既掌握了基礎的自然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操作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讓學生自主地探索、實踐,才能使他們學到的知識有長久的記憶。在《磁鐵的性質》的實驗教學中,在學生明白了磁鐵的“N”“S”兩極以及同極互相排斥、異極互相吸引的基礎上,教師出示了一塊條形磁鐵和一塊蹄形磁鐵,兩塊磁鐵上既沒有漆著顏色,也沒有寫著表示哪個極的字。讓學生通過自己實驗,設法判斷兩塊磁鐵哪端是南極,哪端是北極。班上的全體學生積極思考,躍躍欲試。最后讓學生上臺來親自實踐。表演的學生用線捆在條形磁鐵的中間,提在空中,觀察哪端指向南極,在指向南極的一端用粉筆標上“S”,在另一端標上“N”。接著用條形磁鐵的“S”極去接近蹄形磁鐵的一端,發現兩者互相排斥,隨即在蹄形磁鐵的那端標上“S”。通過學生實踐,答案在較短的時間內就知道了。這樣既告訴了其他學生實驗的方法,又鞏固實驗者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體現了實驗教學的重要作用。
6.獨立實踐,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有的實驗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組實驗,而有的實驗則可在教師的布置下學生獨立實踐。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讓學生在課外獨立操作某些實驗,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創造能力。
如在《果實和種子》實驗教學中,我布置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瓶子,自帶1—3粒種子,把種子放在瓶內注滿水,浸泡3—5天,觀察種子在瓶內的變化情況。學生觀察后提出種子并沒有萌發。教師提示學生:放在倉庫里的種子能發芽嗎?學生肯定回答“不能”。這時教師適時啟發學生思考:種子萌發必須具備什么條件?為了讓學生弄清種子的萌發,我布置學生自己選擇適當的方法在課外獨立進行“種子萌發”的實驗,實驗均取得了成功。在實驗成果匯報課上,同學們紛紛講述了自己實驗的方法及感受。其中,石佳琪同學的介紹讓師生感到意外,她并沒有按照書上介紹的方法,而是把浸泡好的種子放在墊有濕泥的破盆內,在表面覆蓋微膜,結果不到4天種子就萌發了。并把她自己實驗的成果展示在師生們面前。我及時肯定了她的成績并給予了表揚和鼓勵。學生在原有書本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己實踐操作,有與眾不同的新方法,獲得了實驗的成功。
綜上所述,科學實驗教學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實驗中,可從小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