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英玲
(丹東市第七中學,遼寧 丹東 118000)
丹東七中是一所普通市直屬初級中學,是市教育局指定的接收進城務工隨遷子女的學校。生源比較復雜,目前的二百多名在校生當中,有71%的進城務工子女和城市低保戶的孩子,生源基礎相對薄弱且流動性大。他們的家長整日忙于生計而忽略了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與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的藝術教育。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加上大多數孩子沒受過藝術類綜合素養的訓練,導致這些孩子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還停留在初級認知狀態,學生的藝術素養沒有得到很好的啟蒙和訓練,綜合藝術素養低下,審美能力起點低。同時,他們對丹東的了解少之又少。即便那些生于丹東長于丹東的孩子對家鄉本土作家創作的藝術作品知道的也是寥寥無幾。那么,如何讓學生了解本土藝術作品并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
1.學生的現有藝術欣賞水準停留在什么流行就欣賞什么,沒有選擇的盲目“跟風”狀態。他們不知道流行音樂的基礎是古典音樂,他們不知道世界名曲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作曲家們所生活的地方的民間音樂,他們更不知道“沒有經典何來流行”的道理,音樂審美能力起點低。
2.在校生中不論是外來流動人口子女還是土生土長的丹東人,對家鄉丹東本土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了解甚少。
3.目前使用的音樂美術教材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以及他們在成長期日漸成熟的藝術心理需求。
4.了解與學生每天生活息息相關的本土藝術作品,是培養學生愛家鄉、知家鄉的最低起點,是“三愛教育”的切入點,更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以多種表現形式向人們展示著美。有高雅美,也有通俗美;有古典美,也有現代美;有想象的美,也有實際的美。而這美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能見到,比如熒屏上的高山大川、江海河流,比如家鄉的一花一草,一樹一人。然而現行藝術教材中,教學內容有很多都是學生甚至教師看都沒看過、聽也沒聽說過的,雖然這能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想象力,但教與學的針對性不強,教學效果也不盡人意。開發本地的藝術資源,正好可以填補這一部分的不足,可以激發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避免了空洞的說教,將“三愛”教育思想的滲透,通過欣賞、繪畫、歌唱、創造等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呈現。
1.校本課程《音畫丹東》是音美組三位教師基于校情、立足學情編寫而成,是對現有藝術教材的補充。編寫初衷不是完成任務后的束之高閣。而是對藝術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一種促進,是讓學生受益的突破口。所以應該在具體的實踐中體現它的價值。
2.2013年11月——2014年3月期間,音美教研組三位教師開發編寫了校本課程《音畫丹東》后,在各自的課堂教學中做了粗淺的實踐嘗試,立項了校級小課題《校本課程音畫丹東的開發、完善與使用的實踐研究》,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雖然沒有展開大面積的課堂教學,但是教學效果已明顯顯現。為了讓它真正為學生的成長服務,讓學生全方位受益,借市教育局“2014教育改革年”的東風把它作為一個項目來進行改革嘗試。
3.音美組三位教師年輕有熱情,關心學校發展,關心學生成長,一直致力于音美學科課堂教學模式、內容與方法的探索,他們有能力也愿意去探索更廣闊的藝術教育領域。
因此,學校研究決定立此為改革項目。在學院教科所王群主任、孫晚霞老師以及負責學校督學工作的師訓處處長章春利的指導下,經過校中層以上領導多次研究論證后,確定了這一改革項目。
1.了解家鄉本土文化藝術,激發家國之戀,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以生動的樂曲和形象的繪畫代替枯燥的說教,以唱丹東、畫丹東、寫丹東、舞丹東等不同藝術表現形式演繹歌頌家鄉丹東的藝術作品,繪丹東之“景”,唱丹東之“韻“,抒丹東之“情”,“詠”丹東之“人”。讓本地與外來流動人口的子女在聆聽與欣賞中了解大氣秀美丹東,從而激發家國之戀,提升審美能力。
2.通過藝術課堂教學實踐,完善校本教材《音畫丹東》,促進藝術教師專業化成長

音美組三位教師編寫的校本課程《音畫丹東》,攝影:楊光
這本以本地元素為根而編寫的校本課程,源于一次音樂課上一個外地孩子對家鄉的茫然與陌生的觸動。基于“不能讓孩子對自己生活的城市一無所知”這個理念,當學校開始布置編寫校本課程這個任務后,音美教研組三位老師探討后決定,搜集整理家鄉人以丹東為背景所創作的藝術作品,并把這些作品匯編成一本適合本地區中小學生的校本教材。這是對現行教學資源的一種補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內涵,還能將直觀教學與拓展教學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進一步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編寫過程中,因為資源的局限性,經驗的不足,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因此三位老師決定一邊實踐一邊改進,逐漸完善,爭取在全市范圍內推廣使用。
1.學生每人都能熟悉1至3首丹東人創作的歌頌丹東的歌曲,每人都能畫一幅以丹東風貌為題材的畫,有能力的同學還可以用書法、攝影、剪紙等藝術作品來謳歌家鄉丹東。
2.學生每人都能說出一些家鄉的風土人情,知名景點,弘揚本土文化。
3.教學生學會搜集歌頌丹東的藝術作品,并在音樂美術課堂教學中交流展示,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提升審美能力。
4.通過此項改革,提升了三位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按期完成立項小課題《校本教材音畫丹東的設計完善與使用的實踐研究》,撰寫相關結題報告。
1.在教師學生中大力宣傳營造改革氛圍,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人,并讓學生知道,他們也是這項改革的參與者,按月循序推進
在改革實踐過程中,以自然實驗法為基礎,采取問卷調查法、測量法、反思矯正法等研究方法,來獲取學生的學習意向、價值取向、興趣所在等第一手信息,逐步推進改革。
2.開展調查問卷,分析、總結,掌握校情學情,著力對癥實施
改革初始,承擔改革的項目組成員在全校學生中開展了兩次“丹東知多少”調查問卷,內容分別為“丹東的中國第一你知多少”“丹東十八景你知多少”“丹東的風土人情你知多少”,兩次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參與問卷的120人中僅有3%的同學對“丹東的中國第一”知道一二,僅有46%的同學知道“丹東十八景”中的三到五個景觀,而對于丹東的風土人情,土生土長的丹東本地人有70%的學生能說出“滿族頒金節”“朝鮮族游園會”等少數民族風俗習慣,部分學生對丹東還處于一種表象認識。通過這兩次調查問卷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了解了目前學校生源中,土生土長的丹東學生與外地來丹讀書的學生對丹東的了解還比較模糊;二是根據調查顯示的數據使三位老師明確了對學生進行統一的知識滲透已成為必然。經過反復研究反復分析,確立了下一步怎樣在音樂美術課堂上展開教學并推進這個改革項目的方式方法。
3.保證教師上課時間、學生學習時間,間周開課,校本、課本內容兼容并濟
三位老師間周一次利用課堂講授校本課程《音畫丹東》中的內容。音樂教師利用音樂課堂將自己從丹東電視臺收集到的視頻資料“美丹東——丹東十八景”以及風光片“邊城春秋”在全校宣傳播放,并帶領學生學習了截至到2000年12月以前丹東的57項中國第一;模仿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節目、以視聽結合的形式舉行的“陽光綜藝大比拼”——“丹東知多少”知識問答,使學生通過搶答、小組比賽的形式了解了丹東的風土人情,瀏覽了丹東的風景名勝,倍感親切的人文風光增強了孩子們的自豪感。美術教師以課本內容為基礎,結合課本中的簡筆畫、單色版畫、色彩風景畫等創作技法,以最美丹東、最美海島、最美寬甸為主題,將兩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進行校本課程展示,那精致的課件、優美的家鄉本土藝術家創作的音樂,使所有聽課教師陶醉其中,讓學生學有所得。
4.結合學校德育活動、社團活動、藝術展演來拓展實踐,定期進行階段性總結及成果展示
合理安排社團活動內容。利用中午休息時間及社團活動時間,結合丹東市中小學生藝術節展演、藝術“1+N”比賽要求,音樂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NMG陽光天使少年合唱團”排練合唱、音樂與動作、表演唱等;美術教師指導“點睛學社”中的成員進行繪畫、手工制作等實踐拓展,學生人人參與且熱情空前高漲。
定期舉行階段成果展示。每年五月份學校定期舉行大型藝術節等文藝演出。2014年5月23日,學校搭建了主題為“音畫丹東·陽光校園·激揚青春·展示自我”的舞臺,開展了相應的美術書法作品征集和文藝匯演,要求每班上交和展演的作品中,必須有一個作品是歌頌大氣秀美新丹東的,以推進這項改革的進展。共收到美術書畫作品一百多幅,各班自編文藝節目15個,以對唱、舞蹈、相聲、配樂詩朗誦、快板書、小合唱、器樂演奏、大合唱等多種形式呈獻給全校師生。七年級全體學生演唱的大合唱《丹東志愿者之歌》、八年級學生表演的快板書《夸丹東》、校“NMG陽光天使合唱學社”的隊員們表演的小合唱《請到丹東來》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但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了丹東,也激發了師生建設大氣秀美新丹東的豪情壯志。在此基礎上,美術教師將征集來的上百幅美術書法作品進行了評比和篩選,學校把獲獎作品制作成展板,全校師生共同分享了階段性改革成果,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學校女子合唱團在藝術節上表演合唱《紅色的邊城》

學校藝術節展板,攝影:楊光 攝影:劉建周
2014年11月,校學生處、團委及音美組聯合舉辦了“我眼中的美麗丹東”作品征集。如果說5月份的階段成果展示是這項改革最絢爛的時刻,那么本次作品征集就是絢爛過后的理性思考。從一幅幅作品中不難看出,學生對美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一句句動人的話語無不透露出學生對丹東的深深愛戀,許多外來流動人口子女表示將來要為建設丹東做貢獻,因為他們已經把丹東當作他們的第二故鄉了。
5.課題牽動,定期總結,及時反饋,師生合力,教學相長
階段成果展示后,各項工作也進入了尾聲。這一階段,師生共同探討這學期在此項改革上的成功做法與不足之處,總結經驗,查缺補漏,提出合理化建議。
首先,教師從學生參與改革的態度、積極性、參與面以及突出成果方面進行了總結,表揚了那些在相關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也對只參與活動但活動沒有創新的學生提出了要求。
其次,在教師的指導下,全校七、八年級學生從參與改革的收獲、審美能力是否提升、自信心是否增強、對丹東了解是否加深等方面寫了學習總結與反思,60%的學生對下一階段如何推進此項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

音美組三位教師在進行集備教研,攝影:楊光

音樂教師卜英玲在音樂課上講授校本課程《音畫丹東》的內容,教孩子們演唱《丹東志愿者之歌》。攝影:劉建周
1.學生對丹東的了解逐漸加深,審美能力得到提升,對丹東的愛戀越加深厚
時光如梭,斗轉星移,盡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但此項改革一直在持續。凡是在校學生,不論他來自哪里,都會對丹東的風土人情說出一二三,都能說出或唱出3首以上由丹東籍本土藝術家創作的歌頌丹東的歌曲,都能說出“金光大道”“龍鳳天黃”“中國第一個畫家村”等“丹東十八景”;都知道1953年出版的第二套人民幣5角錢的背景取材于“水豐水庫大壩泄洪”的壯觀場景,100%的學生參與了以“最美丹東”為主題的繪畫創作。學生們唱著丹東的城市風尚“能幫就幫、能讓就讓、該管就管”,歌聲激勵著同學們在學習中互相幫助團結協作。可以說,這個改革項目已滲透到每一個參與者的靈魂當中,他們不但了解了身邊的本土藝術,也知道了“沒有經典何來流行”的道理,他們的審美認知已經從“模糊”走向“清晰”,向著更高的審美境界邁進。
2.解決了德育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的問題
“三愛”教育思想通過欣賞、繪畫、歌唱、舞蹈等多種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滲透。“體驗式”德育活動得到有效開展,“三愛”教育思想得到潛移默化的滲透,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審美性貫穿于校本課程《音畫丹東》的始終,學生也懂得了美就在我們身邊的道理。他們通過“唱丹東、畫丹東、寫丹東、舞丹東”的藝術形式弘揚了本土文化藝術。
3.校本課程《音畫丹東》用“最美歌聲”和“最美畫卷”兩部分展示了家鄉風貌,其內容得到了完善和補充
在實踐過程中,對部分章節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對存在筆誤的章節進行了修訂,立項小課題按期結題。此項改革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審美素養,促進了藝術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教師學生雙雙受益。
1.音樂教師卜英玲、美術教師林麟、呂巒分別在全校范圍內作了《東北小蘇杭》《最美海島》《最美寬甸》等以校本課程《音畫丹東》里的內容為主題的公開示范課,教會學生演唱歌頌丹東的歌曲,指導學生用貝殼制作了風鈴等工藝品。三位教師分別進行了課堂教學實錄。

美術老師林麟在上公開示范課《最美海島》,此圖為課堂實錄截取。截圖:楊光

美術老師呂巒在上公開示范課《最美寬甸》,此圖為課堂實錄截取。截圖:楊光
其中呂巒老師的《最美寬甸》被遼寧省教育學會評為優質課一等獎,林麟老師的《最美海島》獲得遼寧省第十八屆“信息化素養大賽”優秀獎。卜英玲老師撰寫的《開設校本課程〈音畫丹東〉,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論文被遼寧省教育學會評為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上面5幅圖為改革過程材料,攝影:劉建周

音美組三位教師的獲獎證書。攝影:劉建周
2.卜英玲、林麟、呂巒被丹東市教育局評為“優秀指導老師”。
3.此項改革得到了鴨綠江晚報等新聞媒體的關注。2014年11月8日,鴨綠江晚報記者葉紅葉和朱景龍分別以《用音樂開啟一段全新的感受》和《卜英玲:樂在吾鄉蘊大美》為題進行了采訪和報道。卜英玲演唱的《東北小蘇杭》等歌唱家鄉丹東的歌曲被制成樣影碟推廣傳唱。

歌唱丹東的作品樣碟。鴨綠江晚報的報道。攝影:劉建周
4.學校“NMG陽光天使少年合唱團”演唱的女生小合唱《小路》《請到丹東來》在丹東市中小學生藝術節展演活動中分別獲得一、二等獎。
5.2017年卜英玲被評為遼寧省骨干教師,2019年被評為遼寧省中小學學科帶頭人。
6.此改革項目被丹東市教育局評為優秀改革成果二等獎。
7.在遼寧省教育廳組織的省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以《愛在吾鄉音畫蘊美》為題報送的作品,榮獲中小學美育改革創新優秀案例評選一等獎。
音樂是有聲無形的繪畫,繪畫是有形無聲的音樂。校本課程的編寫,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能付諸于實踐,更呈現了藝術教師的愛心敬業與學生的審美渴求。一首首歌曲唱丹東,一篇篇書法寫丹東,一支支畫筆繪丹東,一段段舞蹈舞丹東。從《文明使者之歌》到《丹東志愿者之歌》,歌詞中唱到的“建設大氣秀美新丹東”,不但表達了丹東人滿懷豪情、共建美好家園的決心,也表達了丹東人對家鄉的美好祝愿。作為家鄉本土文化的傳播者,能在音樂美術課堂上把校本課程《音畫丹東》的精華傳播給每一個學生,感到無上光榮和自豪。在今后的總結、反思與實踐中,會更多地思考怎樣在課堂教學中把校本課程運用得更好。通過這項改革,有理由相信,愛在吾鄉,音畫蘊美!

學校藝術節上,學生在表演快板書《夸丹東》

學校藝術節上,學生在表演小合唱《請到丹東來》攝影:張力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