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占兵,張立恒,吉進卿,睢富根,徐澤君,朱紅衛,黃炎坤
(1.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2.河南省畜牧總站)
按照鳥類七大生態類型劃分(走禽、涉禽、游禽、陸禽、攀禽、猛禽、鳴禽),雞形目(Galliformes)鳥類屬于陸禽,適合在陸地棲息生活與繁衍,有以下體型生理特征:翅膀短圓,腿腳發達,適合在陸地上行走覓食;多數屬于留鳥,僅少數種類存在遷徙行為(如鵪鶉);雛鳥屬于早成雛類型,鳥卵蛋黃比例大,雛鳥在孵化期能夠得到充分的發育,剛出殼的雛鳥眼睛睜開,全身長滿絨毛,絨毛干燥后就能夠獨立活動覓食,因此適合人工育雛。雞形目鳥類與人類關系密切,其中雉科是被人類認識、馴化、利用最早的類型,雞和鵪鶉都屬于雉科,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最新《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被列為傳統畜禽。雞形目中其他被馴化利用且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還有火雞科的火雞、珠雞科的珍珠雞、雉科的雉雞和鷓鴣,歸屬于特種畜禽范疇,同樣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進行管理。雞形目中的藍孔雀、紅腹錦雞、藍胸鶉等雉科人工飼養禽類未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不允許食用,歸林業部門管理,只能用于觀賞與科學研究。以下就火雞、珍珠雞、雉雞、鷓鴣在我國的馴化歷史、經濟價值、飼養現狀、發展前景進行介紹,以供河南省特禽業發展提供參考。
火雞(Meleagris gallopavo)屬雞形目,火雞科,火雞屬,因其面部長有皮瘤與肉贅又稱吐綬雞。火雞原產于北美洲,祖先為墨西哥野火雞,目前野生種仍見于北美洲和墨西哥。考古發現,古代瑪雅人已經開始食用火雞,在危地馬拉的古代瑪雅人遺址發現了馴養火雞的骨骼,已經有2 200 多年的歷史。目前普遍認為火雞由印第安人于15世紀馴化為家養,16世紀火雞傳入歐洲,因為歐洲人覺得它的樣子像土耳其人的服裝,身黑頭紅,所以稱它為“Turkey”。19 世紀中葉,由傳教士、華僑陸續將火雞傳入我國的沿海城市,多作為觀賞飼養于動物園,少數地區也食用。浙江舟山群島、福建、廣西、廣東、江蘇和上海等地飼養火雞較早,并且形成一些地方品種,如浙江的舟山火雞、福建的閩南火雞。20 世紀80 年代后,我國北京、廣州等地先后從美國、法國等地引進火雞良種進行規模養殖,并推廣到全國各地。
火雞是一種大中型肉用禽類,大型尼古拉寬胸火雞成年公雞體質量可以達到20 kg以上,而且早期生長速度快,屠宰率高,出肉率高,被譽為“造肉機器”。商品火雞一般13~16 周齡上市,公、母火雞生長速度差異較大,公母分群,母雞提前上市,可以達到最佳料肉比,經濟效益最好。如大型品種尼古拉火雞16周齡公雞體質量達14 kg,母火雞13周齡體質量為7.5 kg。火雞肉屬于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質禽肉,肉中蛋白質含量達26%,脂肪中亞油酸的含量達到17%,適合各種烹飪方法,歐美地區人們特別喜歡將小型火雞烤制食用。

火雞除了主要用于產肉外,火雞蛋也逐漸走向人們的餐桌。火雞蛋味道鮮美,口感細膩,無腥味。火雞蛋蛋白質含量12.7%,蛋黃中的鐵含量豐富。母火雞有抱窩性,產蛋量較低,年產蛋100 枚左右。火雞蛋價格不菲,商品火雞蛋市場價格在每枚5元左右。火雞外貌奇特,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公火雞性成熟以后,尾羽能像孔雀一樣開屏,非常漂亮,因此在各地的動物園、珍禽觀賞園中火雞是常見的觀賞對象。
珍珠雞(Numida meleagris)也稱珠雞,屬雞形目,珠雞科,珠雞屬。原產于非洲幾內亞、肯尼亞等地,因此也稱幾內亞雞,因其羽毛具有珍珠斑點而得名珍珠雞,也有人稱之為珍珠鳥。非洲一些國家很早就馴化珍珠雞,馴養初期因其外貌獨特,羽毛美麗而作為觀賞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又逐步把它們作為食肉珍禽飼養。

珍珠雞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20 世紀50 年代后,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珍珠雞的肉質與營養價值,引起養禽界和育種公司的重視。與普通肉雞相比,珍珠雞肉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高,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脂肪在肌肉間分布均勻,且具有特殊的風味。珍珠雞屠宰率高,骨骼纖細,頭頸細小,胸腿肌發達,出肉率高。據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動物科技學院測定,成年珍珠雞屠宰率為91%,半凈膛率達到83%。此外,珍珠雞個體大小適中,商品雞上市體質量1.5 kg 左右,適于普通家庭廚房食用,更是宴席上的高檔肉禽。
珍珠雞年產蛋量150枚左右,蛋中鈣、鋅、鐵含量豐富,蛋脂肪含量高,無腥味。珍珠雞蛋蛋殼厚度達0.45 mm,蛋殼強度大,適合長途運輸,破損率低。珍珠雞羽毛漂亮,與人類親近,是珍禽觀賞園常見的類型,羽毛可以制作工藝品。
雉雞(Phasianus colchicus)屬于雞形目,雉科,雉雞屬鳥類,又稱山雞、野雞。雉雞原產于東亞,野生雉雞共有30個亞種,其中19個亞種分布于我國境內。公元前1 300 年雉雞從東亞傳到歐洲,首先帶到希臘,后來引入法國、德國、意大利、英國等國,繼續傳入美國。我國勞動人民在很早以前就開始從野外捕獲、利用雉雞,是我國傳統的捕獵禽類。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野外捕獵活動逐步被取締,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也被國家明令禁止,但馴養的雉雞人工養殖可以滿足人們對野味的追求。美國是馴養雉雞并產業化利用最早的國家,據資料介紹,早在1881 年美國就利用我國引進的華東雉雞亞種與蒙古雉雞亞種雜交,培育成高產的美國七彩雉雞良種。近30 年來,美國大量繁殖、飼養雉雞,發展成為該國特禽養殖業中重要的飼養種類。其他國家如日本、羅馬尼亞、韓國、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法國、俄羅斯等國都有大量飼養。在國外,雉雞普遍被作為狩獵對象進行馴養,成年后放飛于狩獵場中進行旅游狩獵活動,但不適合在我國發展。20 世紀80 年代后期,我國雉雞養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并于1986 年前后引進了美國七彩雉雞,逐步推廣到全國各地。

雉雞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野味佳肴。經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科研測定,成年雉雞屠宰率在91%以上,全凈膛率在74%以上,胸肌率20%以上,產肉性能優良。雉雞蛋平均蛋重為28.5 g,蛋白、蛋黃、蛋殼占蛋重比例分別為49.56%、38.12%和12.32%,雉雞蛋口感獨特,細膩無腥味,略帶甜味。雉雞尾長,且羽色光彩鮮艷,觀賞性強,是珍禽觀賞園的首選種類。雉雞羽毛七彩斑斕,是制作羽毛畫、工藝品的好原料,在河南省許昌市有專門從事羽毛生產的雉雞養殖場,屠宰后干拔羽毛或冷凍保存運輸至異地拔取。雉雞羽毛華麗美觀,是制作毛彈、羽毛扇、羽毛貼畫、羽毛玩具等工藝品的好原料。雉雞皮剝制可以制作成雉雞標本,是高貴的收藏品和裝飾品,我國每年有大量雉雞出口,出口價達到每只50美元。
鷓鴣真實名稱為石雞(Alectoris chukar),為引種翻譯錯誤所致,但已經約定俗成應用多年,鷓鴣作為石雞的商業名稱得到了推廣,為養殖場和消費者所接受。鷓鴣屬雞形目、雉科、石雞屬鳥類,野生石雞廣泛分布于亞洲中部、非洲西北部和歐洲南部,我國西北、華北各省大量分布,當地俗稱“飛龍”,也稱“嘎嘎雞”、“紅腿雞”。美國于20世紀30 年代大量馴化鷓鴣用作肉用,并培育出若干品系用于生產。我國引進的美國鷓鴣飼養10~12周齡上市,體質量可以達到500~600 g。農業農村部2020年公布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將鷓鴣列入特種畜禽范疇。目前我國養殖的鷓鴣是由美國馴化后引進我國的培育品種。
鷓鴣是一種集野味、保健、觀賞、狩獵為一體的珍禽種類,由于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成為歷代宮廷膳食中的珍品。據測定,鷓鴣肉粗蛋白質含量23%~25%,粗脂肪含量只有3.4%。鷓鴣肉厚骨細,肉質細嫩,味美適口,是當前特禽優質肉的主要來源,受到市場青睞,在我國南方有巨大的消費市場。鷓鴣肉還具有“益五臟、開脾胃、益心神”等滋補作用,鷓鴣脂血有特殊的潤膚、養顏功效,對提高母嬰健康水平,促進年老體弱者的康復與提高抗病力有益。美國鷓鴣7 月齡開產,年產蛋量100~120 枚,蛋重16~25 g。鷓鴣蛋是一種營養價值較高的滋補品,蛋清厚稠,營養豐富,特別是牛磺酸含量豐富,每100 g鷓鴣蛋牛磺酸含量達到14.8 mg。鷓鴣蛋的上市豐富了人們餐桌上禽蛋的種類,是不可多得的人間美味。

從世界范圍來看,火雞肉是一種重要的禽肉類型。全世界年出欄火雞5.5 億只,火雞肉占世界禽肉總產量的8.5%,達到560萬t,僅次于雞肉。歐美是火雞肉的主要產銷區,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和意大利5 個國家火雞肉的產量約占全世界的87%,其中美國、法國分別達280萬t、75萬t。美國年人均消費火雞肉8 kg,也大量出口(包括出口到中國的火雞翅與小腿)。火雞肉是西方國家和伊斯蘭人民的傳統美食,是感恩節、圣誕節和復活節等西方節日的必備食品。目前我國每年出欄火雞100 萬只,肉產量5 000 多噸,主要在涉外賓館、酒店消費,香港特區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火雞肉。
火雞耐粗飼,抗病力強,食性雜,覓食力強,既可以放牧也可以舍飼,在我國各地均可發展。例如在我國東北地區,農戶飼養火雞主要以放牧為主,可以很好地利用野生牧草,降低生產成本。火雞個體大,不適合籠養,但地面平養密度大時會誘發盲腸肝炎,因此高密度養殖適合網養,在木板條搭建的網面上減少與糞便的接觸,避免盲腸肝炎的發生。現階段我國種火雞的養殖主要集中在南方省區,商品火雞以北方小規模飼養為主,1 000 只以內的養殖戶比例大,多為訂單式放苗飼養回收。例如河南省火雞一般上半年放苗飼養,下半年長成回收,下半年消費旺季有感恩節、復活節、圣誕節等,回收價每千克活重在15元左右,養殖利潤可觀。總體來說,火雞的生產優勢與產品優勢在我國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有待于進一步認識與利用。
珍珠雞作為一種優質肉用珍禽,在世界家禽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珍珠雞養殖與消費在歐洲有較大市場,如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人們普遍喜食珍珠雞。法國是珍珠雞養殖第一大國,年消費量就達到4 000萬~7 000萬只,約占法國全國家禽消費量的五分之一。珍珠雞在美國、日本、俄羅斯也有大量飼養與消費。我國是從20世紀50年代將珍珠雞作為觀賞禽類從蘇聯引進,主要飼養于動物園中。20 世紀80 年代我國才開始珍珠雞的繁殖育種工作,進行禽蛋禽肉的利用。1985年我國從法國伊莎公司引進嘉樂珍珠雞,飼養情況較好,現已向全國各地推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珍珠雞飼養量逐漸增加,飼養規模不斷擴大,現已成為優良的肉蛋兼用禽種。廣東省是珍珠雞養殖第一大省,年飼養量達300萬只。
珍珠雞適應性好,抗病力強,對設備和房舍要求簡單,耐粗飼、易飼養,養殖容易成功,目前國內飼養最多的品種為法國嘉樂珍珠雞。珍珠雞具有擇偶性,對繁殖有不利影響,自然交配受精率較低,制約種用珍珠雞生產。珍珠雞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應用,對珍珠雞采用人工控制小氣候的密閉式種雞舍,解決了珍珠雞季節性產蛋和繁殖性能低的問題,提高了珍珠雞的產蛋率和種蛋受精率。目前我國種用珍珠雞普遍采用籠養,有利于人工授精技術的應用與推廣,而且籠養珍珠雞由于舍內環境的穩定改善提高了年產蛋量,在非孵化需要時可以向市場供應珍珠雞蛋,豐富了我國禽蛋的種類,提高了珍珠雞養殖的經濟效益。
近年來,隨著我國羽毛加工業的發展,飼養珍禽進行活體拔毛,既增加了羽毛的產量,又提高了羽毛的質量。珍珠雞以其獨特的羽毛斑紋,在全國各地興起了珍珠雞活體拔毛飼養高潮,例如河南許昌、新鄉等地飼養珍珠雞的主要目的是羽毛利用,飼養效益可觀。
為了減少雉雞野外捕獵,維護生態平衡,20世紀70年代后期我國逐步開展雉雞的人工馴化、繁殖研究,并開始品種選育。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雉雞的馴化培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獲得了顯著成果,已經培育出了地產雉雞、左家雉雞等良種,推動了我國雉雞養殖業的發展。1986 年,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從美國引進美國七彩雉雞,在國內試養并獲得繁殖成功,逐步推廣到國內其他地區。美國七彩雉雞繁殖性能高、早期生長速度快,成為目前國內飼養最多的品種。目前國內具有一定規模的雉雞養殖場有500多家,全國飼養量3 000萬只,飼養消費主要在廣東、福建、上海、江蘇、四川、湖北、湖南等南方的省市,北方各省如山東、河南、河北規模化養殖企業也不斷涌現。廣東既是國內雉雞第一養殖大省,也是消費大省,廣東省的新會縣、新興縣、揭東縣是雉雞主要養殖集散地。
我國雉雞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酒店,家庭消費量有限,穩定發展需要餐飲業帶動消費提升。南方省市及東南沿海城市經濟發達,人們對飲食消費投入多,雉雞消費渠道多,消費量大。我國北方由于生產與消費對接不緊密,酒店菜單很少有雉雞菜肴,但農家樂餐飲會見到雉雞食譜,因此北方的雉雞養殖與休閑旅游業結合會相互促進。在我國北方,每年春節前是雉雞銷售旺季,主要作為饋贈禮品。雉雞在國際市場也很受歡迎,我國廣東、上海、湖南、江西、遼寧、吉林等省市每年都有出口,雉雞產品(活雞、凍白條雞、分割肉)主要銷往日本、東歐等地,在日本市場上分割好的雉雞肉價格每千克達400~500 元。人工馴化的美國七彩雉雞產蛋量也較高,近年來專門化的蛋用雉雞在我國北方省份有一定的規模,雉雞蛋逐步走俏沿海城市及內地大城市,成為雉雞養殖新的增長點。蛋用雉雞以舍內籠養為主,由于環境的改善,舍內溫度均衡、光照充足,雉雞的產蛋量大幅度上升,比棚舍散養產蛋量增加一倍以上。雉雞養殖戶發展籠養,雉雞蛋的銷售主要以批發為主,為了提高效益,應該積極發展合作社模式,實現自主品牌銷售。
目前鷓鴣生產中用到的品種只有一種,即從美國引進的美國鷓鴣。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鷓鴣在美國人工馴化成功,20世紀90年代引進我國,目前全國鷓鴣年出欄5 000萬只左右,養殖區域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西等南方的省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年消費鷓鴣2 000萬只,全部由內地輸入,每只售價40港元。廣州、上海等地年需求量約在700萬只以上。在國外,日本1只鷓鴣售價高達6 000日元,法國的鷓鴣年飼養量就達200萬只。
鷓鴣是一種小型肉用珍禽,上市體質量500 g左右,既適合酒店消費,也適合家庭消費。近年來由于禽流感的影響,各地活禽市場關閉,家庭消費量銳減,嚴重影響到商品鷓鴣的銷售。集中屠宰白條冷凍銷售雖然延長了保質期,但銷售價格較低,也影響烹飪后的口感。有銷售經紀人采用在養殖戶放苗,提供飼料與養殖技術,長成后統一回收,然后為酒店提供活禽或現場宰殺產品。
特禽養殖不同于雞鴨鵝等家禽生產,產品屬于優質禽肉、禽蛋,如果能做好產品經營,打開消費市場,將產品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肯定會取得成功。河南省屬于農業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是傳統養殖大省,發展特禽養殖對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優質禽肉、禽蛋供應,滿足本省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特色禽肉、禽蛋將成為人們追求的新熱點,特禽消費已從高檔賓館、飯店消費逐步進入家庭菜譜。過去特禽蛋主要是用來孵化,而現在河南省一些特禽養殖場對雉雞、珍珠雞、鷓鴣進行籠養,專門用于商品蛋生產,大大提高了特禽的年產蛋量,而且全年均衡生產,保證市場供應。目前雞形目特禽在河南省家禽養殖中所占比重仍然很小,消費市場的培育需要一個過程,政府要扶持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養殖加工龍頭企業,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做好產品銷售,形成專業村、專業鄉、養殖基地等區域化養殖模式,推動特禽產業化發展進程。
發展現代畜禽養殖,掌握了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法,初級產品上市只能說成功了一半,良好的經營理念和經營知識準備是獲得高收益的保證。近年來,我國在特禽深加工綜合開發上也邁出了可喜的步伐,開發出了系列休閑食品。例如,河南一些企業用雉雞做成的道口燒雞,風味獨特,上市后深受消費者歡迎。尤其像火雞這種大型禽類,家庭火雞消費很難打開市場,這就需要進一步深加工,加工成可以直接食用的產品,在北方市場深受歡迎,而且便于儲存和運輸,大大提高了養殖的經濟效益。對廣大養殖戶來說,不可能去投資建設食品工廠,可以和有資質的食品加工企業合作,采取代加工、合作開發等方式,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禽蛋消費不僅局限于雞蛋、鴨蛋、鵪鶉蛋,而雞形目特禽培育品種產蛋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這類禽蛋以其獨特的外觀與口感風味,上市后深受消費者青睞,價格居高不下。因此,專門生產商品禽蛋是今后雞形目特禽養殖的一個發展方向,而且已經有養殖戶開始這樣做,并且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例如,在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雉雞蛋、珍珠雞蛋、火雞蛋、鷓鴣蛋生產的規模養殖企業,創造了很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雉雞、珍珠雞傳統散養模式產蛋量不高,籠養以后不僅便于管理,而且產蛋性能大幅度提高。
特禽羽色七彩斑斕,用它們的羽毛可以加工成羽毛畫、羽毛飾品、羽毛扇,成為出口創匯的好項目。羽毛標本栩栩如生,可以作為家庭裝飾,點綴人們的生活。我國羽毛加工業是近十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產品主要出口歐美市場。例如,河南省臺前縣是全國最大的羽毛收購、加工集散地。近年來,隨著我國羽毛加工業的發展,飼養珍禽進行活體拔毛,既增加了羽毛的產量,又提高了羽毛的質量。
隨著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于是,農業與旅游業邊緣交叉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應運而生。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游項目。近年來,伴隨全球農業的產業化發展,人們發現,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作用,還具有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作用。觀光畜牧業是觀光農業的重要組成,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特禽養殖與生態旅游相結合,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雞形目特禽外貌獨特,一般都具有漂亮的羽毛、獨特的外貌和與眾不同的行為,因此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歷來是動物園、觀賞園必不可少的類型,供游人觀賞和娛樂。特別是成年禽,在進入繁殖季節后,雄性羽毛會變得異常艷麗,用來吸引異性,增加配偶數量。因此,特禽養殖是觀光畜牧業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