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娟
(福建省建甌市實驗小學 福建 建甌 353100)
在線思維導圖為學生提供一種新型預學方式。正如猶如安東尼·J·門托所言:“思維導圖是一項提高創造力和生產力的技巧,它能提高個人和組織的學習效率。它是用文字抓住靈感和洞察力的一套革命性方法。”引導學生建構清晰的學習思路,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生命力的學習方法,是當下我們老師的責任。
在線思維導圖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給學習者提供了一種有效思維的圖形工具。它由一個點發散開來,將文字與圖像相結合,把切合主題的各條線索運用層級圖一一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圖像,運用不同的顏色、不同粗細的線條,構建成一個網絡狀鏈接,這些鏈接就構成學生的記憶聯系,而整理的這些知識脈絡就構成了學生的個人知識庫。思維導圖用這種放射狀的思維模式,為學生提供一個科學、有效的學習方式以外,它還能展示學生的智力創新能力,豐富學生的思考技能,提升學生的組織、統籌能力。
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建構起分析理解知識的橋梁,讓學生能在六年的小學數學中,理清知識的脈絡與聯系,加速深度學習的生成。
“課桌有多長”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的學習內容。從知識的角度看,這是小學階段學習計量單位的起始,學前基礎幾乎空白;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們剛從一年級升上來,雖然具有初步的“比較物體長短”的經驗和基礎,但感性認識還不夠豐富,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對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的理解和掌握比較困難。因此,“認識厘米”的教學要在遵循知識發生發展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的思維空間(基于在線思維導圖的高效預學),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想象、交流等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生動且深刻地認識厘米。
思維導圖:
2.1 我的微課。
本節微課主要有三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統一單位的必要性,使用尺子工具去測量。
活動二:認識尺子① 看一看(cm、刻度,0刻度、刻度線)
②比一比(用手指1厘米)
③指一指(尺子上)
④找一找(生活中)
⑤想一想(2厘米、3厘米…)
活動三:測量物體(演示說明)
【設計意圖:微課將課中的知識重點和難點制作成短小的視頻,有效地引導孩子進行預學,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而發揮他們學習的主體性,使他們的學習更有效率,對學習更有信心。】
2.2 我的認識(https://ks.wj x.top/jq/39471969.aspx)
【設計意圖:利用問卷星制作小測試,對學生的“已知”做充分的調查,遵循知識發生發展的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
2.3 我的發現。在我們的周圍發現很多1厘米。例如:大拇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1角硬幣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你還發這些什么?以下挑出3張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
【設計意圖:利用微信平臺,對生活中的1厘米進行收集與分享。教師巧妙退居后臺,讓孩子在展學中體驗匯報分享帶來的樂。】
2.4 我會測量。在學生多次探索用尺子測量物體表面的長度之后,他們熟悉的“智慧老人”給出方法:“通常,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把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指到幾,就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學生獨立嘗試用尺子測量鉛筆的長度,已有一定的操作經驗。再利用萬彩錄屏的角色扮演,制作出“智慧老人”,深情并茂地給出測量方法,視音頻多重刺激大腦,讓孩子輕松掌握。】
2.5 我能解決。思維導圖中的“我能解決”這個環節由三個問題有梯度地展開。學生課前可登陸潛能在線平臺http://www.ulinkm.com/,打開里面的“虛擬考場”項目進行挑戰。教師也可進入該窗口查閱學生的答題情況。以下挑出2張具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
【設計意圖:利用潛能在線平臺中的虛擬考場,對具體每一位學生的預學成果進行跟蹤調查。教師無需改卷,輕松得到大數據,適時調整教學方案,讓孩子們達到深度學習。】
2.6 我的想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感想?你的表現如何?
【設計意圖:利用微信平臺,讓學生對自己預學成果進行展示與評價,期待下一次的突破。也可以觀看其他同學的預學成果,相互評價,一起進步。】
3.1 展示反饋,確定目標。
(1)通過微課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2)通過展示導航圖學生作業,確定本課學習目標。
①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②會比1cm,會畫1cm,會說1cm。
③知道測量物體的方法。
④會量、會畫、會讀超過1cm的線段或物體。
【設計意圖:觀看思維導航圖中的第一環節“我的微課”,在老師的導學下,肯定有不少收獲,再借助平臺展示在導圖中的第二環節“我的認識”和第三環節“我的發現”,課上老師進行反饋,看到自己的作品,信心增加,自主學習的欲望也大大提高。】
3.2 梳理問題,答疑解惑。
梳理導航圖中學生的作業問題(歸納成以下三小點),在課上展開針對性的答疑解惑。
(1)針對解決問題一:量線段長度問題。學生質疑錯誤的原因。
小結得出:測量方法是從0刻度開始,指到幾,就是幾厘米。
厘米是測量較短物體的常用單位。
測量結果應該是一個有單位的量。
(2)針對解決問題二:測量操作正誤判斷。錯誤原因分析。
小結得出:測量時把尺子擺歪(物體變長)。
從尺子起始端開始測量(物體變短)。
(3)針對解決問題三:測量后的讀數問題,難點解析。
小結得出:不是從0刻度開始測量,讀數應把(后刻度—前刻度)。
我們目前讀書遵循“取整讀數”法。
【設計意圖:課前,在思維導圖中第四環節“我會測量”中運用了潛能在線學習平臺-虛擬考場模塊,根據考場里自動批改好的作業進行整理,更好地了解到學生的已學情況,也較快地找到學生的薄弱環節。課上對癥下藥,事半功倍。學生的作業作品被展示,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其積極性也提高了很多很多。】
3.3 情境練習,提升拓展。
一起去旅行——去“農行希望小學”了!
問題一:比比鉛筆長
我的鉛筆大約有( )個琪琪的鉛筆長。
問題二:比比橡皮長
我的橡皮大約有( )個琪琪的橡皮長。
問題三:量量課桌長 我的課桌長為___________。
問題四:讀讀禮物長 我的禮物長為___________。
【設計意圖:課前學生利用思維導航圖中的第五環節“我能解決”進行牛刀小試。課中創設“希望小學之旅”的情境,讓學生在“看”、在“玩”的過程,較為輕松地掌握了知識,同時對學生進行了一次較好的思想教育。】
3.4 課堂小結,形成系統。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以下分享學生的三個問題)
【設計意圖:課上師生共同小結,課后學生可在思維導圖的第六環節“我的想法”中修改自己的認知,解決自己的原有問題,提出新的困惑,并在線發給家長分享。】
我想孩子們只有經歷了課前的預學概括,課中的舉例驗證、釋疑溝通,課尾的拓展延伸,他們才能主動從整體的視角構建知識、發展思維、提升數學素養,當然這些少不了課前教師結合思維導圖針對學生的收獲與疑惑進行的有效整合與重組.如果課上沒有組織有序、存在內在關聯的素材與問題串聯,那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就是片面的、瑣碎的、膚淺的,倘若沒有學生預學中的認識分歧,我們的教學任務設定無疑就缺乏合理的教學價值,也缺失學習過程中必要的對話、爭論直至達成共識的豐富過程。同時我們只有了解教材的橫向、縱向的體系后,對于學生的這些疑問,課上才能輕松過渡,引領他們遨游更廣闊的數學空間,讓孩子帶著一份期待,一份向往,去憧憬著今后的數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