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迪 陳鵬宗
(廣東南方電信規劃咨詢設計院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518038)
目前運營商缺乏云網協同能力,而阿里、騰訊等均已具備網絡基礎能力,可以提供企業一站式上云服務。運營商將面臨失去業務入口和失去客戶界面的市場挑戰,傳統專線市場會被侵蝕。由此可見,運營商數據網網絡亟待補齊云網協同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數據骨干網包含有一/二兩個平面,每個平面均為骨干核心層、骨干匯聚層二層結構,二平面主要疏導網內流量;一平面主要疏導國內/國際網間的流量,流量疏通效率有了較大的提高。
綜合考慮現網的業務功能、網絡設備演進及新技術發展等主要因素,按照確保網絡架構平滑演進的原則,制定數據骨干網業務承載目標架構:業務承載優化,分平面承載大流量業務、高價值流量業務,積極引入SDN,提升網絡智能化。
目前二平面承載數據網網內流量,一平面承載網間流量。將在一平面引入SDN技術,承載數據中心互聯DCI 流量、CDN等高價值互聯網流量,一平面的國內國際網間流量將逐步遷移到二平面,最終二平面將承載普通互聯網流量,包括網內互訪流量和網間流量,一平面作為云專網,承載DCI、CDN等高價值業務。
數據骨干網業務承載目標架構詳見圖1。

圖1
(1)數據網城域網出口帶寬的建設較好的匹配了流量增長的需求,鏈路利用率保持平穩。
(2)數據網省際中繼帶寬超前了現網的流量需求,鏈路利用率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3)國內、國際互聯出口開通帶寬受限于政策,鏈路利用率基本保持在60%~70%。
根據骨干網兩個平面定位,第一平面需要進行改造,適配云服務業務承載需求。隨著新業務的高速發展,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對現有第一平面的設備性能、網絡架構和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分析如下:
(1)設備性能。第一平面路由器設備大部分平臺能力為100G,對SDN技術支持能力不足,需大范圍改造。
(2)網絡架構。由于工程歷史建設原因,第一平面多個省份設置多個節點,網絡流量疏導策略復雜。結合新興云業務網絡承載需求,需優化網絡架構,提高流量轉發效率。
(3)智能化。云業務DC間東西向流量要求流量的靈活調度和高QoS保證,同時云互聯/云專線等新興業務對承載網提出按需配置、快速發放、能力開放等更高的網絡要求。
為滿足以上需求,需要提高全網流量集中調度能力,因此需要引入SDN新技術,以提升網絡的智能化需求。
原則一:網絡架構優化。
(1)節點設置。為保持結構簡潔、疏導高效,每個省異局址成對設置2 個BB/BC 節點;云PE、網PE 異局址成對設置,云PE 就近云資源池設置,網PE 就近BB/BC 設置,云網PE 就近接入本省BB/BC。
(2)省際中繼。POS端口不支持SDN,撤銷現網POS鏈路;原有省份節點較少至2 個節點,通過轉接電路利舊省際中繼。
(3)上連云專網。省內落地設備、IT云資源池直連云網PE,IT云資源池直連BB/BC;撤銷省網、城域網和其余IDC上連電路。
原則二:利用私有云資源,搭建SDN控制器硬件能力。
利用私有云資源池硬件資源,滿足控制器計算、存儲、備份等需求。
原則三:規范控制器軟件功能、接口技術要求等,便于兩階段建設的承載網絡有效融合。
為滿足兩階段建設的網絡實現有效融合,規范域控制器和超級控制器南北向接口,軟件功能、相關接口的定制開發應遵循技術標準規范。
進一步提升網絡智能化,升級改造數據骨干網第一平面,實現P 設備支持SDN,增強業務開通、流量調度、網絡維護及系統可靠性等方面能力。
改造全網BB/BC兼具P/PE 功能,優化網絡架構,新增省份網PE,并將緊急試商用需求承載網絡融入云專網;新建超級控制器,統一管理云專網域控制器,實現業務自開通、流量調優等功能;在此基礎上,新增軟件許可、集成開發及南北向接口軟件擴展功能;若新增設備與先期網絡不同廠商,需新建域控制器;利舊數據骨干網第一平面RR 作為云專網網絡路由反射器,通過數據骨干網兩個平面的連接疏通網管流量和SDN 控制器流量。具體SDN 功能如下:
(1)基于SDN 技術、TE 隧道(不接受LDP),實現用戶自助分鐘級開通;基于SDN 技術,實現用戶自助分鐘級開通;基于SR-TE(SRV4/SRV6),實現路徑可編程;基于SDN 技術,實現帶寬調整自助分鐘級;基于SR Policy,實現用戶細顆粒帶寬調速。
(2)具備調優功能,基于帶寬資源/時延實現調優;具備用戶自助服務功能,實現自助開通,帶寬隨選。
(3)具備360 可視功能,實現VPN/隧道圖形化可視,以及指標、故障360 度完整呈現;具備路徑可視功能,基于TE 隧道實現用戶的路徑可視化;具備自愈功能,實現隧道自愈;具備故障仿真功能,實現對網絡健壯性做主動性檢測;具備流量仿真功能,實現對網絡性能做主動性檢測;具備秒級監控功能,基于Telemetry 實現指標實時監控。
在當前SDN架構下,域控制器(DC)和超級控制器(SC)須協同工作共同構建完整SDN架構,單獨域控制器或超級控制器無法實現系統全部功能。DC可以集成在SC內部,以內部驅動方式提供。
DC負責域內廠家設備納管,實現存量發現和Netconf翻譯。
SC實現業務發放管理、整網算路、網絡分析功能全集,配置下發可以通過DC下發,不強制要求SC支持和設備的Netconf 配置接口。其他所有協議均為SC直對設備。其技術架構見圖2。

圖2
數據骨干網采用IS-IS 協議,所有鏈路在1 個Level-2 Area內。數據骨干網承載方式為IPv4/IPv6 雙棧,可以提供在骨干網的IPv6 業務接入能力;數據骨干網選擇IS-ISv6 作為承載IPv6 路由的IGP 協議,骨干網網內所有路由器和交換機設備均需啟用IS-ISv6、運行多拓撲,并設置為Level-2。
數據骨干網與國際、國內互聯網之間運行BGP-4 路由協議。數據骨干網骨干節點路由器之間建立IBGP 鄰居,為了減少IBGP鄰居數量,采用路由反射技術。采用RR 分設方式,各自獨立設置多對BGP-RR,多對RR 間建立Full-mesh IBGP 鄰居,第一第二平面互不通告路由。數據骨干網與省網之間運行BGP-4 路由協議。
數據骨干網承載方式為IPv4/IPv6 雙棧,骨干網網內所有路由器設備均需啟用基于IPv6 的BGP4+路由協議。
滿足閾值的城域網可同時接入省網匯接節點和骨干網節點,以減少對省網匯接路由器背靠背端口的占用,推進網絡結構的扁平化。路由策略規劃如下:
(1)骨干網第二平面到城域網。僅將接入骨干網第二平面的省網、城域網、IDC路由發布給城域網。
(2)骨干網第一平面到城域網。僅將接入骨干網第一平面的省網、城域網、IDC路由發布給城域網。
(3)省網到城域網。僅將本地省網路由、缺省路由發布給城域網。
省內IDC直連骨干網時,優選第二平面;原雙跨接入骨干網和省網的IDC可雙跨骨干網的兩個平面。對于雙跨骨干網兩個平面、省網的省內IDC出省網流量,若流量目標在骨干網第二平面,原則上優選第二平面疏導;若流量目標在骨干網第一平面,則通過第一平面直接疏導。對僅雙跨骨干網第二平面、省網的IDC,若流量目標在第二平面,原則上優選第二平面疏導;若流量目標在第一平面,則通過省網匯接節點轉接到骨干網第一平面疏導。路由策略如下:
(1)骨干網第二平面到IDC網絡。僅將接入第二平面的省網、城域網、IDC路由發布給IDC網絡。
(2)骨干網第一平面到IDC網絡。僅將接入第一平面的省網、城域網、IDC路由發布給IDC網絡。
(3)省網到IDC網絡。僅將本地省網路由、缺省路由發布給IDC網絡。
(1)支持兩套不同物理位置的主備控制器容災保護,單控制器故障時可快速恢復服務,支持主備站點同步機制。
(2)支持本地HA 保護方案,通過集群或主備方式實現微服務模塊的高可靠保護。
(3)支持通過自動備份策略配置來實現全系統的備份恢復;支持通過手動導出數據方式進行數據備份。
(4)支持配置全節點事務一致性,當進行業務配置時,如果中間節點出現異常,支持配置回滾。
(5)支持與統一的賬號管理中心對接,支持賬號、認證、鑒權的統一管理,實現一套賬號能夠登錄所有相關子系統,降低使用成本。
引入SDN 新技術,可提高全網流量集中調度能力,提升網絡的智能化水平;同時滿足云互聯/云專線等新興業務對承載網提出按需配置、快速發放、能力開放等更高的網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