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翠
【摘 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以古詩詞為詞,填配現代化的音樂元素,將經典與流行、音樂與網絡媒體有機結合在一起,彰顯傳統古詩詞音樂文化。在隴南傳統音樂校本課程研究過程中,這種音樂化的傳統古詩詞影響也是很明顯的,不僅是音樂旋律的演唱,也是對當地文化、歷史、民俗等方面的探討與感知。
【關鍵詞】古詩詞;音樂;課堂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7-0061-02
一、關于古詩詞音樂的修復與保護
回看歷史,可以說詩詞頌詠并沒有淹沒在時代中。慶幸的是,在歷史的突變節點和低潮中,詩詞歌賦和其倡導者們仍然堅定地前行著,如李叔同先生曾從《詩經》《楚辭》中選出13篇古詩詞,配以西洋曲調,于1905年編印出版了《國學唱歌集》供學校音樂教學使用。還有沈心工先生將西方曲調配以古詩詞,編纂出《學校唱歌集》等學堂歌。這是隨著新式學堂的建立而興起的一種歌唱文化,其歌詞大都來源于古詩詞,在此基礎上配以西洋旋律。
時代吹響了傳統文化的號角,在《經典詠流傳》第10期的節目中,有一首改編自《詩經》的作品《關雎》,由傳唱人金志文和湖北房縣詩經民歌農民表演隊共同演繹,讓人關注的是,在湖北房縣,這里傳唱的民間歌謠大多源于《詩經》。在研究人員未發現房縣歌謠以前,這里的村民并不知道所唱的歌謠就是《詩經》里的內容。喬建中老師曾在《音地關系探微》中指出,民間音樂受地理因素影響,地理位置可以作為保護傳統文化的自然屏障。
所謂“一鄉一調”“十里不同音”,口耳是唯一的流傳工具。湖北房縣因其地理位置閉塞,所以文化傳承保護較好。由此,如何把這些經典找回來、修復好,是我們必須要實踐的事情。一方面去采風尋找這樣的文化傳承,進行相關的保護;另一方面,要吸引相關人才,對古詩詞音樂文化進行修復,洗去糟粕留存經典,才能更好地挖掘詩詞藝術和韻律背后的文化價值。
二、推動古詩詞音樂藝術的創造
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離不開優秀的音樂作品。讓古詩詞音樂進入中小學音樂課堂,就要有好的古詩詞音樂作品出現。通過《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讓筆者看到了許多優秀的古詩詞音樂作品的創作。如適合小學生演唱又極具教育意義的《明日歌》《三字經》等作品。還有,清代詩人袁枚的小詩《苔》被鄉村支教教師梁俊和貴州大山的孩子們一起唱出,動人心弦。短短四句“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讓人不禁深思,無論生命多么渺小,都有屬于綻放自己生命的美好一刻。這就是創造力,源于對生活感知的表達,用語言、旋律去傳唱,讓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了解。
說起古詩詞音樂的藝術創作,必須要提到這樣一位人物,那就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谷建芬老師。在《經典詠流傳》第4期中,由少兒合唱團合唱的《新學堂歌》,讓人耳目一新。其歡快的旋律,富含哲理的古詩詞,讓人好奇究竟是誰創作的。當看到谷建芬老師出場,講述她的創作歷程時,觀眾才了解這是用真情和心血創作出的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優秀作品。正如主持人撒貝寧所說:“真正的大師用全部的才華在為一個民族的未來工作。”
2003年,谷建芬老師創作出第一首古詩詞作品《游子吟》后,便下決心要創作更多的古詩詞歌曲給更多的小朋友傳唱。從那時起一直到現在,谷建芬老師創作出50首古詩詞音樂作品,匯編成《新學堂歌全集》,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教委決定,為北京所有中小學每個班級配備一套《新學堂歌全集》。
谷建芬老師創作的新學堂歌,都由古詩詞改編,旋律朗朗上口,并且傳唱度很高。讓小朋友甚至是大人在聆聽歌曲的同時,也記住了古詩詞。在現階段中小學所使用的音樂教材中,有關傳統古詩詞的音樂作品數量不是很多,所以把這樣優秀的新學堂歌納入到全國中小學音樂課堂中來,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支持這樣的古詩詞音樂藝術創作,不僅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傳承古詩詞音樂文化,更是為中小學音樂課堂輸入了“新鮮血液”。讓古詩詞音樂再度走進中小學課堂,亦有諸多好處。一方面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記憶古詩詞;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傳統古詩詞音樂的創作,可謂雙贏。
三、將古詩詞音樂融入課堂
詩詞頌詠的價值在于教化育人、寓教于樂。傳承古詩詞音樂文化,更多是寄希望于青少年。所以非常有必要讓詩詞音樂走進課堂。放眼當下,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非常有限。即使語文課本中有許多不同朝代的古詩詞,教師也會傳授相關的知識,更會要求每一位同學去背誦,但終究還是過于任務化、機械化,無法激發出大多數學生對古詩詞的熱愛與激情。從這個角度來看,只靠語文這一門學科發揚古詩詞文化,顯得有些單薄,不利于長久的傳承。若能將音樂與古詩詞完美相融并走進課堂,嘗試多元化的傳播途徑與方式,定能將傳統古詩詞音樂發揚光大。
傳統古詩詞音樂文化好比被風沙淹沒的鉆石,若拂去表面的沙塵,定會展現出它的獨特魅力,并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要將古詩詞音樂文化融入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教材的選取是重中之重。當下的傳統古詩詞音樂文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藝術歌曲;另一類則是兒童古詩詞歌曲。藝術歌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演唱技巧,適用于專業的歌者。因此,在教材中納入兒童古詩詞歌曲是最佳選擇。如今,越來越多的音樂家、教育家、作曲家將目光轉向兒童古詩詞歌曲的創作上,開創出了古詩詞音樂的新風格,其旋律輕快、易于傳唱。
四、傳統古詩詞音樂進入中小學的課程設置
當具備一定數量的音樂教材后,如何將傳統古詩詞音樂文化融入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讓筆者更加關注傳統古詩詞音樂文化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經歷,思考如何讓傳統古詩詞文化進入中小學課堂,并且長期發展、繼承下去。
從教師角度出發,教師扮演著主導音樂課堂方向的主要角色。教師,既是“教”者,又是“師”者。從“教”的層面來看,我們要將所學的音樂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從“師”的層面來看,我們是其師長,當學生還不具備判斷事物的能力時,我們要給予指引和導向。
“如何做”,首先體現在課堂的教學當中。
教師是主導課堂的核心人物,一節課該講什么,學習什么,側重點是什么,都需要在課前準備好。將傳統古詩詞音樂融入課堂,可以在教學大綱的安排下自主設計3-5節的課時。自主設計的課堂內容,重點很明確——弘揚古詩詞文化、讓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音樂,從而熱愛上中國的傳統文化。把“誦詞”與“唱歌”完美結合在一起。
選擇以《經典詠流傳》的某一期節目作為課程導入,再從節目中選取1-2首易傳唱的作品進行教授。孩子們在觀看節目時保持了高度的熱情,提高了課堂效率。同時也可以在學生掌握了作品的基礎上加入奧爾夫音樂元素、柯達伊手勢、阿卡貝拉的簡單和聲,利用“身勢”等當下流行的教學法,為作品增加色彩和趣味。還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搜集近現代作曲家創作的古詩詞音樂作品,選擇適合不同年齡段學生演唱的歌曲。筆者曾在某小學進行過為期3周的音樂教學實踐,以《經典詠流傳》第一期節目作為課堂導入,讓學生們觀看了由王俊凱演繹的《明日歌》,受到學生們的極大歡迎,下課的時候,不少學生還哼唱著:“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正如新學堂歌《讀唐詩》中的歌詞“唐詩里有畫,唐詩里有歌。”每一首古詩詞音樂作品都能完美印證這個道理。以谷建芬老師的新學堂歌為例,《春曉》是一首歡快的歌曲,降E大調,其曲調遵循著平長仄短的規律,在“眠”“花”這兩個字的音符處使用了裝飾音來強調字詞的聲韻。在課堂學習中,除了運用柯達伊手勢外,還可以進行男女生分聲部合唱、輪唱等,形式多樣。通過學生們的詠唱,眼前浮現出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色,像這樣朗朗上口的旋律,聽一遍就不會忘記,易于傳唱。
其次,除了課堂教學以外,最好的傳播方式還體現在比賽、才藝活動的展示中。
在國家大力支持的大背景下,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古詩詞文化為主題,舉辦這樣的活動是極具可行性的。小到一個班的小組與小組之間,大到教育部門舉辦的區、市、省級比賽活動。通過排練,老師別出心裁地設計不同的演繹方式;也能在排練的過程中,向學生講述更多有關作品背后的故事,像詩詞的歷史、音樂的特點、創作的背景,等等,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既宣傳了古詩詞音樂文化,還能讓孩子們學習到詩詞、音樂,在這樣的氛圍下健康、快樂成長,一舉多得。
五、結語
一檔高收視率的節目,反映的是社會大環境和人們的接受認知。詩詞音樂節目的熱播,讓更多人喜歡上了古詩詞音樂,從而自覺傳承。最關鍵的原因,在于社會認知正在慢慢發生改變。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科技、經濟實力外,更重要的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文明古國,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將這種文化底蘊很好地傳承下去,是當下社會所需要的。
從《經典詠流傳》到古詩詞音樂,從古詩詞音樂到中小學課堂,想要去表達一種態度,一個觀點,那就是傳統古詩詞音樂文化值得我們傳承、發揚,它離我們并不遙遠,只是我們對它的關注沒有那么多而已。若能通過這樣的思考,將文學性、音樂性相融的古詩詞音樂帶入中小學課堂,為音樂課開辟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讓更多人了解、喜歡,那就是一件特別值得去實踐且極具意義的事情。
參考文獻:
[1]李運玲.詩化音樂 樂化為詩——小學音樂課中融入古詩詞藝術初探[J].新課程(小學),2014,(6):156-157
[2]喬建中.音地關系微探——從民間音樂的分布作音樂地理學的一般探討[J].民族音樂,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