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地處中國西南內陸地區腹地,是中國西南地區交通樞紐,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貴州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散布貴州的各大自然保護區,既有古樸的原始風貌,又有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既有氣勢磅礴的天下奇觀,更有極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具有無可替代的資源優勢。
貴州位于東經103°36'~109°13',北緯24°37'~29°13',地處云貴高原東斜坡,座落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支流上游河源地帶。全省面積176128km2,其中,山地占87%,丘陵10%,平地僅占3%。全省有70%以上的面積和80%以上的縣市,均不同程度分布較大面積的碳酸鹽巖和發育健全的巖溶地貌,是全國著名的喀斯特高原山地。

在貴州省境內,北部分布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大婁山脈,中部橫貫苗嶺山脈,東北部蜿蜒著川、湘、黔三省間的武陵山脈,西部斜貫跨越滇、黔二省的烏蒙山脈。其中苗嶺山脈為貴州境內長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在這些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間,據統計長于10km的江河有984條,并且還有草海等74座大小天然湖泊和紅楓湖等40余座面積不等的人工水庫,眾多的濕地、沼澤、濕草甸、淡水泉、地熱濕地散布全省各地。經過干百萬年來河水的侵蝕作用以及地質海相沉積發育和地球的造山運動,致使貴州的地形地貌呈現了高原、山地、丘陵、盆地、河谷、階地及其巖溶石芽、石溝、峰林、峰叢、溶蝕洼地、漏斗、落水洞和暗河等千姿百態,相互交錯的獨特自然景觀。
同時,貴州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不甚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0~19℃之間,年降水量為1000~1700mm,相對濕度在80%以上;自然植被包括針葉林、闊葉林、混交林、灌叢、灌草叢、水生植被等;農田植被包括旱地植被、水田植被、經濟林、果木林等。自然植被在水平空間的分布上,表現出較明顯的地帶性特征,但就全省范圍而言,貴州的原生植被多數遭到破壞,有的演變為次生的針葉林、灌叢或草坡,也有甚至成為荒山禿嶺。
貴州省著名專家屠玉麟教授根據水熱條件復合疊加組成的氣候類型提出貴州喀斯特生態系統12個類型和地區,并進一步將貴州喀斯特生態環境類型劃分為55個類型系統。總之,貴州是一個地勢高低懸殊,地貌類型復雜,氣候類型多樣,垂直變化顯著,植被類型繁多,呈明顯亞熱帶性質,自然生態系統繁雜多樣的自然地理區。
遺傳多樣性: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經常受到種群內個體繁殖行為的影響。種群可能由幾個個體或者數百個體組成。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應該是建立在其遺傳多樣性研究基礎之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闡明生物多樣性的本質。貴州省作為我國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區域,分布許多動植物種,具有很強的地方性。如何破譯、認識和利用在喀斯特巖溶山區繁衍生息特殊物種的功能和抗病遺傳基因,對推動生物工程,發展高新種養殖業和維護人們的身體健康,振興貴州經濟均具有重大科學意義。例如,貴州農學院采用抗病性基因積累雜交方法,完成的抗病高產小麥品種選育,推廣的貴農10號小麥新品種;利用野燕麥與普通小麥遠緣雜交,對水稻開展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光合作用的遺傳性研究;1963~1985年采用金黃洛克、奧品屯、新漢夏和本地雞進行雜交培育的貴農金黃雞等。貴州省油料科學研究所選育推廣的雜交優質油菜新品種油研1、2、3、4、5號,1992年完成的甘藍型油菜細胞核雄性不育材料的選育及遺傳研究;貴州省生物研究所利用野生食用菌選育并推廣的黔香1號品種及1985年完成的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頸鶴染色體組型研究;貴州遵義醫學院和貴州師范大學等單位,對貴州某些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魚類開展的染色體組型或核型的研究等。但總的說來,貴州省在遺傳多樣性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晚,以前的研究大多僅限于染色體核型水平和某些簡單遺傳標記的應用,遠遠不能適應生物遺傳多樣性研究的需要。
動物多樣性:已有的記錄表明,貴州動物多樣性由脊椎動物1014種或亞種以及無脊椎動物 3266種或亞種所組成,其中淡水魚類202種,兩棲類62種和亞種,爬行類101種,鳥類482種和亞種,獸類 167種和亞種;無脊椎動物記錄約3266種,其中寡毛類85種、浮游動物類267種、蝦類26種、蟹類5種、貝類45種。昆蟲有蚊類108種、虻類64種和亞種、虱類40余種、蚤類42種、蠅類114種,其他農林昆蟲類2470種。動物種數在國內名列第三位。
植物多樣性:就植物多樣性資源而言,貴州省迄今己知的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與種子植物)有250科1543屬5600種(含亞種、變種),種數僅次于云南、四川和廣西。其中,藥用植物有3600種,其他各類經濟植物有1000多種,還有許多至今我們仍未認識的物種。植物種數在國內名列第四位。
大型真菌多樣性:據報道,貴州大型真菌種類有966種,隸屬44科202屬。己描述的野生食用菌有243種,藥用菌有186種,毒菌有67種,其中的許多種類屬于外生菌根菌。盡管不同作者報道的上述數據有差異,但貴州菌物資源十分豐富乃是不爭的事實。貴州近年來描述發表冬小包腳菇(Voluariella brumalis)、任氏靈芝(Ganoderma renii)、高盤靈芝(Ganoderma cupulatiprocerum)、白柄雞樅菌(Termitomyces albiceps)等菌物新種、中國新紀錄數十種,個別種(如冬小包腳菇)非常罕見,迄今僅在貴州境內被發現。貴州復雜多樣的自然生態系統同樣孕育了種類繁多的菌物類型。
特殊條件下的微生物:地球上有動植物不能生存的各種特殊環境,包括包括極端環境。研究極端條件下的微生物是生物多樣性領域中一項極其重要的內容。例如,作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酒曲微生物在制曲和釀酒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釀酒原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直接參與乙醇和香味物質的形成,而特定的生產工藝為酒曲微生物發揮作用提供了相應的外部環境。
貴州擁有十分豐富的極端微生物資源和生長環境,如息峰和石阡溫泉中的高溫微生物資源,特有的諸如茅臺酒酒曲微生物資源,洞穴諸如織金洞、龍宮洞穴微生物資源,貴州境內豐富的能對磷礦、金礦、汞礦以及煤礦進行作用的微生物資源等,研究、保護及開發利用這些寶貴的微生物資源無疑將對我省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建設的需求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生態系統的多樣性與獨特性,貴州省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由于氣候和土壤條件的不同,形成各局有代表性的森林,原生性的森林(常綠闊葉林、喀斯特地區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山地垂直帶譜的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高中山山地針葉林等)及少數由珍稀瀕危物種為主構成的森林(珙桐林、禿杉林、福建柏林黃杉林等)是極為珍貴的森林生態系統,不但組成種類復雜多樣,而且具有地帶性生態環境的代表性更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生長其間,成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類型;廣泛分布于各地的次生性針葉林,如馬尾松林、杉木林、柏木林、云南松林等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是重要用材林,而且由于分布范圍廣,面積大,生長迅速,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貴州省還形成了喀斯特常綠藤本有刺灌叢,喀斯特常綠、落葉藤本有刺灌叢、喀斯特落葉灌叢、喀斯特肉質刺灌叢等生態系統等灌叢生態系統。喀斯特高原山區廣泛分布著各類草地,形成了多樣的喀斯特草地生態系統,根據草地發育的地形條件和植被特征,可將貴州草地劃分為山地丘陵草地、山地丘陵灌木草地、山地丘陵疏林草地、山地草甸草地和河漫灘低地草甸草地五大類。貴州的石漠化地區還形成了脆弱而多樣的石漠化生態系統;貴州境內江河、湖泊水庫、溶洞溫泉眾多,是中國水資源較豐富的省區之一,形成了多樣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其中,天然濕地又可分為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泉水濕地和沼澤草甸濕地4類;人工濕地主要有水庫、池塘、溝渠、稻田等。總之由于地理地貌、地質、氣候等特殊的自然條件,貴州蘊育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及獨特的生態系統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義。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從級別上,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從空間構成上,自然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也不允許進入從事科學研究活動。核心區外圍可以劃定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準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緩沖區外圍劃為實驗區,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游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根據貴州省環保廳、林業廳等部門發布的自然保護區名錄,以及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收集截止2018年3月的貴州省自然保護區本底資料。在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CGCS2000)下,基于高分辨率衛星影像,通過圖上同名點的地理匹配,以及經緯網格間的誤差計算,實現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圖與衛星影像之間的地理配準。然后,對每個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沖區及實驗區進行面狀要素矢量化。最后,對面狀要素進行拓撲檢查,修改合格后,完成貴州省自然保護區空間分布數據的制作,共計1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貴州寬闊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寬闊水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距綏陽縣城52千米,南北長8千米,東西寬3千米,總面積達580余公頃。2007年國務院批準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原生性亮葉水青岡林為主體的典型亞熱帶中山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黑葉猴、紅腹錦雞種群及其自然生境以及大量野生珍稀動植物。
貴州習水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習水縣境內,面積48666公頃,1994經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貴州省面積最大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習水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通過多年野外考察資料匯總,現已查明區內各類植物有266科、765屬、1674種以上。
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貴州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東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界處。保護區總面積4.19萬公頃,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主要以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為保護對象。2018年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凈山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黔東南中部,地跨雷山、臺江、劍河、榕江四縣,最高峰海拔2178米,是清水江、都柳江的分水嶺,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47300公頃,保護區是以保護臺灣杉等珍稀生物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貴州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貴州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西部威寧縣縣城西南面,保護區面積12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46.5平方公里,1992年10月27日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一個完整、典型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是黑頸鶴等228種鳥類的重要越冬地和遷徙中轉站;是中國著名三大高原湖泊(草海、滇池,青海湖)之一、貴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中國Ⅰ級重要濕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是世界十大觀鳥基地,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游勝地,被譽為“貴州旅游皇冠上的一塊藍寶石”;有“高原明珠”“鳥類王國”等美譽。
貴州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西北部,麻陽河、洪渡河流域,與黎志峽西岸毗鄰,距沿河縣城34公里,2003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麻陽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葉猴及其棲息地,屬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景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享有“野生動植物基因庫”的美譽,兼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和獨特的峽谷地貌景觀,地貌獨特,風光旖旎,是集山、水、洞、峽谷、溪泉、河流、珍稀動植物等一體的景區,極具美學欣賞價值。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境內,毗鄰廣西木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接壤。保護區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峰叢漏斗和峰叢洼地地貌。保護區海拔430——1078米,面積21285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喀斯特森林及珍稀動植物。
貴州省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貴州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東北部、石阡縣西南部,東鄰鎮遠縣,南與施秉縣縣級佛頂山自然保護區相鄰,地跨扶堰、甘溪、中壩三個鄉鎮,總面積15200公頃。佛頂山處于武陵山脈與苗嶺山脈主峰間,扮演著重要的生物擴散廊道角色,是烏江重要支流龍川河、余慶河的河源區,黔東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佛頂山于2009年被國家地理雜志評為全國十大非著名山峰,山體高大,因近鄰武陵山主峰梵凈山,被譽為梵凈山的“姊妹山”。
貴州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赤水中部葫市鎮金沙溝一帶,離赤水城40公里,赤楓公路旁側。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以桫欏及其生存環境為保護對象的唯一的自然保護區,也是中國距離長江最近的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面積最廣的桫欏林區。
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北緣,南北長24.82km,東西寬42.04km,總面積26990公頃。2018年5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銀杉、黑葉猴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自然生境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