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來,由于人類干擾棲息環境,植物滅絕的速度提高了上百倍。與動物的消失相比,植物的消失并不太引人注意。然而,其影響雖然不直觀,但是不可估量。植物的滅絕既是生態系統中物種多樣性的損失,也是地球上遺傳資源多樣性的損失。生物多樣性也是保證人類幸福的本源。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種類繁多的生物不只是用美麗來裝飾地球,它們還提供了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為植物授粉、傳播種子、過濾水體、循環養分、生成土壤等,沒有它們,我們也就無法生存。
文明的繼續發展,仍然需要我們保護、保存和依賴這種多樣性。植物的滅絕,對所有生物物種來說都是壞消息。包括人類在內,數以百萬計的其他物種的生存都有賴于植物。自1900年以來,世界上的種子植物以每年近3種的速度消失,這比僅靠自然的力量——如自然演化、物種競爭高出500倍。我國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劇增和人為破壞造成的自然資源的高速消耗,只追求經濟利益的農、林、漁生產方式,嚴重的污染等。
就地保護:自1956年建立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以來,中國已經建成以自然保護區及國家公園為主體,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海洋特別保護區、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點)、自然保護小區等類型為補充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積極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保護地總面積已達180多萬km2,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9%,超額完成《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設定的“愛知目標”(到2020年保護17%的土地面積)。此外,15個省份已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并發布實施,總面積約61萬平方公里,約占其國土面積的24.9%。其余16個省份也基本形成劃定方案。全國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占陸域國土面積25%。就地保護網絡體系的建立有效地保護了中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類型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類型,以及全國20%的天然林、50.3%的天然濕地和30%的典型荒漠區。

雖然部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規范化建設,但總體上自然保護區管護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必要的專業人才也存在較大缺口。植物園體系和野生動物繁育體系還不完善,重要農作物種質資源收儲能力不足。部分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存在資金投入不足、運行經費缺乏的問題,其中西部地區尤為嚴重。盡管在流域、森林、草原、濕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領域逐步加大生態補償力度,但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單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為主,多元化的、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
遷地保護:中國已建立200多個植物園,收集保存了20000多種植物;建立了230多個動物園和250處野生動物拯救繁育基地;建立了以保護原種場為主、人工保存基因庫為輔的畜禽遺傳資源保種體系,對138個珍稀、瀕危的畜禽品種實施了重點保護;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1864只,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375只,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朱鹮由1981年的7只增長到2600多只,由極危降為瀕危。藏羚羊數量從6萬恢復至20多萬,從瀕危降為易危。東北虎和東北豹在中國境內的數量已分別恢復到36只和48只以上,亞洲象由1999年的210頭增加到300多頭。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建立了穩定的人工繁育種群,并成功開展了大熊貓、朱鹮、麋鹿、普氏野馬、野駱駝、白頸長尾雉等10多種瀕危野生動物的放歸自然。紅豆杉、銀縷梅、德寶蘇鐵、銀杉等20多種珍稀瀕危、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在主要分布區得到有效保護,部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種群呈穩定增長趨勢。此外加強了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庫的設施建設,收集的農作物品種資源不斷增加,總數已近50萬份;還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搜集和保存了10000多種野生生物種質資源。
政策與法規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內容之一,已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并逐步納入國家各類規劃和計劃。我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最早加入《公約》的締約方之一。2010年,我國成立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發布并實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開展“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中國行動”系列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全國18個省份發布了省級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法規,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基礎不斷夯實。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積極推進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工作,建立以生態保護紅線為底線的國土生態空間管控制度,保護好紅線內具有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加強對自然保護地的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加強生物多樣性管基礎能力建設,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示范。做好生物遺傳資源、生物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積極動員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生多樣性保護工作。充分利用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矩陣,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宣傳教育,加大力度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成功案例,提升全社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自覺性和參與度,培育自然護后備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氛圍。
自然保護地:我國自1992年加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特別是2010年由環保部印發《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在該行動計劃的指導下,我國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利用生態保護紅線維護生態安全方面,我國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比例約為25%,覆蓋了所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保護了近40%的水源涵養、洪水調蓄功能,約32%的防風固沙功能,生態保護紅線的固碳量約占全國總固碳量的近45%。在確定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開展調查、觀測與評估方面,2016年至2019年,我國圍繞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啟動實施了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工作。截至2019年12月,已經收集到全國6萬余條樣線數據近30萬個物種分布點數據,基本摸清了調查區域的物種類型、分布、威脅因素和保護狀況等本底,發現了重要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空缺。在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方面,截至目前,我國已設立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海南熱帶雨林、神農架、武夷山、南山、錢江源、普達措10個國家公園試點,涉及12個省份,整合157處自然保護地(其中自然保護區68處)。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地總數量已達1.18萬個,自然保護地面積超過172.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陸域面積18%以上,提前實現了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次會議在日本愛知通過的到2020年達到17%的目標。
重點保護物種:十分可喜的是,目前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部分野生動物的生境得到改善,種群數量呈現上升趨勢。2011年以來,在生態環境部(原環境保護部)和財政部的支持下,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組織全國相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保護機構和民間團體,以鳥類、兩棲動物、哺乳動物和蝴蝶等為指示生物類群,逐步建立了648個觀測樣區,設置樣線和樣點1萬余處,初步形成了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的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中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對象涵蓋森林、濕地、農田、草地、荒漠和城市等生態系統中的野生鳥類、兩棲動物、哺乳動物和蝴蝶,覆蓋范圍廣、代表性高;觀測的指標包括物種的種類、個體數量、分布范圍、生境類型、人為干擾的類型和強度、溫濕度等環境參數,系統性、綜合性強;觀測樣區涵蓋了森林、草地、荒漠、濕地、農田和城市等代表性生態系統,大部分位于全國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常年不辭辛勞的野外奔波,為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管理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數據?!?017年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我國觀測到鳥類981種,約占全國鳥類總種數的71.55%;觀測到兩棲動物244種,約占兩棲動物總種數的59.80%;觀測到哺乳動物100種,占紅外相機可拍攝物種數的39.84%;觀測到蝴蝶1088種,占蝴蝶總種數的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