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的形狀是什么樣子,這個問題,即便是5歲的小孩兒都答得出來。實際上,槍支經過了多年的發展,根據使用需求的不同,槍械也衍生出了各種“非主流”的外形或結構?,F代的“異形”槍械主要滿足軍事用途之外的自衛、防暴或特種作戰的需求,為此針對性地進行了結構調整與改進,雖然殺傷效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作戰功能得以豐富,功能得以健全。

“歪把子”機槍俯視圖可以看到,彈匣中裝填的是五發一組的步槍彈夾,瞄準具偏離了彈身中軸。

“歪把子”機槍后視圖可明顯看到槍托相對于槍身向右側偏移。
抗日戰爭時期問世的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有一個中國觀眾更為熟悉的名字——“歪把子”機槍。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這款機槍是為數不多的采用了漏斗式供彈方式的機槍,同時由于彈匣位于槍身軸線的左側,因此瞄準具必須偏右,以免影響裝彈,帶來的就是槍托隨著偏右,以便射手使用,這也是“歪把子”稱呼的由來。
大正式機槍之所以采用漏斗式的供彈方式,主要原因是當時日本陸軍對減輕士兵彈藥保障負擔有特別迫切的需求,追求步槍與機槍子彈通用且可以隨時互換,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人直接套用了三八式步槍的五發裝彈夾供彈。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拿槍去適應子彈的做法無疑是新奇而又不成熟的。歪把子機槍確實可以直接沿用步槍彈夾,但每次裝彈需要將6組彈夾依次壓入,裝填速度極慢,一旦副射手陣亡,主射手的火力時間就會出現巨大的空白。這是它的致命缺陷,其他的譬如攜行不便、重心偏移、環境適應性差等問題,也非常突出。是以日軍后期逐漸用改進的96式機槍取代了“歪把子”。在艱苦抗戰的年代,我軍曾繳獲了許多“歪把子”機槍,并一直沿用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但由于這款槍人機工程和可靠性的表現極度不佳,正規部隊但凡能有其他輕機槍選擇,就傾向于將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供給地方部隊、民兵、游擊隊等二線部隊使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和蘇聯在殘酷的城市巷戰中均傷亡慘重。在火炮與坦克支援不足的情況下,士兵急需一種可以既可以殺傷障礙物背后敵人,同時還無需露頭以免被狙擊手擊中的武器。這一迫切需求催生了讓子彈轉彎的槍的研發。既然子彈是從槍管中射出的,那自然而然設計師們就想到了讓槍管轉彎,并由此設計出了拐彎槍管和配套的光學瞄準鏡。事實證明,子彈確實發生了轉彎,但這種轉彎的代價極大。子彈本身是靠槍管內部的高能燃氣推動發射的,在通道上設置了彎角,相當于子彈以極高速度撞到了槍管內壁上,彈頭發生了變形甚至碎裂,出膛后的殺傷力大幅度下降,而槍管也因受到撞擊而損傷,壽命很短且不穩定。這樣的缺陷使拐彎槍管曇花一現即被淘汰。蘇聯人也曾有過類似的設計,在“波波沙”沖鋒槍上加裝了拐彎套管,然而最終也未能大量使用。
但同樣的需求仍然存在,人們一直在嘗試各種方法達到子彈拐彎的效果。21世紀初,出現了新型的拐外槍,它的拐彎點為槍管與槍機,即子彈的膛內飛行路徑不受干擾,而將擊發的部分拐彎,在伸出去的槍管上配裝了袖珍攝像機,對應的在后部設置了監視器,一方面可以觀察敵情,更可以隱蔽發射,攻其不備。這種槍目前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特種作戰的發展熱門之一。
在槍械家族中,有這么一類武器,與體積相比,他們對威力、射速、射程的要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切以小型化、隱蔽性為最高要求。這就是稱之為“間諜槍”的微型手槍。微型手槍的基本原理與普通手槍并無二致,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它那意想不到的偽裝方式。如一戰二戰時期的懷表槍、手杖槍,冷戰時期的雨傘槍、口紅槍、手套槍等。
時代在進步,武器商人也在進步,近幾年一款名為生命卡的袖珍槍問世,這款槍的大小僅相當于普通信用卡,可以發射.22 LR規格的子彈,這種手槍只能裝填一發子彈,且威力較小,屬于自衛型武器。但這種武器的外形實在太小,很有可能被不法之徒用于暗殺或報復社會,也讓“生命卡”招來了很多反對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