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催眠·裁決》就講述了一個關于催眠的故事:一個催眠師為了要救出被綁架的女兒,通過一系列精湛的催眠技巧使陪審團和綁匪一伙都陷入自己布的局中,最終不僅救出了女兒還將綁匪一伙繩之以法……
事實上,被催眠的狀態真的跟此類影視劇里的情節一樣嗎?換句話說,被催眠者在催眠過程中果真是按照催眠者的意識去行動的嗎?
首先,需要承認催眠確實是存在的,作為一種治療方式,催眠在18世紀被奧地利精神科醫師麥斯麥以“磁體療法”的方式在歐洲傳播。麥斯麥認為人體內存在著磁流,并認為人生病的根源是磁流不順,絲毫不進行心理學研究。但在當時的環境下,麥斯麥披著斗篷吹口琴煞有其事地治療確實幫助了許多患者康復,他也因此名聲大噪。
然而,缺乏科學依據的理論和行為終歸不可能永遠站得住腳。隨著麥斯麥的財富和名望都隨著磁力療法的推廣不斷提升,路易十六也開始著手調查他的磁力療法。調查結果表明,其實患者能夠康復完全是因為他們接受了積極的暗示,而非所謂的磁力療法,麥斯麥也因為對催眠荒誕的解釋和推廣落得名譽掃地的下場。但從此之后心理學家們開始研究催眠的實質,并將其應用到了更多領域。
雖然心理學界對于催眠概念的界定有所分歧,但心理學家們普遍同意這一觀點:催眠是通過使被試者進入一個容易被暗示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被試者會跟隨著催眠師的引導進行思考和行動。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催眠理解為一種平靜而恍惚的意識狀態。被催眠時,人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從而更容易接收外部給予的暗示。
我們在清醒的時候意識會不停地工作,幫助我們認識自身和周圍的環境。其實在睡覺、做夢甚至被催眠的時候,我們也是完全具有意識的,但后者所處的意識狀態和清醒時的狀態不盡相同。
與我們在影視、文學作品中看到的催眠不同,雖然人在被催眠的時候更容易接受外界給予的暗示,但其實并不會因為被催眠而失去對自身行為的掌控能力。也就是說,催眠并不能讓人做完全不符合其主觀意愿的事。像《催眠·裁決》里,催眠評審團,通過誘導其回憶起難過的事情,在此傾向下做出符合他們內心邏輯的判斷,是可以做到的。但通過話術就能夠遠程催眠綁匪,使其以為自己溺水這樣的情況,在實際操作中則是難以實現的。
同時,催眠也并不是一種能夠喚醒人類內心深處記憶的可靠方法。因為只有一部分親身經歷會被保存在記憶中,而且這部分經歷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就像你剛剛經歷了一件非常震撼的事兒,你迫不及待地把它分享給你的好友,表達出來的意思幾乎和現實一致。但一個月、幾個月后,你再向其他朋友說起這件事的時候,你可能只能講出個六七成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依靠催眠能讓你再把這段記憶更新一遍,像剛發生時那樣清晰嗎?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只有20%左右的人能夠比較容易進入被催眠的狀態,而這些人一般想象力比較豐富,或對他人有較強的依賴性以及相信催眠的作用。一種流派認為催眠是一種社會影響現象而非心理現象,即被催眠者在催眠過程中的行為是因為他們認為催眠師想要他們表現出這個樣子,而不是在引導下表現出來的;另一種流派認為催眠與意識分離有關,即意識脫離所處環境的現象。
催眠之所以能夠作為一種治療方式,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答案是:選擇性注意。
催眠并不能在生理層面上讓我們感受不到痛苦,但在被催眠的狀態下我們能夠在各種暗示下不去注意到疼痛感,這實際上是一種主動的心理暗示。在正規、合法的臨床催眠治療中,醫生能夠通過讓患者自愿進入意識分離狀態來給予積極的暗示幫助患者康復。也就是說,催眠是通過讓人主動地進入意識分離的狀態,在那個狀態下完成治療的,因此也被廣泛地應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療,包括精神焦慮、慢性疼痛等。一般來說,只要不過度依賴催眠,反復地進入意識分離的狀態,對人的精神健康是沒有損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