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明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江蘇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把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重要內涵和鮮明標識,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一、江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探索
江蘇堅持依法依規監管、有力有效服務,設立高規格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出臺《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確立“1+3+7”攻堅戰體系,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推動綠色轉型。調輕產業結構,2019年全省關停重組化工園區10個,關閉退出化工生產企業735家,關停“散亂污”企業4000余家,一、二、三產比例達到4.3∶44.4∶51.3;調新能源結構,淘汰30萬千瓦及以下落后煤電機組42臺、近120萬千瓦,煤炭消費總量比2016年減少2600萬噸,消費比重下降到58%以下;調綠生態布局,投入11.31億元實施長江干流10公里范圍內系統治理,全省林木覆蓋率增長至23.6%,自然濕地保護率提高至55.8%;調優運輸結構,推動大宗貨物、集裝箱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及多式聯運,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持續治污攻堅。打好藍天保衛戰,實施改善空氣質量強制減排方案,啟動治氣縮時削峰和應急管控,開展強化督查和精準幫扶;打好碧水保衛戰,落實斷面長制,開展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嚴格推進省內水環境雙向補償和跨省補償試點;打好凈土保衛戰,持續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化工遺留地塊排查,加強建設用地土壤環境準入管理。2019年,全省環境質量實現了“兩最兩超一提前”: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為近五年來最好,總體改善幅度為長三角地區最大;超額完成環境質量考核目標,超額完成污染減排序時目標;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碳減排目標。
統籌監管幫扶。開展“水平衡”“廢平衡”專項執法、“錦囊式”暗訪執法,推行生態環境執法“543”工作法和“八步法”規范化執法操作流程,實現全省移動執法“全覆蓋”,2019年累計下達處罰決定書1.4萬件,罰款12.46億元;完善停限產豁免機制,豁免名單增加到1278家,確立企業環保信任保護原則,對環境守法企業減少檢查頻次、簡化環評程序、優先安排補助資金;出臺“支持企業復工復產18條”和“加強企業產權保護23條”,為企業降成本、增活力。
加強能力建設。建成覆蓋全省的大氣網格化監測系統,在全國率先試點推進重點污染源全過程監控網絡建設,建成化工“綠色園區”云平臺;新建污水管網約1300公里,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能力67萬立方米/日、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1萬噸/日,危廢處置能力超過200萬噸/年,較三年前增長了近5倍。
推進制度創新。出臺全國首部生態環境監測地方性法規,構建獨具江蘇特色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1+7+1”制度體系,基本完成環保“垂管”改革和生態環境機構改革,完成全省“三線一單”編制,“灣(灘)長制”實現全覆蓋,建立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實現紀檢監察機關全流程、嵌入式再監督。
助推高質量發展。出臺秋冬季大氣治理攻堅“便民服務12條”,提前做好清潔能源保障工作;出臺“畜禽規范養殖9條”,明確禁養區內當前養殖完成后再關閉;率先推出“環保貸”,出臺實施綠色債券貼息等四個實施細則,為1160家企業安排獎補資金1818萬元;完善環保信用監管體系,保持全國領先位置;構建廳市會商、“金環對話”、部門聯動等機制,服務高質量發展。
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突出矛盾
雖然江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一定進展,但人多地少、資源缺乏、環境容量極小的特殊省情沒有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依然突出。
生態環境容量偏小和污染排放強度過大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萬多家,火電發電量、鋼鐵和水泥產量均居全國前三,農藥原藥、染料產量均占全國總產量的40%以上;每年廢氣、煙粉塵等排放量居全國前列,長三角區域最大;工業和生活廢水超過60億噸,約占全國的1/13。污染物排放量大、環境容量不足是制約江蘇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原因。
經濟結構調輕調優的要求與仍然偏重的現實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近年來,雖然江蘇持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但“重化型”產業結構、“煤炭型”能源結構、“開發密集型”空間結構尚未改變,重工業、傳統產業占比分別達到70%、60%以上;煤炭消費總量居全國前列,單位國土面積耗煤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倍左右;土地開發強度居全國各省(區)之首,蘇南部分地區高達28%,接近國際公認的30%開發強度臨界點。
大量環境問題與基礎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污染物收集能力不足,全省167家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的2.6萬家涉水企業中,有9000多家企業沒有污水預處理設施,一些企業預處理設施運行不正常,個別企業私設暗管違法排污;污染物處置能力不足,全省3.5萬個行政村中只有約1.2萬個建有污水處理設施,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覆蓋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率和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等指標在東部省份中排名相對靠后,與江蘇走在前列的目標定位不相適應。
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與粗放發展的舊觀念轉變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推動發展方式轉型,地方領導干部與企業都需要從思想認識上進行深刻轉變。有些地方領導干部對綠色轉型發展的認識仍停留在“口頭上”,沒有擺脫“傳統路徑”依賴。如果這些舊觀念不能徹底轉變,江蘇的轉型發展之路將更為漫長和遙遠。
三、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
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對策建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出重大戰略部署,對堅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出明確要求。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提前謀劃,早在2019年3月就與生態環境部簽訂了全國唯一的部省共建合作協議,積極推進江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試點。我們必須以部省共建試點省建設為契機,著力完善治理體系,切實提高治理能力,推動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努力挖掘、傳承、保護和利用綠色文化資源,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讓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全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推動發展模式從低成本要素投入、資源能源低效率利用、高污染排放,向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雙輪驅動模式轉變,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展現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完善生態文明法治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要根據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與時俱進完善生態文明立法體系,制定、修改、強化相關法律法規,推進依法治理生態環境,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法律支撐。加快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全鏈條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為實現綠色發展保駕護航。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對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永續利用。
健全環境治理市場體系。要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規范市場秩序,打破地區、行業壁壘,平等對待各類市場主體,引導各類資本參與環境治理投資、建設、運行,加快形成公開透明、規范有序的環境治理市場環境。積極培育環境治理市場主體,發展壯大綠色環保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完善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扶持政策,推進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和循環低碳發展。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利用市場價值規律引導社會各方主動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嚴格落實“誰污染、誰付費”的政策導向,建立完善污染治理重點領域價格形成機制,強化環境保護稅調節機制,積極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制度。
夯實生態環境責任體系。要堅持“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理念,推動健全領導責任和企業責任體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細化生態環保問責操作辦法,將生態環保問責機制納入法制框架,強化法律約束力。加強對企業排污行為的監督檢查,督促企業嚴格執行法律法規,接受社會監督,落實治污責任。科學構建責任清單,以權責清單明晰具體責任,推動形成環環相扣的責任鏈條。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力度,實施精準問責,對關鍵領域、突出環節中未履職者予以從快、從嚴問責。制定出臺環境執法人員盡職免責管理辦法,探索建立嚴管與厚愛、激勵與約束并重的機制。
構建環境治理全民行動體系。要完善公眾參與環保監督機制,暢通監督渠道,強化舉報反饋,鼓勵新聞媒體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曝光,營造治污攻堅輿論氛圍。發揮各類社會團體作用,鼓勵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參與環境治理,引導行業協會發揮促進行業自律的作用,大力發揮環保志愿者的作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傳播生態文化正能量,提高公民環保素養,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引導各方主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推動全社會自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倡導綠色出行、綠色消費。
(作者系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副廳職環境監察專員)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