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鐘全福 樊海平 薛凌展 林煜 章兆興 林雅嵐



摘要:為比較不同開口餌料對似仔魚生長和存活的影響,采用枝角類、鹵蟲無節幼體、人工微粒飼料和蛋黃等餌料對似仔魚進行21 d喂養。結果顯示,枝角類組的存活率最高,達(77.83±1.76)%,其次為鹵蟲無節幼體組,為(63.67±1.76)%,人工微粒飼料組僅為(6.50±1.00)%,蛋黃組在開口攝食10 d累計死亡率已達100%。全長特定生長率以枝角類組最高,其次為鹵蟲無節幼體組,分別為(7.18±0.55)%/d、(6.94±0.38)%/d,2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而人工微粒飼料組和蛋黃組分別為(3.75±0.23)%/d和(0.98±0.18)%/d,顯著低于枝角類組和鹵蟲無節幼體組(P<0.05)。比較R2,3種模型均能較好地擬合投喂鹵蟲無節幼體和枝角類似仔魚全長、生長曲線方程,但Bertalanffy和Gompertz生長模型擬合的似仔魚生長拐點日齡均晚于Logistic生長模型的擬合結果。綜上,以枝角類和鹵蟲無節幼體等動物性餌料生物為開口餌料能顯著提高似仔魚生長速率和存活率。在生長曲線擬合度相近的情況下,以Logistic模型對似仔魚生長曲線的擬合效果較好,擬合似仔魚生長拐點在18~19日齡。
關鍵詞:開口餌料;似;仔魚;生長;存活
中圖分類號: S965.11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7-0186-05
似(Pseudogobio vaillanti),隸屬于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亞科(Gobioninae)、似屬(Pseudogobio),俗稱南風魚、麻姑、肉公、棍子魚、馬頭魚,是一種小型的溪河底棲經濟魚類,主要分布于長江中游、閩江、北江、錢塘江、靈江、黃河和淮河等水系[1-2]。雖然其體型較小,但含肉率高、肉質鮮美,深受人們喜愛。由于長期以來的過度捕撈,環境污染和適宜產卵繁殖的環境條件日益減少等因素,似自然種群資源急劇下降,且似性情較暴躁、人工繁育難度大、苗種培育成活率低[3]。目前,對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學特性[4]、系統發育[5-6]、生物地理學[7-9]、物種分化比較[10-11]、遺傳多樣性[12]、生態環境和繁殖特性[3]、耐溫性[13]及肌肉營養[14]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似的馴養和人工繁殖已在福建順昌取得初步成功[15],但仍面臨著苗種培育成活率較低的問題,尤其是在早期仔魚開口馴養這一關鍵階段,而似仔魚開口餌料的研究也未見相關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開口餌料對似仔魚生長和存活的影響,為似仔魚開口餌料的選擇、提高苗種培育成活率和生長速度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魚及開口餌料
試驗于2019年6—7月在福建省順昌縣兆興魚種養殖有限公司吉舟養殖基地開展,試驗采用的似仔魚為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在該基地人工繁殖的同批次受精卵中孵化時間較一致的同批出膜4日齡仔魚,平均全長(4.99±0.22) mm。
4種仔魚開口餌料分別為初孵鹵蟲無節幼體、枝角類、蛋黃和人工微粒飼料。鹵蟲卵,購自無棣鑫坤水產有限公司(皇冠牌);枝角類從吉舟養殖基地的生物餌料培育池塘撈取,經60目篩網過濾后投喂,主要種類為象鼻溞(Bosmina)、裸腹溞(Moina)、溞(Daphnia)和秀體溞(Diaphanosoma)等;蛋黃經60目篩網揉洗成蛋黃水,再用120目篩網清水沖洗后投喂;人工微粒飼料為日本產錦鯉仔魚用半浮型開口配合飼料,其粒徑≤200 μm,粗蛋白含量≥48.0%,粗脂肪含量≥3.0%,粗纖維含量≤2.0%,粗灰分含量≤18.0%,水分含量≤10.0%,磷含量≥1.3%,維生素A含量≥9 900 IU/kg,維生素D3含量≥1 900 IU/kg,維生素E含量≥240 IU/kg,維生素C含量≥59 mg/kg。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定分為鹵蟲無節幼體、枝角類、蛋黃和人工微粒飼料4種不同開口餌料投喂組,每組3個平行。試驗容器為60 cm×50 cm×50 cm的玻璃水簇箱,水位40 cm。取同批次4日齡仔魚,每箱隨機放養400尾。每天于08:00和17:00各投喂1次,鹵蟲無節幼體和枝角類投喂組每次投喂密度達8~10個/mL水體,蛋黃和人工微粒飼料投喂組每次的投喂量為仔魚體質量的10%。每次投喂后2.0 h進行吸污換水,每次換水1/4,并觀察仔魚行為和外部形態的變化,記錄各組仔魚死亡情況。試驗期間適量充氣增氧,維持水體溶解氧含量在5.0 mg/L以上,水溫為20~23 ℃,水體pH值為6.8。
1.3 數據測定與統計分析
試驗開始后隔天分別對每個平行試驗組隨機抽取10尾仔魚,測量全長;試驗結束時,每個平行試驗組隨機抽取10尾仔魚,測量體質量;試驗開始后的5、10、15、20 d統計各平行試驗組的仔魚死亡數量,計算成活率;仔魚開口攝食率的測定參照林貞賢等的方法[16],在投喂24、48 h后每平行試驗組隨機抽取20尾仔魚,在生物顯微鏡下逐尾檢查仔魚胃腸道內是否有食餌,計算開口攝食率、成活率、平均日增全長、全長平均增長率和全長特定增長率的計算參照曹振東等[17]、Ruyer等[18]和施兆鴻等[19]的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成活率=終尾數/初尾數×100%;
平均日增全長(mm/d)=(終平均全長-初平均全長)/試驗天數;
全長平均增長率=(終平均全長-初平均全長)/初平均全長×100%;
式中:Lt2和Lt1分別表示發育至時間t2和t1時的全長。
試驗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試驗結果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軟件進行顯著性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進行多重比較檢驗,P>0.05表示差異不顯著,P<0.05表示差異顯著;采用非線性回歸分析擬合估算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生長模型參數A、B、k的最優估計值,根據擬合度(R2)評價生長模型[17-19],各生長曲線模型及參數計算公式見表1。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開口餌料對似仔魚開口攝食和存活的影響
鹵蟲無節幼體、枝角類、人工微粒飼料和蛋黃等4種開口餌料投喂24、48 h似仔魚的開口攝食率和不同時段的存活率見表2。由表2可知,投喂24 h仔魚的開口攝食率以鹵蟲無節幼體組最高,其次是蛋黃組,2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顯著高于枝角類組和人工微粒飼料組(P<0.05),以枝角類組最低,平均24 h開口攝食率僅20%;而投喂48 h各試驗組仔魚均達到100%開口攝食。
在仔魚存活率方面,不同時段各開口餌料試驗組仔魚存活率存在一定差異,各試驗組仔魚存活率呈下降趨勢。開口攝食5 d,以鹵蟲無節幼體組仔魚存活率最高,其次為枝角類組,2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但顯著高于其他兩試驗組(P<0.05);而人工微粒飼料組和蛋黃組存活率顯著下降(P<0.05),累計死亡率分別達到48.33%和81.83%;在試驗中后期,仔魚存活率以枝角類組最高,顯著高于其余3個試驗組(P<0.05),其次是鹵蟲無節幼體組,而人工微粒飼料組和蛋黃組的存活率均很低,人工微粒飼料組至試驗結束時平均存活率僅為6.5%,蛋黃組至開口攝食10 d累計死亡率已達100%。
2.2 不同開口餌料對似仔魚生長的影響
4種開口餌料投喂似仔魚的生長見表3。由表3可知,開口攝食2 d,鹵蟲無節幼體組仔魚全長顯著高于其他試驗組(P<0.05),開口攝食4 d,枝角類組顯著高于人工微粒飼料組和蛋黃組;開口攝食10 d,枝角類組仔魚全長與鹵蟲無節幼體組差異不顯著(P>0.05),至開口攝食16 d,枝角類組仔魚全長顯著超過鹵蟲無節幼體組(P<0.05)。試驗結束時,以枝角類組仔魚的生長率最大,其體質量顯著高于鹵蟲無節幼體組和人工微粒飼料組,其全長與鹵蟲無節幼體組差異不顯著(P>0.05),但均顯著高于人工微粒飼料組。
2.3 似仔魚生長曲線模型的擬合分析
4種不同開口餌料對似仔魚生長的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生長模型擬合參數估算值和R2,由表4可知,3種生長模型對投喂鹵蟲無節幼體似仔的全長生長具有較高的擬合度,相關擬合度系數(R2)最低為0.998,其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生長模型表達式分別為L=246.117×(1-0.732e-0.012t)3、L=81.143×e-2.740e-0.033t和L=36.555/(1+5.843e-0.096t);對投喂枝角類似仔魚全長生長也具有較高的擬合度,相關擬合度系數(R2)最低為0.995,但Bertalanffy模型估算似的最大理論全長A(2 688.408 mm)與其實際值存在較大差異,對投喂枝角類似仔魚全長生長曲線模型選擇Gompertz和Logistic生長模型,表達式分別為 L=136.117×e-3.439e-0.031t和L=40.217/(1+8.107e-0.110t)。因此,在生長曲線擬合度比較接近的情況下,以Logistic模型對投喂鹵蟲無節幼體和枝角類似仔魚生長曲線方程的擬合效果較好,擬合的似仔魚生長拐點在18~19日齡。而投喂人工微粒飼料和蛋黃似仔魚存活率極低,仔魚處于不正常生長狀態,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生長模型對投喂人工微粒飼料和蛋黃似仔魚的全長生長曲線擬合效果較差,相關擬合度系數(R2)為0.885~0.982。
3 討論
3.1 不同開口餌料對似仔魚開口攝食的影響
輪蟲、無節幼體、小型枝角類撓足類和小球藻等是淡水魚類主要的天然開口餌料,而蛋黃和微粒配合飼料是比較常見的仔魚開口人工餌料,仔魚開口攝食一般會優先選擇一些游動緩慢、大小適口的餌料[20-21]。在本次試驗中,仔魚初次開口攝食率以鹵蟲無節幼體組和蛋黃組最高,這與鹵蟲無節幼體在淡水水體的游動能力減弱、比枝角類更易捕食、蛋黃對仔魚的適口性比人工微粒飼料相對較好有關,仔魚在開口48 h后開口攝食率均達100.00%。這與白甲魚仔魚初次開口攝食率為48.00%、至 72 h 的開口攝食率為100.00%[22],泥鰍仔魚的初次攝食率為28.57%,到72 h后達最高88.00%[23]等研究結果基本相一致。
3.2 不同開口餌料對似仔魚生長和存活的影響
投喂4種開口餌料似仔魚的存活率均顯下降趨勢,動物性生物餌料投喂組仔魚存活率顯著高于人工餌料投喂組。雖然似仔魚對鹵蟲無節幼體、枝角類、人工微粒飼料和蛋黃等開口餌料的攝食率均可達100.00%,但蛋黃和人工微粒飼料等人工餌料的營養不能滿足其生長存活的需求,導致存活率在早期就大幅下降,而且蛋黃組仔魚在開口攝食 10 d 累計死亡率達100%,這與不同餌料對胭脂魚仔、稚魚攝食和生長影響的研究結果[24]相似。在生長速度表現方面,由于枝角類和鹵蟲無節幼體均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符合仔魚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仔魚生長速度均顯著高于人工餌料投喂組,但鹵蟲無節幼體的EPA和DHA含量均較少,長期單一投喂鹵蟲無節幼體會影響仔魚的生長發育[25-26],而且鹵蟲無節幼體在淡水中存活時間短,這也是導致鹵蟲無節幼體組仔魚生長略遜于枝角類組的主要原因。
生長曲線拐點表示此時生長速率最大,拐點越早表明其生長速率越高[17,27],可根據生長曲線拐點進一步評估篩選出適合仔魚生長發育營養需求的開口餌料,從而提高仔魚的生長速度和培育存活率。本試驗以投喂鹵蟲無節幼體、枝角類、人工微粒飼料和蛋黃等開口餌料的似仔魚全長生長為指標,進行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生長模型的擬合回歸分析,根據R2的比較,3種模型均能較好地擬合投喂鹵蟲無節幼體和枝角類似仔魚全長生長曲線方程,但Bertalanffy和Gompertz生長模型擬合的似仔魚生長拐點日齡均晚于Logistic生長模型的擬合結果,因此,在擬合度相近情況下,Logistic生長模型更適合于似仔魚全長的生長曲線方程擬合,也進一步說明枝角類和鹵蟲無節幼體作為似仔魚開口餌料的優勢。
4 結論
以枝角類和鹵蟲無節幼體等動物性餌料生物為開口餌料能顯著提高似仔魚的生長速率和存活率。在本試驗條件下,投喂枝角類的似仔魚生長率和成活率略優于投喂鹵蟲無節幼體,在枝角類等天然餌料的供應無法滿足時,可用鹵蟲無節幼體進行補充。Logistic生長模型更適合用于似仔魚全長生長曲線方程的擬合,擬合出的似仔魚生長拐點在18~19日齡。
參考文獻:
[1]伍獻文. 中國鯉科魚類志(下卷)[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513-516.
[2]朱元鼎. 福建魚類志[M]. 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345-367.
[3]黃永春,謝湘筠,涂晨凌,等. 汀江似(Pseudogobio vaillanti)生態環境和繁殖特性的調查[J]. 漁業研究,2017,39(2):127-131.
[4]謝從新,劉齊德. 似生物學的初步研究[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1986,5(1):73-82.
[5]楊金權. 亞科魚類分子系統發育、演化過程及生物地理學研究[D]. 武漢: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
[6]俞利榮,樂佩琦. 似類魚類的系統發育研究(鯉形目:鯉科)[J]. 動物分類學報,1996(2):244-255.
[7]夏曦中,張訓蒲,劉煥章. 似(Pseudogobio vaillanti)的分子生物地理學分析[J]. 自然科學進展,2005,15(9):1064-1069.
[8]夏曦中,張訓蒲,劉煥章. 中國似魚類生物地理學過程研究[C]//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魚類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魚類學分會2004年學術研討會. 重慶,2004.
[9]楊秀平,張敏瑩,劉煥章. 中國似屬魚類的形態變異及地理分化研究[J]. 水生生物學報,2002,26(3):281-285.
[10]夏曦中. 吻屬和似屬魚類物種分化的比較[D].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5.
[11]俞利榮,樂佩琦. 東亞似類魚類的起源和演化[J]. 水生生物學報,1996(1):1-7.
[12]張敏瑩,楊秀平,劉煥章. 似屬魚類遺傳多樣性的RAPD分析及種的劃分問題[J]. 水生生物學報,2003,27(3):314-317.
[13]黃永春,肖書杰,謝湘筠,等. 似耐溫性及溫度對其耗氧率和排氨率影響的研究[J]. 漁業現代化,2015,42(5):13-17.
[14]胡靄臻,鄭善堅. 蛇與似肌肉氨基酸含量測定及營養分析[J]. 浙江農業科學,2018,59(4):647-649.
[15]高文軒. 順昌:水產優質良種“似”人工繁育試驗喜獲成功[J]. 漁業致富指南,2018(20):9.
[16]林貞賢,楊廣成. 不同開口餌料對泰山螭霖魚仔魚攝食力、存活和生長的影響[J]. 泰山學院學報,2015,37(3):84-88.
[17]陸專靈,趙忠添,侯樹鑒,等. 開口餌料對泥鰍苗種存活率的影響及其生長曲線擬合分析[J]. 南方農業學報,2016,47(8):1411-1415.
[18]唐章生,林 勇,楊慧贊,等. 吉富羅非魚生長模型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2011,38(18):104-107.
[19]何國森,陳度煌,曾占壯,等. 不同餌料對泥鰍苗種前期培育效果的研究[J]. 福建水產,2015,37(1):62-67.
[20]楊西偉,徐鋼春,徐 跑. 淡水魚仔魚開口攝食及其餌料的研究進展[J]. 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4(22):45-48.
[21]朱成德. 仔魚的開口攝食期及其餌料綜述[J]. 水生生物學報,1986,10(1):86-95.
[22]李 強,李孟均,周傳江,等. 饑餓對白甲魚(Onychostoma sima)仔魚攝食、生長的影響[J]. 淡水漁業,2009,39(5):32-37.
[23]王有基,陸望明,胡夢紅,等. 人工育苗條件下泥鰍仔魚的攝食與生長[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6(5):665-669.
[24]劉曉蕾,王 川,蒲德永,等. 饑餓及不同餌料對胭脂魚仔、稚魚攝食和生長的影響[C]//中國海洋湖沼學會魚類學分會、中國動物學會魚類學分會2012年學術研討會.蘭州,2012.
[25]潘 茜,葉金云,陳建明,等. 古根豐年蟲營養成分分析[J]. 淡水漁業,2009,39(5):43-46.
[26]彭瑞冰,蔣霞敏,樂可鑫,等. 5種餌料動物的營養成分分析及評價[J]. 水產學報,2014,38(2):257-264.
[27]項 云,王 偉. 不同育雛方式下雛鴿的生長曲線[J]. 浙江農業學報,2000,12(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