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瑾 陸明昕

摘 要:本文在闡述生態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才培養模式的生態學觀點和研究原則。
關鍵詞:生態學;生態學視角;人才培養模式
1 生態學視角與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1.1 生態學相關概述
生態學,最初是由德國生物學家E.赫克爾(E.Haeckel)于1868年提出,是一門“研究有機體或有機群體與其周圍環境的全部關系”的科學。生態學研究生命系統與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主張任何事物都不是與別的事物毫無關聯的支離破碎的個體,而是更加復雜和廣闊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生態學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生態主體、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1]生命與特定環境構成特定的生態系統,在生態系統中生態主體與環境之間,通過物質流和能量流的動態流動,從而調節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
1.2 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培養模式是為了解決人才培養中“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用什么培養”的問題。具體是由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質量評估四個部分組成[2]。
培養目標是對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這一問題進行了說明,一般包括人才根本特征、培養方向、培養規格、業務培養要求等內容。培養過程是指根據人才培養制度的規定,運用教材、實驗實踐手段,從事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主要包括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途徑和培養方案等。培養制度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是指有關人才培養的重要規定、程序及其實施體系,是人才培養得以按規定實施的重要保障與基本前提。質量評估是依據一定的標準和規則對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和培養制度等進行監控,并及時對前幾種因素進行反饋、調節與優化,以促進培養人才的質量和效益。[3]
2 生態觀:研究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思維
生態學追求的基本目標是生命的和諧發展。生命總是處于一定的環境之中,生命的發展需要環境的支持和對環境的適應。生態學的立場就是基于生命本身,探索影響生命發展的特定環境因子及其相互關系,以追求生命最終的和諧發展。生態學是一種新的世界觀,從生命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去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4]人才培養模式是研究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它始終圍繞著“人”的發展開展研究。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中最為核心的要素,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就是通過對社會需求和學校教育資源的分析用以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從這一維度看,生態學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立場是一致的,基于生命的立場,來探索生命與環境互動中的發展問題[5]。
基于生態學的視角看人才培養模式,即將人才培養看作是一個圍繞學生而形成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里,學生主體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外界環境通過培養模式對學生進行各種知識、技能、價值規范等物質流和能量流的輸入,學生主體通過對于環境作用的反饋,向環境輸出培養模式中所包涵的人才、觀念等物質流與能量流。換言之,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生態系統中可視作學生主體與環境進行互動的中間環節。人才培養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否同學生和環境之間的輸入與輸出的匹配性相關,若輸入與輸出不匹配,那么該人才培養生態系統就會呈現失衡狀態[5]。培養模式作為主體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流通環節,若處于一個失衡的培養生態系統中,必然需要通過進行調整以促進該生態系統的再平衡。培養模式的調整就是以主體與環境間的平衡為目的,所以在生態學視角下,培養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學生主體與外界環境之間動態的調節機制,如下圖1所示。
由圖1所示,研究某類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合不合理,可以從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質量評估等四個重要方面去分析。例如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程度和學習需求,學校是否能提供給學生實現這一培養目標的各種條件,該培養目標是否符合社會期待(這種社會期待可以從就業的角度也可以從人的可持續發展角度來評判)。一個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或者某一類人才的培養模式絕不是固定不變的,應該與時俱進,建立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問效機制,學生和其所處的學習環境都能得到關注,并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得到及時修正。
3 孕于生態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原則
3.1 有機性和內在關聯原則
生態就是生命的自然狀態,生命的基本特性就是有機性。在這一原則指導下,要清醒地認識和把握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機組成要素,即要找出影響生態系統健康的內部、外部影響因素。在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已有的人才培養模式理論提出的影響培養的構成要素來分別考慮,諸如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成果等來分別分析人才培養情況。
3.2 整體性原則
“生態智慧以生態的整體性為價值的本位,追求生態系統的整體合理性”。也就是說生態學理論指導我們各種生態系統均追求整體合理性,而不以個體合理性為價值根基。據此觀點,我們在觀察和分析一個生態系統時,更加傾向于關注整體的狀況,從整體的高度和角度把握改善生態環境的方向和涉及的方面。不能單看一所學校,也不能單考慮學生個體[5]。
3.3 共生互動與自我生長原則
生態哲學主張,任何整體都是各個部分和要素構成的,而且各個部分或要素都是有機相連、共生互動和自我生長的。學生的自我生長是人才培養質量最終呈現個體差異性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們在研究人才培養這一問題是一定要清楚人才培養對象的發展現狀,關注培養對象的需求和成長規律。
參考文獻
[1]龍夢晴,張楚廷.我國大學人才成長的生態學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2):55-55.
[2]劉獻君,吳洪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涵、制約與出路[J].中國高等教育,2009(12):10-13.
[3]王偉廉.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質量的首要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9(8):24-26.
[4]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陳瑾.理工科院校高等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究——基于生態學視角[D].南京理工大學,2017.
作者簡介
陳瑾(1992-),女,江西九江人,教育學碩士研究生,武警士官學校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