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曙光 黃女杰
摘 要:《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司機的應急處理亦是如此,所有的應急處理均可歸納為三種情況:列車由動到停的狀態、列車停車時的狀態、列車由停到動的狀態。司機在所有應急的處理過程中要緊盯此三種狀態,通過歸納總結,形成亙古不變的處理原則。
關鍵詞:地鐵司機;應急處理;三種狀態
1 列車由動到停的狀態
1)列車未自動施加制動,需要司機判斷。列車運行情況下,司機發現異常,必須果斷判斷什么情況下需要停車,什么情況下不用停車。此種情況,對司機的最高要求,要求司機極端情況下必須在1秒之內本能的做出反應。此種情況的判斷分兩種:一種是沒有時間去判斷(如剛動車瞬間的異常),必須對各種異常提前根據經驗做好各種預想,在真正遇到的時候依靠本能去采取制動措施。列車在動車的瞬間,需要司機判斷是否停車經常遇到的異常情況有:乘客報警響起、站臺有人奔跑或撲打通道門、站臺400兆呼叫司機、行調通過電臺呼叫司機。這幾種情況,需要司機做好充分預想,在應急發生時依靠本能去采取制動措施;第二種是有時間去判斷是否需要停車,如發現接觸網或線路異物,運行中接到乘客報警,此種情況需要司機熟練掌握不同情況下的應對舉措,與第一種情況相比,要求相對稍低一些,因為司機至少有10秒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判斷。
舉例說明:運行中發現前方接觸網有異物
處理:(1)控制速度判斷是否需要停車(若無法判斷,則限速15KM/H低速判斷)(2)判斷需要停車(接觸網上韌性較強的物品),則播放臨停;(3)不需要停車的情況分為無需限速(接觸網上韌性較小或隧道頂部小于5cm膠條)和限速(除了無需限速和停車的,剩余都是需要限速的。限速通過分為首列車限速15km/h通過后處理/正常運行)通過兩類;(4)報行調;(5)停車后現場處理。
2)設備觸發制動,不需要司機判斷。列車在運動情況,若列車因故障、設備觸發緊停,為最簡單的處理,因為司機無需在千鈞一發之際,去考慮太多因素,規避了最重要的且沒有時間去判斷如何處理的第一步的操作風險,如運行中乘客解鎖車門/故障緊制,因為該種情況下列車必然會停車,故司機無需再去判斷是否需要停車,只需做好停車的預想及時做好停車后的操作即可。
3)由動態到靜態轉變過程中的處理(要對區間位置心中有數,并在停車過程中記下公里標)。(1)播臨停。判斷列車施加緊急制動,或者必須要停車的,待列車停車過程中,即播放臨時停車廣播,為后續處理贏得時間。且播放臨停廣播為故障處理第一步,不至于因向行調匯報、追問,而導致司機忘記小的操作步驟。在正常情況下,小的操作步驟未做可能不會導致太大的影響,而在應急處理情況下,往往小的操作步驟會導致大的影響。如同樣是廣播安撫乘客,在正常情況,司機未播放臨停廣播安撫乘客,可能不會引起乘客的恐慌。但在應急的情況下或者救援連掛時列車的撞擊,一個廣播播放不到位就可能導致乘客的踩踏騷亂事件。(2)報車站(若離車站較近)。若離車站附近,第二步即報車站,所有應急通用語言:“XX車站,列車發生異常,司機正在處理”,或針對性的請站臺確認異常情況:“XX站臺,列車發生緊制,請確認是否有屏蔽門故障或有人按壓站臺緊停按鈕”(因為車站導致列車由動轉為停車的因素主要兩個,一個屏蔽門,一個站臺緊停按鈕)(3)報行調。將收集到的故障現象向行調匯報“行調,XX次列車在XX站出現緊制/乘客報警/異物侵限……(先簡單描述最主要的情況,后描述具體燈屏氣壓異常的情況)”
2 列車在停車狀態
1)判斷是屬于信號故障、車輛故障還是應急事件。(1)信號故障判斷方法。信號屏中顯示緊急制動,顯示緊制為信號故障最多發的現象。信號故障相對車輛故障,是比較簡單的處理方法,信號故障要么重啟信號設備,要么切除信號設備。(2)車輛故障判斷方法。車輛屏、各種燈顯示異常,如燈不亮。唯一的一個信號故障和車輛故障均可能會出現的異常是:門關好后無推薦速度。也可能屏幕卡屏,也有可能是信號故障。(3)因外在因素導致應急事件的處理(司機要通過監控/通道門目視等情況確認,需要司機有自己的判斷,不要盲從)人員因素:乘客因素(報警、火災、騷亂等)導致的應急事件,因乘客為非專業人員,司機需要先判斷情況,確認是否影響行車再向行調匯報,不能盲目的匯報;當站臺人員呼叫司機停車時,站臺剛啟動,因站臺人員為專業內部人員,司機需要立即停車,停車后再判斷現場情況并報告行調,按照行調命令執行;設備因素:異物、接觸網停電及其他設備異常;該種情況,因無法向內部專業人員車站人員或者外部業余人員乘客了解現場情況,需要司機自行果斷的進行準確判斷,并報告行調,進行準確的處理,無法借助車站人員協助處理。
2)判斷是否需要離開司機室現場處理。信號故障無需現場處理,需要前往現場處理的只有車輛故障情況下的車門單個車門故障/X節車微動開關跳閘,應急情況下只有異物處理和火災疏散的其中一種情況需要司機現場處理,其他均無需司機現場處理。
司機在行車過程中,需做好時刻離開司機室到現場處理的思想準備,日常備品盡量保持隨身攜帶,養成習慣,避免在應急情況下,司機需要離開司機室處理,除了考慮故障應急的處理,還要考慮備品齊全。
3 列車由停車到動車的狀態轉變
1)要清楚先動車后報行調,還是先報行調再動車。只有打旁路、降級動車需要先報行調,其他的均是動車后再報行調。若司機不清楚分類,則可利用應急處理中車站人員確認的時間,司機報行調處理完畢后動車。
正常情況下,行車憑證的改變需要報行調取得授權,如信號機顯示異常,推薦速度顯示異常等情況需要先報行調,其他的在車站的非憑證異常情況,均是憑車站人員的好了信號動車。
2)動車前司機要清楚“五要素”。動車前司機需與行調確認XX次、以XX模式、憑地面信號/車載信號/時刻表、限速XX、運行至XX目的地。司機在值乘時刻表之外臨時加開的列車時,該“五要素”需要和行調全部進行確認并確認清楚。時刻表內的列車遇到異常情況,再次動車前需要與行調重點確認以XX模式、憑地面信號/車載信號/時刻表動車,這兩個要素。因列車在單程始發后,有時刻表內默認的車次和默認的目的地,若有變化,行調會進行變更通知的。
4 司機良好的作業習慣
1)讓日常作業成為一種習慣。讓日常每一步哪怕再細小的操作,都要重復、重復,務必讓操作成為習慣。從出勤抄寫日志、確認施工、確認發車時間、備品確認、狀態卡簽領、檢車時放置狀態卡、放置800兆等的先后順序,都要固化成為一種習慣,習慣變化的越少,習慣養成的越久,在狀態不好的時候,依靠習慣和肌肉記憶防止人為失誤。司機的人為失誤,均是在狀態不好的情況下發生。
2)讓臨時變化部分成為習慣。牢記行車揭示、或操作中變化部分,盡快適應變化,并讓變化部分通過重復重復再重復的操作成為一種操作習慣。一旦讓臨時變化部分成為習慣后,再次遇到新的臨時變化,盡快將臨時變化部分轉變為操作習慣。
3)匯報和操作分開,避免邊說邊做。要么是先操作再匯報,或者是先匯報再操作。現場處置過程中,一方面考驗司機的信息收集匯總能力,一方面考驗司機的現場處理操作能力。信息收集方面,重點匯報“燈屏氣壓”的顯示,現場處理方面,重點在操作前先確認開關位置,然后再操作,操作完畢再確認是否操作正確。
參考文獻
[1]張雙雙.地鐵司機人因失誤分析與預防控制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0(04):30.
[2]王銳.試論地鐵司機對于行車安全的作用[J].科技風,2019(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