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
淄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為齊文化的發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其中,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達500余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淄博名稱形成于20年代初期,由淄川、博山兩地合稱而成;1945—1953年,設立淄博特區、淄博專區;1954年,設立淄博市,是山東省第三座省轄市。
1 淄博文化遺跡眾多
文化是城市的“魂”,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家園。淄博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具有為數眾多的文物古跡、文學巨著和民俗文化。一是淄博具有眾多的古遺址,主要包括稷下學宮相關遺址、沂源地區猿人遺址以及后李遺址等70余處。二是名人故居眾多,主要包括趙執信故居、王漁洋故居、蒲松齡故居等12處。三是淄博古老文物藏品眾多,主要包括陶瓷器皿、青銅器、樂器等。四是古墓群眾多,主要包括管仲墓、蒲松齡墓、房玄齡墓等多達33處。四是近代、現代遺址眾多,主要包括馬鞍山抗日舊址、黑鐵山起義舊址、淄博礦務局德日建筑遺址等40余處。五是古建筑群眾多,主要包括四世宮保坊、顏文姜祠、漁洋祠多達近60處。六是文學巨著繁多,主要有《孫子兵法》《聊齋志異》《管子》《孫臏兵法》《晏子春秋》《齊民要術》《考工記》《九章算術注》《鄒子》等巨著,還有王漁洋、趙執信等著名文學家的詩文著作等,另外,牛郎織女傳說、孟姜女傳說、顏文姜傳說都是淄博當地著名的民間文學。六是淄博還有眾多的民間習俗以及傳統雜技曲藝等等,比較有特色的主要有鷓鴣戲、五音戲、周村芯子、蹴鞠、商家大鼓、聊齋俚曲,磁村花鼓等等。
2 齊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齊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是淄博地方歷史文化的主脈,在淄博文化傳承中居龍頭地位。齊文化有很多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點:一是齊文化遺址眾多。齊文化發源于臨淄的古遺址、古遺跡以及眾多的墓葬群,被廣大學者稱為“地下歷史博物館”。目前已發現的遺址多達300余處,其中,大型古墓150余座,出土的各類文物更是數量眾多。目前,臨淄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就有“田齊王陵”、“齊國故城遺址”等。3000年前的齊國故城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距今2000多年前的田齊王陵是淄博現存較完整的齊國時期的6個君王墓群,更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先秦諸侯王陵古墓群,被廣大學者譽為中國的“東方金字塔”。二是淄博名人、典籍、歷史故事影響深遠。齊國作為春秋五霸之首,在臨淄建都先后長達800余年,期間涌現出了無數的名人先賢。其中姜太公、管仲、齊桓公、孫武、孫臏、晏嬰等歷史名人都在淄博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名垂千史的豐功偉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淄博大地上留下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典籍,比如《管子》《齊民要術》《孫子兵法》《晏子春秋》《考工記》。歷史故事眾多也是淄博地區文化的一大特點,后羿射日、精衛填海、摩肩接踵等神話成語、歷史故事更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津津樂道。三是齊文化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及研究素材。齊文化是開放包容的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是開放包容的文化,它的依法治國、重商改革鮮明特征更是成為齊文化鮮明的符號,更被無數政要視為治國理政的榜樣和典范。
3 齊文化促進淄博文化名城建設的重要意義
3.1 有力塑造淄博城市精神
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反映了這座城市的文化素養,更體現了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反映了城市市民的整體素質,生動體現了城市的活力和凝聚力,更集中體現了城市風格。齊文化作為淄博地域的主流文化,不僅承擔著傳承歷史文化優秀精神的責任,更承擔著淄博城市精神建設的重任,齊文化所蘊含的敢為人先的創新勇氣、海納百川的寬厚氣量、誠實守信的合作精神等等,都是淄博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齊文化中崇尚務實、勇于改革、重視法律、兼容并包的元素與淄博城市文化更是一脈相承的,齊文化中的這些優秀品質造就了淄博這座城市的優秀精神。
3.2 有力提高淄博品德風尚
以德治國、以德治家是我國更是淄博優良的傳統美德,這也體現在淄博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比如,淄博市桓臺縣的新城王氏王漁洋家族,家風家訓中所闡明的“忠勤報國、潔己愛民”“清慎勤、不負民”的為政之道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精華,是清廉思想的源頭,近年來中紀委以新城王氏王漁洋家族為素材拍攝了《山東桓臺新城王氏:忠勤報國鑄家魂》專題片,收到良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3.3 有力繁榮淄博文學創作
當前,淄博正著力推進文化名城建設,以滿足廣大淄博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齊文化、聊齋文化、商埠文化等淄博歷史優良文化傳統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養分和素材,隨著研究的深入和歷史的發展,淄博歷史文化這一座“金礦”必然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反映齊文化、聊齋文化等內容的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會必將不斷涌現,具有鮮明淄博地域文化色彩的陶瓷、書畫、琉璃等傳統工藝和非物質文化技藝也必將走向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岳長志.淄博文化通史[M].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
[2]鄭峰.淄博歷史人物[M].新世界出版社,2006.
[3]王京龍.齊國人本思想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