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明 李銀英 胡昊
摘 要:河北省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傳承地方文化,發展地方經濟是文化強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需求,本文從政府政策、地方文化發掘和與科技融合角度出發對河北地方傳統文化傳承途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地方傳統文化;燕趙文化;傳承途徑
基金項目:河北傳媒學院2019年度第十一屆校級科研項目“新媒體視域下河北地方傳統文化的藝術審視與傳播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KT201914)。
河北省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傳統文化及民俗文化類型多樣,民間成規模的藝術品種類包括陶瓷、編織、刺繡等二十余種,有著很強的文化資源優勢。河北省發達的交通運輸和密集的人流使其具有良好的文化傳播條件和消費群體。如何合理地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傳承發揚地方文化、服務發展地方經濟是亟待思考的問題。
1 傳承河北地方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1)傳承河北地方傳統文化是河北省響應文化強國戰略的必要實踐。自古河北地區就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保護、傳承、發揚河北地方文化是河北省響應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河北地區文化資源豐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和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分別居全國第三和第一(1);燕趙文化是河北悠久文化的精神精髓,河北省民間文化及藝術類型豐富,從書法碑帖到民間繪畫,從曲陽石雕到易水古硯,包含絕大多數的文藝種類。保護和傳承這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正是河北省響應國家政策,實現從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轉變的必經之途。
2)傳承河北地方傳統文化是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受到國際廣泛關注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利于傳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河北地區古今文明的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生長于民間,深入人心。河北梆子、吳橋雜技和蔚縣剪紙等都以特有的表現形式將燕趙文化的思想精髓流傳給當地百姓,深深影響著他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思維方式。積極搶救和保護這些河北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優秀河北傳統文化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
2 河北地方傳統文化傳承路徑
1)政府政策營造地方文化傳承氛圍。(1)文化傳承本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但隨著時代變遷以及意識形態的變化,“現代傳承開始變成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種有意識地創造記憶的時代”。(2)電視上弘揚民族文化的公益廣告、淘寶網絡故宮文創的熱賣、大街上身穿漢服的青年,這些現象讓我們看到在我國上至政府,下至社會各界,甚至是個人都自發且有目的的開始了針對傳統文化內容和形式的記錄和傳承行為。當今社會,文化自身不僅需要內在動力傳承,也要接受外力的影響,其中政府力量尤為重要。
在河北各地,各級政府的主動作為和科學作為對于本地區的傳統文化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和旅游部門應當充分引導、刺激和統籌河北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省政府應從各地區梳理并整合出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準確定位省域和市縣文化核心特色,打造省市縣級重點傳統文化產品及文創產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管理,同時科學系統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政策也是維系河北傳統文化傳承發揚的重要環節。 其次,省內各級政府宣傳部門應當集結人才針對河北傳統文化精神組織在文學、文藝、工藝品等方面的創作與展演活動,注重開發和宣傳能夠體現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項目。樹立良好的河北文化形象,營造適宜的傳統文化氛圍,加大對外文化宣傳的力度,更新拓寬燕趙文化傳播的手段和渠道。最后,相關財政部門應當保證恰當有效的財政扶持,為地方傳統文化活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提供保證,為研究河北傳統文化的學術單位機構、傳承工藝的民營企業提供項目資金支持,積極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和傳承人等,做好各級地方文化傳承的堅強后盾,維護良好的傳統文藝傳承氛圍。
2)著力地方文化發掘拓寬文化傳承領域。河北省作為中國的文化大省,文史藝資源豐富,民間傳統藝術和手工藝都極具特色和藝術價值,為了能夠更好讓它們的在新時代留存并傳承下去,深度的發掘和開發勢在必行。
首先,河北地方傳統文化的發掘會與地方文化發展結合,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娛體驗。鼓勵以民間藝術團體、社團、協會等形式讓群眾自發對地方傳統文化進行發揚發展,打造各縣市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舉辦針對社會各界的河北傳統文化特色的創意賽事及成果展覽,促進群眾對于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以及對其進行應用性轉化;通過對河北各地優秀民間藝術資源的提煉升華,形成可視化符號系統融入地方城市建筑,自然及人文景觀的建設中,打造具有河北傳統文化特色的城市文明環境。其次,將河北地方傳統文化的發掘成果與本省各層次教育工作結合,為文化傳承提供土壤。分層次在各層次教學工作中開展河北傳統文化類教學工作,逐漸形成適合各個階段年齡層學生的精品傳統文化類課程體系;在各層次教學單位開展各學科領域河北地方傳統文化研究,從人類學、藝術學、歷史學、教育學等多角度分層次進行在文化資源開發、教學教法、傳統文化轉化等方向的深度研究和探索。最后,將河北地方傳統文化的發掘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弘揚燕趙文化,結合自身優勢從百姓的吃、穿、住、用、行多個角度打造河北各地特色文化品牌,深度開發地方文化資源、注重包裝及產品周邊服務、多渠道宣傳地方特色品牌,注重形成產業鏈,讓傳統文化賦能河北地方經濟發展。
3)融合科技豐富地方文化傳承媒介。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與同時代的科技水平和傳播媒介息息相關。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傳承河北地方傳統文化需要全面利用傳播資源和渠道。借助日新月異的數字科技,融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通過整合媒介內容、形態、渠道和傳播方式、運營模式等將河北地方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擴大,從而提升文化傳播的效果。首先,利用報紙、廣播、電視以傳統的媒體形式傳承河北地方文化。大眾可以通過這些媒體閱讀有關地方傳統文化內容的文章,收聽和收看此類廣播電視節目,傳統媒體的優勢在于它們的內容采編和制播機制成熟,能夠為內容的文藝水平提供保證,傳播效果好。例如河北廣播電視臺推出的文化類季播節目《中華好詩詞》就吸引了全國各大頂尖院校參與,為年輕一代學子樹立了榜樣,起到弘揚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作用。其次,利用新興媒體形式助力河北地方文化傳承。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為河北地方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傳播提供平臺,例如創辦文化類網站、利用網絡視頻和廣播播放相關文藝作品等;利用聚合媒體為受眾提供河北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的入口,如在各大新聞客戶端文化版塊建立河北分區;社交媒體也是推廣地方文化的重要渠道,可以建立專門的微博門戶以及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面向大眾推送相關內容。
3 結語
新媒體時代社會經濟、科技、網絡信息飛速發展,河北地方傳統文化身處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北各級政府當積極出臺政策營造出良好的地方文化傳承氛圍,深入發掘地方文化拓寬文化傳承的領域,同時借助新興技術豐富地方文化傳承媒介。打造文化強省,傳承河北優秀地方傳統文化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劉繼坤.河北省文化軟實力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5.
[2][日]巖本通彌.作為方法的記憶——民俗學研究中“記憶”概念的有效性[J].文化遺產,2010.4.
作者簡介
侯瑞明,女,河北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李銀英,女,河北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網絡技術。
胡昊,女,河北傳媒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