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暉
摘 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屬于基本的公眾環境知情權,同時也屬于事業單位積極的承擔社會責任以及保護公共利益的實際行動。本文將重點闡述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制度,通過詳細的分析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出針對性的應對策略,保證讓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的實效性充分體現。
關鍵詞: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制度
在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環境信息公開以及公眾參與成為重點強化的內容,其中是涉及一項法律制度,即推動重點排污單位的環境信息公開。為了更好的踐行相關的行動,環境保護部特別制定了《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針對信息公開的主體以及范圍等加以細化,做出了更為細致的方案。
1 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的實踐意義
結合權利的角度加以審視,環境信息公開主要是讓公眾積極履行相應的環境知情權,同時承擔起具體的職責,為保護公共利益而做出的行為。整個實踐過程,能夠讓公眾對排污者的生產經營展開有力的監督,幫助其更合法的排放,減少違法環境法的行為,倒逼企業借助于科學的技術手段實現有效的創新和改造,降低對環境產生的負面作用[1]。結合立法的角度加以分析,《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出臺使得事業單位環境信息的公開擁有了可靠的依據,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促使相關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收獲相對圓滿的成果,達到既定的標準與要求。
2 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存在的問題
2.1 規范制定階段的不足之處
1)立法位階低且缺乏可操作性。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的立法僅存于相關的規章制度中,在具體操作的時候,具體的規范程度較低,這就使得事業單位實際接受到的約束力較為薄弱。事業單位的排污符合具體的標準時,可以適當的運用《環境保護法》中的相關規定。另外,結合當前所執行的相關文件內容分析,發現環境信息公開標準處于相對模糊的狀態,這就使得實際的效力無法充分的體現。
2)義務主體的范圍存在著狹窄的問題?,F階段,省級重點以上的實驗室才具備著相應的檢測和分析功能,受到廣泛的認可和關注,被認定為重點污染物排放單位。其他的實驗室如涉及材料和原料時,極易引發嚴重的污染問題。對于可能排污的事業單位,應該積極的強化信息化的管理力度,充分的彰顯出自身的效力,促使社會公眾能夠清楚的了解到相關的信息。
3)單一的責任形式且缺乏懲戒力度。根據相關的規定,若是違反了具體條例的事業單位,應該積極的承擔起相應的懲罰,根據情節的嚴重程度,合理的采取處罰措施。結合目前的情況來看,法律責任的設定并不明確,這是確保環境信息公開順利落實的關鍵,若是未能具備清晰的責任認定,將會影響到環境信息公開的進展,甚至給后續工作埋下隱患。工作實踐中,若是采用了相對單一的法律責任形式,也難以彰顯出預防以及控制等多種作用。行政法律責任僅僅是國家對于觸犯了相關條例與規定的處罰措施,無法合理的代替公眾們基本權益受到侵害的救濟。處罰的金額數據與實際的損害影響呈現出不對等的問題,難以彰顯出基本的威懾力[2]。
2.2 具體操作階段反映出的問題
1)主體間的差異明顯。因為實際的服務類型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不同事業單位具體掌握到的信息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因此發揮出的主動效力也存在差別。環境保護公共事業單位,可以依照具體的法律規定及時的參與到環境信息公開中,但是對于部分科研方向的單位來說,因其中涉及的環境內容機密性較高,所以無法及時的公布,以至于體現出的主動性不足。
2)基本公信力明顯不足。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重點是將公開視為基本的原則,在具體操作的時候,部分事業單位的環境信息公開采取了強制措施,自愿公開的情況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彰顯出公信力。排污單位借助于相應的渠道,將環境信息發布出來,但是部分信息的傳播存在著明顯的不足,樣式不夠規范且名稱存在不一致的問題,最終影響到環境信息的質量。
3)缺乏科學合理的監管機制。國家對于事業單位實際采取的監管方式是社會監管以及行政監管等,同時還包含著事業單位的自律。在具體操作的時候,因為缺少合理科學的機制,使得事業單位缺乏有效的監督,部分工作的落實達不到理想的結果。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制度未能具備科學合理的激勵方案,使得相關單位表現出的工作積極性明顯不足,無法自覺地參與到相關的工作實踐中。
3 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的完善方案
3.1 逐步提高法律位階
因法律位階不一,所以在實際實施的階段,也能彰顯出不同的效力。高位階的法律體現出較強的約束力,反之低位階的約束力較小。只有讓法律位階逐步的提升至新的高度,才能促使規范彰顯出基本的法律權威性,同時也能更好的強化可操作性。逐步的提升法律位階,立法者應該對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給予高度的關注,在實際操作的時候,不可將關注的重點放置于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的重要作用上。
3.2 適當拓寬義務主體范圍
針對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的義務主體加以分析,無法限制于《辦法》中提及到的幾個種類。除了《辦法》中的相關內容外,還涉及在工作過程中接觸環境并對其產生影響到的情況,也需將公開環境信息視為主要的任務內容。只有積極的對政府和公眾將環境信息加以公開,才能合理的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保證規避負面的影響。應該將事業單位環境信息的公開義務主體范圍逐步的拓展,將存在著環境污染隱患的單位合理的納入至具體的主體中,由此才能更好的收獲相對理想的成果。
3.3 合理設計公開的內容及方法
依照《辦法》中的相關規定,只有具備了基本的條件,才能實現對環境信息的公開。在新時代背景下,可以適當的搭建起多元化平臺,積極的建設重點排污單位環境信息平臺,將需要公開的信息內容視為基本的框架,搭配互聯網技術,構建起完整的信息集成系統,針對重點排污單位的環境信息要素展開合理的分析,整理并匯總,實現有序的編排,以此滿足多個層面的實際需要。借助于相關的平臺,政府部門能夠及時的完成有效的決策,實現與公眾的在線交流,公眾也可通過平臺的作用,實現對相關信息的獲取,確保環境知情權得以保障。通過相關平臺的合理構建,使得排污單位受到一定的鼓舞,單位也可進一步優化管理的模式,逐步的提升環境信息公開績效。
3.4 完善相應的責任追究機制
只有具備相對完善的責任追究機制,才能對制度的實際效力提供可靠的支持。目前,國家實施的法律文件中涵蓋著《環境信息公開辦法》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文件內部實際涉及的責任認定存在爭議,因此在相應的追責中也反映出一定的矛盾。需要積極的完善罰則標準,設置出嚴格的懲罰機制,針對違法相關規定的事業單位,應及時的對其處以罰金,同時責令要求其恢復被損壞的環境。
4 結語
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將政府以及企業等合理的納入至規范范圍,但是實際的內容更側重于政府以及企業角度,體現出并不完善的一面。應該積極的重視相關經驗的汲取,結合著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構建起符合國家標準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
參考文獻
[1]戴潔,錢美尹,任煊靜,胡靜.上海市上市公司環境績效及碳信息披露研究——基于社會責任報告的視角[J].生態經濟,2017,33(12):87-92+104.
[2]陳松敏.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現狀問題及對策探討——以莆田市城廂區企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現場監督檢查為例[J].廣東化工,2017,44(12):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