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衛
(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山東德州 253100)
骨科疾病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業及建筑事業的快速發展,各種骨科創傷疾病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1]。骨科創傷疾病發病急且疾病也非常嚴重,因此臨床中一旦確診疾病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治療[2]。骨科疾病多采取手術治療的方式,常規手術多采取開放式手術治療,主要先對骨創傷進行沖洗及引導復位,在復位滿意后閉合切口[3]。但常規手術方式因存在創傷大、術后恢復慢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缺點而逐漸被新的手術方式所取代。近年來隨著微創理念推廣及關節鏡微創技術的發展,關節鏡技術逐漸被臨床推廣使用,本研究針對該技術對骨科創傷疾病的手術治療效果進行研究,結果如下。
選取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240例骨創傷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120例。觀察組男性78 例,女性42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45.2±1.3)歲;骨創傷疾病類型:脛骨平臺骨折46例,髕骨骨折41例,股骨單踝骨折33例。對照組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4.9±1.2)歲;脛骨平臺骨折45例,髕骨骨折43例,股骨單踝骨折3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平原縣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入選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經CT、MRI等影像學技術檢查確診[4];②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手術指征且意識正常;③患者均明確知曉研究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障礙疾病患者;②患有手術禁忌癥與精神障礙疾病患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女性;④依從性差或隨訪資料丟失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開放手術治療方式,具體操作方法如下:采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方式,在麻醉起效后常規消毒鋪巾及放置止血帶,用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沖洗患肢創傷部位,具體采取灌注沖洗的方式,在沖洗完成后利用C型臂X線機引導復位,復位滿意后在前外側做切口操作,用生理鹽水清洗,指導流出澄清液體,閉合切口,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患肢,術后患者注意休息及患肢制動,同時做好感染防控工作。
觀察組采取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的方式,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其仰臥位采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方式,麻醉起效后在骨創傷部位處做出一個約2 cm的手術切口,自該切口注入0.9%的氯化鈉溶液,之后將關節鏡鏡鞘沿切口部位置入觀察關節腔具體情況,另選取膝關節前/后及內側做同樣大小的手術切口,將關節鏡整個置入到關節腔內部,借助已經置入的關節鏡全面并細致觀察骨創傷部位是否存在血塊,對存在血塊者需先清除干凈,使得鏡下視野清 晰。
觀察兩組手術指標情況,具體包括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創傷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等。統計術后兩組患者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
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在各項手術指標情況上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 0.05),見表1。
觀察組術后發生1例感染、2例肢體腫脹,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50%。對照組術后發生4例感染、4例肢體腫脹及3例肢體活動受限,并發癥總發生率為9.1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骨創傷疾病在當前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以往多采取手術或非手術治療的方式[5],非手術方式通常包括關節制動及口服用藥等,而這種治療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手術治療則對骨科創傷疾病有確切效果且術后康復理想,所以采取手術治療骨科創傷疾病是首選的治療方案[6]。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情況比較(±s)
組別 n 手術切口(cm) 術中出血量(mL) 創傷愈合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120 2.41±0.36 18.85±2.15 24.45±3.69 6.36±0.91對照組 120 6.65±0.84 42.26±3.47 30.23±4.18 8.42±1.17 t 50.823 62.822 11.356 15.224 P 0.000 0.000 0.000 0.000
既往對骨創傷疾病的治療多是采取開放式常規手術的治療,而常規手術往往存在創傷大、恢復慢等缺點,對患者的術后恢復不利[7]。而關節鏡微創技術手術切口相對較小,縮短手術時間,因此手術切口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也自然降低[8],如此對降低術后并發癥有重要幫助,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出院。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各項手術治療指標及術后康復指標情況上,采取關節鏡技術輔助治療的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傳統開放手術的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充分提示關節鏡技術輔助骨科疾病的治療中具有滿意效果。
綜上所述,對骨科創傷疾病患者,臨床治療中采取關節鏡微創技術的手術治療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手術治療效果,且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較低,因此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