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旭
(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71)
宮頸癌是臨床較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多發于中年女性,其中原位癌高發年齡是30~35歲、浸潤癌高發年齡為45~55歲[1],近年來宮頸癌病有年輕化的趨勢。我國宮頸癌發病率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智利,受到臨床及社會關注。因此早期探尋經濟、有效及可行的篩查方式,逐漸成為醫學界研究熱點。李光梅等[2]學者認為,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TCT)檢測早期篩查此病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但單獨診斷效果不理想,易引起誤診、漏診,未獲得患者青睞、認可。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至12月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科門診接診的80例宮頸癌篩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應用HPV+TCT檢測篩查宮頸癌的臨床價值,結果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12月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科門診接診的80例宮頸癌篩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1~54歲,平均年齡(36.45±4.69) 歲;孕次 1~ 6次,平均孕次(3.58±1.35) 次;產次 1~ 3次,平均產次(1.46±1.15)次;體質量 19~ 26 kg/m2,平均體質量(23.29±2.47)kg/m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15例,大專及以上11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2~55 歲,平均年齡(36.59±4.42)歲;孕次 1~ 7次,平均孕次(3.69±1.45)次;產次1~4次,平均產次(2.52±1.22)次;體質量 18~ 26 kg/m2,平均體質量(23.14±2.36)kg/m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3例,高中14例,大專及以上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北京市豐臺區王佐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納入標準:①女性已婚、性生活史≥2年;②3 d內未行陰道沖洗、陰道內未使用藥物[3];③24 h內無性生活、未處于生理期;④年齡≥18歲;⑤體征平穩、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排除標準:①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嚴重臟器功能不全;③3個月內接受特殊婦科治療;④既往有子宮頸切除史、手術史、盆腔放射治療史、腫瘤病史;⑤伴宮頸錐切、生殖道急性炎癥[4];⑥認知、精神障礙;⑦中途轉院治療者。
對80例宮頸癌篩查患者選擇適當時機開展檢查流程,盡量避開月經期、妊娠期,檢查前3 d 叮囑患者禁忌性生活、陰道停止用藥。
①采集標本,指導受檢者選擇膀胱截石位,外陰清潔干凈后充分暴露宮頸,借助無菌棉簽清潔受檢者的宮頸外表面,使用宮頸刷進行擦拭取樣,獲得分泌物標本放置于無菌試管內保存、備用。
②對照組實行TCT檢測,首先對分泌物標本進行分離,參考實驗室操作標準實行制片、巴氏染色處理,經過細胞混勻、負壓過濾膜采集、細胞轉移后制得直徑2 cm的細胞涂片,借助TBS系統切實開展細胞學檢測流程,判定結果呈陽性的標準:TBS系統中,存有不典型鱗狀細胞、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鱗狀細胞癌、不典型腺細胞癌、腺癌。
③觀察組TCT檢測流程、檢測方式與對照組保持一致,聯合HPV檢測,首先對分泌物標本進行分離,參考HPV試劑盒中的操作標準提取HPV-DNA,實行PCR擴增、雜交及顯色等檢測操作,判定結果呈陽性的標準:HPV正常比值<1為陰性,HPV正常比值≥1為陽性。
④組織學檢查方式:借助陰道鏡明確患者病變部位,非碘染色病變區域內獲取活檢樣本實行病理組織學檢查,作為本研究診斷“金標準”。
診斷結果:統計兩組確診、誤診及漏診的例數。宮頸癌陽性:①TCT檢查存有非典型腺細胞、低度上皮內瘤樣病變、高度上皮內瘤樣病變及非典型鱗狀細胞等;②HPV出現了HPV16、HPV18等陽性。若患者出現上述檢查結果,進一步接受陰道鏡檢查,根據最終結果,必要時采取宮頸活檢術。
診斷效能:統計兩組特異度、靈感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5],具體是: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陽性預測值[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陰性預測值[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
觀察組確診率92.50%高于對照組75.00%,觀察組誤診率5.00%、漏診率2.50%低于對照組15.00%、10.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診斷結果比較[例(%)]
觀察組特異度98.76%、靈敏度98.46%、陽性預測值97.52%及陰性預測值99.45%均高于對照組86.42%、77.53%、90.82%、86.4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宮頸癌是臨床較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疾病,近年來研究表明[6],與正常細胞比較,惡性腫瘤細胞更易從原位脫落,為臨床提取脫落細胞提供便利,利于明確腫瘤診斷結果,因此孫麗娜等[7]認為,早期實行針對性篩查方式尤為重要。

表2 兩組患者診斷效能比較[例(%)]
有研究報道[8],TCT+HPV檢測能提高此病患者確診率,前者以薄層制片為基點,代替傳統巴氏涂片,具有細胞重疊少、圖像顯示多單側分布、結構清晰等特點,準確對上皮異常細胞進行辨認,提高確診率。該檢查屬于宮頸癌細胞學的檢查技術,借助專用刷子對宮頸的柱狀、鱗狀細胞交界處的脫落細胞進行采集,洗脫在保存液中,借助顯微鏡對細胞形態進行觀察,明確宮頸上皮是否發生病變現象,借助高精密度過濾膜核心技術、微電腦自動化控制系統,切實檢測不典型腺上皮細胞、原位癌及非典型鱗狀細胞等,具有操作簡便、用時短及準確度高等特點,可作為篩查宮頸癌的首選,但單獨篩查易引起誤診、漏診,影響預后效果,臨床應用受限。
近年來研究表明[9],HPV是具有種屬特異性的嗜上皮病毒,是雙鏈閉環小DNA病毒,可誘導人體表皮組織增生,是引起黏膜組織鱗狀上皮增殖的重要致病因子,傳染性較強,多在宮頸鱗狀上皮處、鱗狀上皮及柱狀上皮界處定植,借助HPV檢測能初篩疾病,具有穩定、自動化等特點,明確高危感染區域、宮頸癌進展與HPV感染的直接聯系,有助于早期提供對癥治療,因此聯合檢測能發揮協同輔助作用,提高疾病確診率,為后期治療提供參考,具有較高的臨床價 值。
侯順玉[10]研究結果顯示,在宮頸癌篩查中,高危型HPV篩查聯合TCT檢測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均高于單獨使用高危型HPV篩查和TCT檢測的符合率;高危型HPV篩查聯合TCT檢測的靈敏度高于單獨使用這兩種方法的靈敏度,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本研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確診率92.50%高于對照組75.00%,觀察組誤診率5.00%、漏診率2.50%低于對照組15.00%、1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特異度98.76%、靈敏度98.46%、陽性預測值97.52%及陰性預測值99.45%均高于對照組86.42%、77.53%、90.82%、86.43%(P<0.05)。由此可見聯合篩查能發揮各自優勢、提高疾病確診率及診斷效能,為后期治療提供參考數據,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早期宮頸癌患者實行HPV+TCT檢測能提高疾病確診率、診斷效能,避免發生誤診、漏診,為后期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數據,改善預后效果,具有臨床可借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