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魯軍 劉定華 張富剛 李金花 呂惠軍
(1.江陰市第五人民醫院,江蘇無錫 214415;2.江陰市人民醫院,江蘇無錫 214400;3.江陰市祝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蘇無錫 214415)
腦卒中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雖然目前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腦卒中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但是其致殘率卻仍然居高不下[1]。相關資料表明[2],約有80%的腦卒中患者會存在運動功能障礙,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對患者及其家庭造成嚴重的精神負擔以及經濟負擔。因此對于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尋找一種切實有效的康復路徑是恢復患者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減輕其經濟負擔所迫在眉睫的問題。機構-社區康復模式是近年來在國內崛起的一種新的腦卒中康復治療模式,其具有快捷有效、覆蓋面積廣等諸多優勢[3]。本研究就腦卒中患者應用區域三級康復網絡服務后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進行研究,結果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陰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腦卒中患者,依據采取的康復治療方法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5例。研究組應用區域三級康復網絡服務,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其中研究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55.32±5.28)歲,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52.25±3.51)歲。本研究已經通過江陰市第五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
對研究組與對照組患者各項生理指標進行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男女比例、血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①經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為首次發病,且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相關診斷標準[4];②有中重度運動功能障礙: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小于85 分。
排除標準:①有認知障礙患者、失語癥患者以及嚴重吞咽障礙患者;②有其他影響運動功能疾病史的患者。
對照組未接受一級康復治療(早期康復介入),病情穩定后進入二級醫院接受常規康復治療,包括偏癱肢體綜合訓練、運動療法、作業治療、針灸治療、中頻脈沖電治療等,保證患者接受有效的康復訓練。出院后回歸家庭,未進入三級康復治療,即未轉入社區機構延續康復訓練。
研究組接受康復三級網絡體系康復治療:①建立統一轉診、康復評定以及各期康復訓練標準。②建立數字網絡平臺,保證患者在各級醫院治療的標準化和延續化。③康復醫師技能統一培訓,提高各級醫院的康復治療技術能力,保證治療過程的規范化和一致性。區域三級康復網絡治療過程:①一級康復治療(早期康復介入),在三級醫院完成,訓練時間為腦卒中患者發病至發病15 d,康復內容包括:偏癱肢體綜合訓練、運動療法、作業治療、針灸治療、中頻脈沖電治療,其中偏癱肢體綜合訓練及運動療法訓練40 min/d,作業治療及針灸治療30 min/d,中頻脈沖電治療2組/d,20 min/組,以上所有訓練5 d/w。訓練期間需每日進行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根據其心理狀況給予針對性心理指導。②二級康復治療,在二級醫院康復??七M行,二級康復治療持續90 d,其康復訓練內容與一級康復治療基本保持一致。③三級康復治療,在社區康復機構進行,利用互聯網遠程康復系統制定康復方案及康復指導,訓練時間60 d,訓練方案隔日1次,訓練時間每次不低于1 h。
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用以評價肢體運動功能,改良Barhel指數量表用于評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所有患者均在進入一級康復治療15 d時、轉入二級康復治療90 d時、轉入三級社區康復治療60 d時進行量表評定。
治療前,兩組的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進入一級康復治療15 d時、轉入二級康復治療90 d時、轉入三級社區康復治療60 d時,兩組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且研究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 0.05),見表2。
兩組治療前改良Barhel指數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進入一級康復治療15 d時、轉入二級康復治療90 d時、轉入三級社區康復治療60 d時的改良Barhel指數量表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且研究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評分(P<0.05),見表3。
腦卒中是目前致殘率較高的一種疾病,會對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嚴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5]。而腦卒中三級康復治療對于降低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6],建立健全的腦卒中三級康復醫療網絡,能夠讓患者在出院后繼續在康復醫院、社區康復機構以及家中接受康復治療、訓練,有助于恢復患者的運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近年來[7],我國的三級康復網絡建設不斷完善,但是各級康復機構的診斷、轉診、治療、評價標準尚不統一,患者在各級醫療機構之間治療缺乏統一性和延續性。因此,本研究就在統一轉診流程以及康復治療方案下,研究腦卒中患者應用區域三級康復網絡服務后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差異。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n 年齡(歲) 男/女 收縮壓(mm Hg) 舒張壓(mm Hg)研究組 45 55.32±5.28 22/23 115.60±16.98 67.30±7.93對照組 45 52.25±3.51 21/24 113.40±17.35 64.30±8.21 χ2/t 1.138 0.045 2.352 2.423 P 0.229 0.833 0.128 0.125
表2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比較(±s,分)
注:a因對照組未進行三級治療,為便于縱向比較此處的時間以研究組治療時間為準;*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一級康復治療15 d時 二級康復治療90 d時 三級社區康復治療60 d時研究組 45 40.23±18.85 56.24±17.82* 69.57±10.43* 75.32±16.22*對照組 45 39.25±17.45 43.38±19.76a* 51.28±11.36a* 59.47±14.42a*t 3.235 13.241 14.634 21.472 P 0.191 0.048 0.043 0.030
表3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比較(±s,分)

表3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比較(±s,分)
注:a因對照組未進行三級治療,為便于縱向比較此處的時間以研究組治療時間為準,*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一級康復治療15 d時 二級康復治療90 d時 三級社區康復治療60 d時研究組 45 39.53±11.34 56.75±13.62* 79.14±10.25* 90.21±12.42*對照組 45 39.25±10.75 42.56±16.46a* 66.42±13.61a* 70.64±11.64a*t 7.246 14.347 14.653 14.346 P 0.087 0.044 0.043 0.044
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與改良Barhel指數量表評分能夠真實反映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8-10]。研究結果顯示,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兩組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評分與改良Barhel指數量表評分均顯著增加,這表明現有的康復治療服務對于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均具有顯著效果。但是隨著醫療條件的大幅改善,患者對于康復治療的效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組在進入一級康復治療15 d時、轉入二級康復治療90 d時、轉入三級社區康復治療60 d時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評分與改良Barhel指數量表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研究組評分的增加幅度遠高于對照組。這是由于在對照組中僅采取常規治療方案,缺乏系統的康復治療、指導,也無專業人員監督,不能良好完成康復要求[11-12]。在研究組,三級康復治療網絡已經建立了統一轉診流程以及康復治療方案,建設完成了腦卒中患者信息數字網絡平臺,進行了康復醫師技能的統一培訓,以上標準以及措施,提高了各級醫院的康復治療能力,保證了治療過程中的一致性、延續性和規范化,結合已有的三級治療體系,能夠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完成效率和質量。本研究表明,研究組患者在進入一級康復治療15 d時、轉入二級康復治療90 d時、轉入三級社區康復治療60 d時分別對應三級康復治療網絡中的一級、二級、三級康復治療的完成,其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評分與改良Barhel指數量表評分結果也證明,利用區域三級康復網絡服務可以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13-15]。
綜上所述,研究組腦卒中患者應用區域三級康復網絡服務后其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評分與改良Barhel指數量表評分均顯著增加,表明建立具有統一轉診流程以及康復治療方案、完備患者信息數字網絡平臺,統一康復醫師技能培訓的區域三級康復網絡,能夠利用有限的醫療資源,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完成效率和質量,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