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張利平 朱前磊 閆若潛/河南省鄭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471000
基底細胞瘤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腫瘤,多發于皮膚表皮的基底細胞層,主要發生在可卡犬、貴賓犬、雪橇犬、凱斯爛梗犬、牧羊犬、暹羅貓、加菲貓等;犬貓6歲以上者多見[1];多發于頭部、頸部、肩部、胸部及軀干背側。據研究報道,基底細胞瘤約占犬皮膚腫瘤的3~5%,貓皮膚腫瘤的13~18%[2]。

可樂,阿拉斯加犬,8歲,體重40kg,雄性,未絕育,肘外側腫塊持續數月之久,入院時腫塊已破潰。觸診腫物質地較硬,與皮下組織分離,游離性好。患犬精神良好,BCS7/9,脫水<5%,CRT<2s,可視粘膜淡粉色。體溫37.6℃,心率113bpm,呼吸27bpm。經血常規檢查、血液生化檢查、C反應蛋白(CRP)熒光測定、x線檢查后對該犬實施手術。術后常規止痛、消炎,7d后拆線。術后恢復良好,手術切除組織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基底細胞瘤。
2.1 血常規檢查前肢臂頭靜脈采血0.5 mL,EDTA抗凝,采用Mindray BC-2800Vet 全自動動物血液分析儀進行檢查,結果見表1。
血常規檢查顯示淋巴細胞百分比增高提示機體存在嚴重炎癥反應,具體原因需做進一步檢查。
2.2 血液生化指標檢查前肢臂頭靜脈采血1mL,肝素鋰抗凝,離心后分離血漿,采用IDEXX全自動干式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查,結果見表2。
該病例血液生化值目前正常。
2.3 犬CRP熒光定量檢測取全血10μl,用北京德諾泰克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犬C-反應蛋白快速檢測試劑盒檢測犬CRP,結果<5mg.L-1,處于正常值范圍內,表明該犬肘部腫物及潰瘍尚未引起全身明顯的炎癥反應。
2.4 X線檢查右側臥位進行X射線檢查,用以評估未知腫塊是否存在轉移的情況和可能,目前尚未在其他臟器看到有腫物存在。
2.5 病理組織切片觀察將手術摘除的腫物送拓瑞醫學檢測實驗室檢測,巨檢皮膚組織一塊,2*1.5*0.7cm,表面見灰白色隆起,高出皮面0.1cm。顯微鏡下可見皮膚潰瘍,浸潤少量以中心粒細胞為主的混合性炎癥細胞。局灶地,在較為深處的真皮,可見分界良好的腫瘤組織,由基底細胞樣細胞構成。這些細胞含有少量細胞質,細胞核卵圓形,染色質點狀。該類細胞分裂活動少見,手術邊界干凈,病理學診斷為基底細胞瘤,同時伴隨有急性、潰瘍性皮膚炎。

表2 血液生化檢查結果

圖1 不同視野下病理切片圖(H.E染色)
3.1 術前準備丙泊酚誘導麻醉,氣管插管,心電監護。異氟烷4%前期監測,麻醉穩定后3%維持。常規肘部隔離,病肢向上,側臥保定,清理已經潰瘍的組織。
3.2 手術過程于腫塊基部最外緣0.5~1cm處作環形標記,輕提腫物鈍性分離腫物與皮下結締組織,高頻電刀以標記圓形為參照做大面積環形切除,電凝止血。溫生理鹽水沖洗創腔,常規閉合創腔。
3.3 術后治療針對犬腫物切除術制定術后治療方案,肌肉注射痛立定3ml用于術后鎮痛,口服速諾500mg用于術后消炎,同時常規輸液用于消炎補液。恢復階段食物中,建議主人飼喂寵物專用營養膏,適當添加VA、VD 促進傷口愈合。 術后7d拆線,創口愈合良好。
4.1 小動物腫瘤性疾病的診斷方法當前小動物臨床上腫瘤的診斷方法主要有影像學、細胞學、分子學、病理學等。影像學方法如B超、X線在寵物醫院已經基本普及,CT、核磁等高技術手段占用率也越來越高。細胞學檢查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應用已相當成熟,我國小動物臨床起步較晚,診療體系尚未完善,細胞學檢查還未得到廣泛開展,應用較多的為術前細針抽吸或術后壓印制片等[3]。分子診斷學方法診斷對象主要是蛋白質大分子(蛋白組學、免疫組化等)、DNA分子、RNA分子等。雖然腫瘤的診斷方法多種多樣,但組織病理學檢查仍然是判斷腫瘤類型的金標準[4]。遺憾的是小動物臨床上能夠進行腫瘤病理學診斷的機構不多,更不能像人醫臨床上那樣對外科手術中切除的腫物全部進行病理學觀察、診斷,這也限制了小動物臨床上對腫瘤的診斷與分型。
4.2 基底細胞瘤的治療應根據腫瘤類型、部位、大小、侵犯深度及患犬全身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法。考慮到基底細胞瘤生長緩慢,很少發生轉移,手術和放療效果較好。手術療法治愈率高、愈合快、疤痕小,在多數情況下應作為首選。切除范圍應包括周圍0.5cm以上正常皮膚,術后常規做病理檢查,以確定腫瘤是否切除干凈。放射療法適用于口唇、眼瞼、鼻翼、耳廓等手術切除有困難的部位。因腫瘤對放射線較為敏感,一般應小劑量多次照射,以免引起急性潰瘍。
4.3 基底細胞瘤的預后基底細胞瘤是犬貓常見的皮膚腫瘤,由表皮或毛囊底層細胞腫瘤化而來,生長緩慢,雖可破壞局部軟組織,伴隨潰瘍、感染等情況,但極少發生轉移,動物精神食欲等一般不受影響,外科切除、冷凍療法或激光切除后均預后良好[5]。本病例術后3個月回訪,患犬已完全康復,全身未見腫瘤轉移跡象。
4.4 血常規和CRP檢測的臨床意義血常規是臨床檢查的基礎項目,是診斷、治療、隨訪疾病的常用指標,也是目前獸醫臨床中最有用、利用最多的診斷技術之一。它主要是通過對血液中有形成分如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等進行測定與綜合性分析,進而輔助相關疾病的診療。通過血常規檢查可以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診斷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系統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等等[6]。但血常規指標容易受到生理、藥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結果波動較大。
CRP是肝細胞受到IL-6、 IL-1、TNF-a等炎性因子的刺激時產生的急性相反應蛋白,血清CRP升高可作為炎性標志物用于提示炎癥反應的存在[7]。健康犬CRP含量<5mg L-1,當炎癥和有外傷刺激時,其變化呈現多樣性,并與組織損傷后修復的程度有密切關系,因此CRP可作為疾病急性期的一個衡量指標,并且CRP不受性別、年齡、貧血、高球蛋白血癥、妊娠等因素的影響,可彌補臨床血液
常規數據檢測的局限性[8]。同時CRP檢測因其特異性較高,可輔助細菌與非細菌感染間的鑒別、判斷組織炎癥或損傷的程度、用于抗生素療效的觀察、病程的監測及預后的判斷等,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小動物臨床[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