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野 王玉龍/陜西省漢中市漢中職業技術學院 723000
兔病毒性出血癥(rabbitvird hemorrhagic disease,RHD)俗稱為兔瘟,是由兔出血癥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該病潛伏期極短,發病死亡率極高,以全身實質器官淤血、壞死、腫大為主要病理特征,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呼吸急促、驚厥、角弓反張等[1]。該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以寒冷季節多發,對各品種家兔均易感染,其中三月齡以上青年兔和成年兔易感性最高,經常造成全群感染發病,是威脅養兔業的重大疾病。
2019年12月,漢中市某養兔戶兔群發病,通過發病情況了解、臨床癥狀診斷、病理解剖、實驗室檢查等多方面檢查分析,診斷為病毒性出血癥。現就該病的的診治方法和飼養管理等歸納如下。

該養殖戶發病前共有300多只肉用兔,其中共有240余只幼兔,其余均為成年兔。養殖者反映3d出現19只家兔發病死亡,多為成年兔,使用喹諾酮、青鏈霉素等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癥狀表現為高熱40℃、食欲不振、可視粘膜發紺、呼吸困難、少數病兔出現咳嗽,死亡前多出現尖叫、身體抽搐、四肢劃水樣,部分病兔口鼻處出現泡沫狀鮮血。
選取9只死亡兔和5只瀕死兔進行解剖檢查,主要表現為肝臟腫大、出血,表面有淡黃色壞死灶;膽囊腫大,膽汁稀薄;脾臟腫大、淤血;肺臟淤血嚴重,表面散布大量出血點,氣管內充斥大量血樣泡沫液體;腸系膜淋巴結明顯腫大、出血;腎臟淤血腫大,呈現暗紅色。
3.1 初步診斷病兔全身實質性器官淤血、腫大明顯,對比流行特點、飼養管理情況并結合病兔的臨床癥狀結果,初步診斷為兔病毒性出血癥。為進一步確診,采集病兔的肝臟、腎臟的器官進行實驗室診斷。
3.2 細菌檢查臨床上兔病毒性出血癥和兔巴氏桿菌病具有相似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因而取采集的肝臟、腎臟組織樣品接種于血瓊脂培養基上,37℃培養24h。同時將病料涂片,用革蘭氏染色,顯微觀察。結果培養基上無菌落生長,顯微檢查未發現細菌,所以巴氏桿菌感染可排除。
3.3 血清學檢查兔出血癥病毒可與人O型血細胞發生凝集,故可進行血凝試驗(HA)鑒定病毒[2]。將采集到的肝臟樣品稱重、研磨、凍融、離心,制取肝臟懸濁液。吸取25μl肝臟懸濁液加入96孔板,用無菌生理鹽水做倍比稀釋,設置對照。每孔加入25μl 1%人O型血細胞懸濁液震蕩混勻,37℃培養30min。結果血液凝集且血凝效價很高,顯示病兔體內兔出血癥病毒含量較高。
結合對兔場發病情況、主要臨床癥狀、病理解剖觀察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綜合判斷此次發病為兔病毒性出血癥。
兔病毒性出血癥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所以在初步診斷為該病時即要求養殖戶將重癥病兔進行撲殺、銷毀。對輕癥病兔進行隔離,注射兔瘟高免血清治療,同時肌肉注射VC 2mL/只、青霉素2mL/只,防繼發感染,7d后進行免疫接種。對未患病的健康兔群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同時對體質較弱的健康兔肌肉注射 VC 2mL/只[3、4]。治療同時,對圈舍進行徹底打掃,每天使用5%的來蘇爾對圈舍、用具及環境進行徹底消毒,用2% NaOH溶液對糞便進行消毒,隨時觀察兔群,剔除可疑兔。
兔病毒性出血癥發病急、傳染快、癥狀重、死亡率高,所以重在預防。生產過程應做好飼養管理,保證圈舍保暖及通風換氣工作,對圈舍、用具、進出人員及周圍環境進行徹底消毒;做好防疫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計劃,堅持自繁自養,對于引進種兔應嚴格檢疫。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方可有效預防本病,有利于本地區養兔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