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永勝 潘賢 楊立峰 向健 鄭保婷/廣東省廣州市醫療器械質量監督檢驗所 510663
因為豚鼠對過敏原較為敏感,故常用豚鼠做遲發性超敏試驗,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大量企業投入醫用口罩生產,參照相關標準,醫用口罩需要做致敏檢測,所以這段時間豚鼠使用量巨大,飼養室滿負荷飼養,溫濕度較高,給虱子的生長創造了條件。虱是豚鼠體表常見的一種體外寄生蟲,寄生于豚鼠體表的虱子有3種,分別是昆蟲綱頓角亞目的豚鼠圓羽虱、豚鼠長虱和豚鼠刺毛羽虱,感染后被毛粗糙、瘙癢、動物撓抓,甚至造成皮膚破損影響實驗結果,該病水平傳播,傳播速度快,此次發現處理及時。現將病例通報如下;
在進行實驗過程中發現大量黃白色長度在1.0~1.5mm小蟲:

起初是在一個溫濕度較高的飼養室發現豚鼠身上攜帶虱子,后另外幾間飼養室也有發現蟲體。該病水平傳播速度極快,需采用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的方法來進行控制、隔離治療。
直接使用透明膠帶粘取皮屑,皮毛和蟲體,貼于載玻片上,先在(4×)×(10×)倍數下大體觀察,然后在(10×)×(10×)的倍數下仔細觀察,顯微鏡下蟲體清晰可見:

根據相應的鑒別要點見下表:

表1 豚鼠中3種虱的鑒別要點
該蟲體扁平無翅,頭、胸分界明顯,咀嚼式口器,頭部側面有一對觸角,胸部有3對足,應為食毛虱,經鑒別,體長1.00~1.50mm,頭部長略大于寬,上頜骨的觸須為3段,腹外兩側有5對氣孔,位于明顯氣孔板內,形態學特征判斷為豚鼠長虱。
顯微鏡鏡檢確診為長虱感染后,采用體表殺蟲藥進行治療,常用的體表殺蟲藥有三類,一類為有機磷類如倍硫磷、辛硫磷、敵百蟲、敵敵畏等,二類為擬菊酯類如胺菊酯、氯菊酯、溴氰菊酯等,三類為大環內酯類常用的有雙甲脒、氯苯甲瞇等。將雙甲瞇配制成0.05%溶液進行帶體噴霧起到了治療效果,并且對籠具、用具、和飼養環境噴灑,經過對豚鼠皮毛采樣再次鏡檢未發現蟲體。虱的發育分為卵、幼蟲、成蟲3個階段,全部發育完成需要1個月,卵發育為幼蟲約需要2周,所以一般2周左右再噴灑一次,防止復發。
豚鼠感染虱子后,生長受到影響,其質量降低,甚至讓實驗結果不準確,尤其當實驗人員看到如此多虱子,會對相關人員心理和生理產生不良反應,而且作為一種傳染性寄生蟲,不加以控制,會威脅整個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在日常的飼養過程不僅僅要重視消毒工作來控制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應該重視殺蟲、控制寄生蟲的工作,把消毒和驅蟲結合起來更好地保障動物健康,保障實驗結果的真實可靠。